摘要:我经常被别人问:“胡老师,我想让自己过得更幸福快乐,想对自己更好一些,应该怎么做呢?”
《做自己的内在父母,学会自我照顾》
作者 |胡慎之
关系心理学家
我经常被别人问:“胡老师,我想让自己过得更幸福快乐,想对自己更好一些,应该怎么做呢?”一般情况下,我会回答:“吃喝玩乐就够了,享受你的吃喝玩乐吧。”也许很多人会不理解,为什么“吃喝玩乐”就可以让我们获得幸福的体验?
不急,请慢慢往下看。
01“吃喝玩乐”和“幸福”的关系“享受吃喝玩乐”这和我们受到的教育不同。我们被灌输这样的价值观:做人要吃苦耐劳,不能享受,不可以贪图安逸等。这是普世的价值观,也被我们认为是一种美德。这种价值观看似正确,但正确的东西是相对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群体中,做符合群体价值观的事,才能在群体中生存下来。我们被普遍的价值观引导,包括:追求成功,努力工作,当我们被这些价值观引领地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可能也失去了生命中美好的体验。人生在世,一个生命从开始到终结,这中间支撑我们生活的很好的东西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感受。也许有人不赞同,认为是拥有很多物质。其实,拥有很多物质,不也是为了获得一种美好的感受吗?举个例子,大家就比较好理解了。你买了一套大房子,住在里面很舒服,有时,会忍不住邀请朋友来家里,炫耀一下自己的成功,或享受朋友们的称赞。不管是住大房子也好,还是得到朋友们的夸赞也好,总结一下,都是因为这些东西带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体验和感受。感受好与不好和物质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必然的关系。更多时候,在于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有的人住在豪华别墅里,也难有很好的感受。有的人住在七八十平米的公寓里,也会觉得很快乐。有人说,享受吃喝玩乐,一听就很鸡汤。
实则不然。
最近,我对积极心理学非常感兴趣,也去仔细地研究了一下。
积极心理学现在是欧美国家比较主流热门的学科。很多人分不清积极心理学和鸡汤的区别在哪里?甚至有些人会认为积极心理学就是鸡汤,其实不是的。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系统的学科,它符合逻辑推理,经得起推敲和证明。鸡汤的内容是经不起推敲的,大多数时候,只是你在看的那一刻,感动了自己。一直以来,我都在做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因此,接待过许多的来访者。来找我做心理咨询的人,绝大多数没有达到常规意义上的疾病状态,更多的是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积极心理学的运用主要就是针对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我也是绝大多数人中的一个。如果你一定要说心理学家是病态的,那我也没办法,反正我认为自己是绝大多数人中的一个。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经历一些创伤性的事件。这些曾经遭受过的创伤性事件会影响到我们自己的人生。当有一些人去看精神分析师们写的文章后,发现原来父母这么不合格,于是,为自己责怪父母找到了一个出口。有的人,越学心理学的内容,对自己的父母越怨恨,“为什么父母在我幼年的时候,要那样对待我,不考虑我的感受,以至于我成了现在这样子。”实际上,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作为一个成年人,总是纠结于幼年时期的亲子关系,把自己关在一个角落里舔舐自己的伤口,放弃了追求美好生命的体验是很不值的。幼年的时候,我们没办法去选择。成年后,我们在情感中找妈,向外去不断地追求安全感,一直让自己纠结在过去,结果,南辕北辙,你追求的方式和你追求的东西在相反的方向。这些心理治疗的方法,经常会在心理治疗中使用到,作用是:把一个人从相对不是常态的状态中恢复到一个相对常态的状态中,也就是治病。但这些方法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是不适合我们追求快乐和满足的需求的,也无法让我们的心灵得到足够的滋养。而【吃喝玩乐】,恰恰重新定义了我们对生命的理解。
吃=基础的自我满足
吃,是我们寻找到一些满足自己的东西。
很多人幼年时一直缺乏好妈妈的照顾,所以,剩下的时光都在寻找好妈妈的照顾,使用的方式包括:把别人理想化,不断地取悦别人。当你的心理层面还停留在找妈妈的阶段时,这意味着,你把自己当成了婴儿,尽管你身体已经成熟,但心理年龄却没有,你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成年人来对待。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成年人?我认为,成年人是能照顾自己,把好妈妈的特质内化到自己身上,能够自己照顾自己的。有一些人会说:“你离开我,我会死掉的。”对他来说,你离开他,会让他产生一种恐惧的感觉。但实际情况是,你离开了他,他不会死掉。可惜的是,身处其中的我们,在大多数时候,无法对这个念头做一个理性的思考,身体被条件反射的恐惧占据了。我们去自己照顾自己,当自己的好妈妈,去吃一些好吃的东西,在吃的过程中体会被满足的感觉,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社交的时候,我们很喜欢聚餐,去一起吃美食,因为美食可以带给我们非常美好的体验。最好的美食是妈妈的味道,当我们去享受美食时,也是让自己恢复到了口预期的状态。吃,是一种最基础的自我满足的方式。暴饮暴食,是一种自虐的非常态的状态,这不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范畴内。喝=好的人际关系喝,不是指喝饮料啤酒之类的液体,而是指吆喝。意思就是,我们要去建立一个比较好的人际关系。什么是比较好的人际关系?好的人际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是对我们有利的。我所表达的“有利”,不是指抱着目的去交朋友,交朋友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得到身边所有人的帮助。如果你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去交朋友的话,那么这不是特别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更多时候,是在消耗。或者你在人际关系中,想扮演一个拯救别人的角色,以此来获得价值体验的话,那这也是一种病态的人际关系,不是好的人际关系模式。
谈到这,我想起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
有一个来访者,他跟我说,“每次走路的时候,都会特别在意自己的步伐。穿衣服的时候,总觉得别人在盯着我看。如果我有不检点的行为的话,别人会笑话我。”
于是,我给他做了一个澄清:“你觉得别人真的有那么闲,把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你身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别人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放在你身上。你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你特别渴望别人的关注。因此,别人不会因为这件小事取笑你,你这个逻辑根本不成立。” 当他把这些东西说出来的时候,自然,他就不用再去承受别人取笑的压力了。 这次咨询后,他遇到了一件事,得到了检验这句话的机会。 有一次,他看到一个人在街头卖唱,唱得非常好。作为奖赏,他给了对方10块钱,并请求对方再唱一首。本来,那个卖唱的人都打算唱完这首歌就离开,因为他的态度非常诚恳,所以,对方满足了他。 对方的行为,一下子打破了他对自己的定义:“我是不值得被别人满足的。” 当卖唱的人答应他时,他很惊奇,在给10块钱的时候,他都准备转身走了,因为他害怕被别人拒绝,可能潜意识里也觉得别人不会满足他。 在这件事之前,他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外界的人事物跟他的关联似乎不大。他所有的东西都是按着模式和套路在走。在这过程中,他无法真实地表达自己。还有一个自身遇到的故事,想分享出来。有一天早上,我跑步出去,看到小区门口的保安正在那睡觉。那时是早上6点,他值夜班很累,很辛苦。天气比较凉,他也没穿厚一点的衣服。跑步回来的时候,他已经醒了。我非常善意地跟他说:“我想提醒你一下,如果睡觉,最好拿件衣服披在身上。”他给我的反馈是,我值夜班的时候从来没有睡觉。可能他值夜班睡觉,一旦被别人发现了,会有一些不好的结果。而我的善意,也一下子被他怼了回来。最后,我笑了一下,走了。我没有去计较什么,也没有去争辩,这是他选择的方式。相对来说,好的人际关系,也被他破坏了。吆喝是能把自己表达给别人,去建立一个能坦诚的、表达自己的、充满善意的人际关系,这样,别人回应给你的,也一定是好的人际关系。每一个人可能都会遇到和我类似的问题。如果对方是你的朋友,他会宽容你,接纳你的。表达自己,和人说说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善意,总会有善意的回报。如果我们不去表达自己,却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这是婴儿期的方式:我不会说话,只要哭,妈妈就会找到我的需要并满足我了。这种自闭的状态,会让我们感觉特别孤单。而人际关系,能支撑我们成长。玩=自我照顾
玩的概念是什么?
玩也是一种自我照顾。积极心理学里有一句话特别棒:“幸福的感觉,就是你专注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中,形成物我两忘的境界。”“物我两忘”的感觉可能很多人都有过,那一刻的感觉是很美好,很幸福的。任何一件事,任何时候,我们都能找到一些乐趣,如:玩游戏,珍藏古玩,运动,或做一些别人认为没有意义的事情。当我们跟正在玩的这件事产生关联时,就可以达到物我两忘了,这是玩的最高境界。在玩的过程中,我们能体会到自己的存在,能体会到自己在玩的过程中的满足感。有一些游戏,危险性很高,也没有采取任何的保护措施,这不是好的状态,更多的是潜意识中找死的状态。很多人去运动,觉得这是一种时尚,很难去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只是想挑战自己,或炫耀给别人看。如果是这种心态,也很难投入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中。这有点类似像一个敏感的人,在观察着周围人对我们的反应一样。无形中把运动这件事当成了一种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一种游戏的状态。自然,你就无法享受玩的乐趣了。如果把自己的工作当成玩的态度去看待(一个懂得玩的人,可以专注自己喜好的人,也有能力专注任何事情),或者那种感觉会好很多。所以,我经常鼓励很多人在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骨灰级”的爱好或者游戏。乐=寻找积极的意义
所谓的乐是什么呢?
就是,在遇到的每一件好的坏的事中,我们都能找到它积极的一面。纵观我50多年的人生经历,做过很多荒唐的事情,其中,有过受伤,有过挫折,有过遗憾。现在再回过头去看那些事情的时候,我觉得过去发生的所有经历都蛮好玩的。正是之前的磨难,造就了今天的我。这是我从我过去的个人经历上探寻到的积极意义。每一个人都是哲学家,对自己的生命和需要都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可惜,很多时候,我们希望自己活成别人的样子,不是自己的样子。当你找到了自己的生存哲学时,你就不需要跟别人一样了。因为你明白,自己就是独特的存在,你可以按照自己的生存哲学和为人处世去生活。你的内心是不慌的,你也不需要去嫉妒朋友圈中的某个人。俗话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把自己比作山水,这也是一种哲学的思考。当然,还有真正当下的体会。所以,乐的意思是,在任何事情中找到积极的意义。故事1有一次,我去开会,会议十分冗长。 过了饭点,我们还在开会,当时,我说:“哎呀,这个会议现在也开不完,要不,我们吃饱了再继续,现在也饿了,需要吃饭了。” 会上所有的人都说:“没问题,我也饿了,也想吃饭。” 一句简单的诉求,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听我这么说,大家也很开心。 原来我与他人有共性的。☟故事二有一个来访者跟我说:“老胡,在家里,我体会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故事三有一个来访者,在咨询的过程中,表现得特别依赖。 依赖别人,对他来说,太熟悉了,也太舒服了。同时,他对自己的理解是,“一旦我离开了别人,我就活不了。” 有一次,我们谈论的差不多了,快结束了,他特别焦虑。在关系真的要结束的那一刻,他很愤怒,“老胡,难道我离开你就活不了了吗?” 我笑了,他也笑了。 当他说出那句话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真的能去承担自己的生命,真正的去接受自己了,可以不依赖别人,活得更自在些了。 他找到了自己生命中独特存在的方式,包括那种快乐。 依赖没有了,自由就发生了。 写在最后 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存在的方式,唯一不变的是,我们都有可以尽情享受【吃喝玩乐】的权力。享受吃喝玩乐,是对自己生命系统的活跃,是幸福感的来源之一。当然,吃喝玩乐不只是消遣,更是我们向世界宣告自己人生的温柔方式。来源:胡慎之关系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