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聚光灯追逐流量的时代,总有些人选择背光而行,当44岁的王雅捷素面朝天,毫不遮掩眼角的细纹和额上的抬头纹出现在镜头前时,观众的反应从最初的“认不出”迅速转为对她演技的折服。
前言
她曾是赵本山力捧的“御用女主角”,却三次拒绝春晚邀约,转身嫁给名不见经传的演员。
44岁的她退下演员的光环,素颜出镜,不惧皱纹,凭借《庆余年2》中“土腥气”和精湛演技获金鸡奖提名,惊艳众人。
她是谁?为何会选择这样一条路?
在聚光灯追逐流量的时代,总有些人选择背光而行,当44岁的王雅捷素面朝天,毫不遮掩眼角的细纹和额上的抬头纹出现在镜头前时,观众的反应从最初的“认不出”迅速转为对她演技的折服。
这种状态,与2003年那个年仅24岁,却要扮演中年农妇“玉芬”的青涩姑娘,形成了鲜明的时间对照。
如今的她,身份早已不止于演员,她是凭借《农民院士》中一个配角获得金鸡奖提名的实力派,也是自己与丈夫于2021年成立的“洋捷影视”公司的出品人。
当同龄女星在直播间里声嘶力竭时,她公司的首部作品《春日暖阳》已悄然收获7.3的豆瓣评分,人们不禁好奇,这个曾经数次放弃“顶流”机会的女人,是如何绕开了中年危机,反而活出了更宽阔的生命力?
谈起王雅捷,绕不开那个著名的“三拒春晚”事件,作为赵本山的御用女主角,登上春晚舞台几乎是板上钉钉的爆红捷径,然而,赵本山数次伸出橄榄枝,都被她婉拒了。
外界的揣测五花八门,有人说她傻,不懂珍惜机会,甚至有人骂她忘恩负义,她给出的理由却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过年了,我想陪父母在家包饺子,”这理由太过朴实,以至于听起来像个托词。
但其实,家庭的温暖只是她退守的安全区,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源自于她对自己清醒到近乎残酷的认知。
她坦言,小品的节奏太快了,自己根本驾驭不了,她害怕万一搞砸了,会连累到一直提携她的赵本山,这种深度的不自信,几乎贯穿了她职业生涯的早期。
这种“我可能不行”的念头并非首次出现,当年《马大帅》剧组找到她时,本来是想让她试试“小翠”的角色,可她觉得自己不合适,直接推掉了。
后来剧组非要见她本人,赵本山一眼看中的,正是她未施粉黛的质朴感,这种“只在自己有把握的范围内做事”的执拗,或者说“轴”,让她过滤掉了许多不属于自己的机会,也意外地保护了她的口碑。
赵本山非但没生气,反而很欣赏这个不随波逐流的姑娘,觉得她“有自己的想法”。
王雅捷身上有一种奇特的疏离感,她似乎总能从名利场中抽身,一头扎进具体而微的生活里,这种退守,并非事业的停滞,反而是为她的表演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养分。
有导演评价她,说她身上“有股土腥气”,这恰恰是最高级的褒奖,这股“土腥气”从何而来?答案就在她平凡的生活里,她和丈夫于洋婚后住在普通小区,会像所有主妇一样亲自去菜市场买菜。
她的婚姻生活也同样低调踏实,2011年,她和比自己大9岁的演员于洋没有办酒席,只是和好友们吃了一顿火锅庆祝,便携手走入了婚姻,婚后,她甚至将自己的积蓄都交给丈夫打理。
这种信任与安稳,构成了她最坚实的后盾,她与丈夫之间有一种默契的育儿分工,两人协调档期,保证总有一个人在家陪伴孩子。
为了能陪儿子“小鱼儿”写作业,她可以毫不犹豫地拒绝综艺节目的邀约,正是这份对生活的投入,让她塑造的角色拥有了动人的质感,当评委会称赞她在《农民院士》中的表演“让配角有了体温”时,那份温度,正来自于柴米油盐的浸润。
她的退守,也并非全然向内,这个4岁就开始在小天鹅艺术团学习芭蕾,后来成为文艺兵的安徽姑娘,始终没有忘记舞蹈这个最初的梦想。
她在家乡捐建了一间舞蹈教室,专门为留守儿童提供免费的芭蕾舞课程,她会亲自陪着孩子们练功,甚至教当地的大妈们跳舞,这份从个人艺术积累到反哺社群的连接,让她的生命更具厚度。
王雅捷的人生哲学,正如她自己所感悟的:“角色和演员都会老,但土地不会骗人,”当她在生活的土壤里扎得足够深,积累了足够多的养分后,她的“退守”策略便自然而然地演变成了“主动出击”。
回看她的履历,从12岁成为文艺兵,经历过带腿伤演出的艰苦磨砺,到考入上海戏剧学院,常常在宿舍背台词至深夜。
再到毕业后北漂,跑龙套屡屡碰壁,直到凭借“玉芬”一举成名后,她也没有迷失,她没有盲目去追大制作,而是精挑细选自己喜欢的剧本,从《城市女孩》里的都市白领,到《律政佳人》里的律师,不断拓宽着自己的戏路。
这种看似缓慢的积累,在2021年迎来了质变,她与丈夫共同成立了“洋捷影视”,完成了从被挑选的演员到主动构建者的身份跃迁。
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她选择去“啃”现实题材的硬骨头,首部作品《春日暖阳》的成功,证明了她的艺术追求与生活态度是一脉相承的——求真、求稳,不逐浮华。
从那个总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好角色的不自信女孩,到如今敢于素颜直面镜头、主动定义事业版图的出品人,王雅捷走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王雅捷的演艺生涯,并非一个“抓住机遇,迎风而上”的励志模板,恰恰相反,它是一个关于“审慎放弃”与“深度经营”的非典型范本。
她用“向后一步”的姿态,避开了行业的浮躁与内卷,为自己赢得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更稳定的家庭后方,以及一种从容自洽的人生节奏,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懂得拒绝什么,比懂得抓住什么,更需要智慧。
来源:一生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