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1980年父亲姚思学扎进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大堡山国有林区,到姚克礼夫妇接过护林重担,这个家庭用45年的“生态接力”,书写了“两代人守一片林、一辈子护一方绿”的动人篇章,更成为基层家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样本。
从1980年父亲姚思学扎进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大堡山国有林区,到姚克礼夫妇接过护林重担,这个家庭用45年的“生态接力”,书写了“两代人守一片林、一辈子护一方绿”的动人篇章,更成为基层家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样本。
姚克礼、张柳妮夫妇在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大堡山国有林区开展巡护
第一代护林员:以“树比命重”的坚守,让荒坡变林海
“我老了,大堡山就交给你们了,一定要注意安全,特别是森林防火和人身安全,全心全意守好山、护好林。”“您放心,我们会的。您好好养好身体。”10月11日,姚克礼、张柳妮夫妇认真听完父亲姚思学的叮嘱,相伴再次深入大堡山国有林区。
一路上,姚克礼、张柳妮有说有笑。夫妻俩拿着柴刀,不时挥舞几下,清除路边刺篓杂草。时而爬上山顶,时而越过山垭,穿过丛林、站临崖边,于视线开阔处举目远望,查看林中有无异常,遇人便要交流几句,千叮万咛“进山不能带火种,不许乱砍滥伐”。
道真大堡山国有林区平均海拔1460米,总面积达3.7万余亩,如今是黔北重要的生态屏障,但在1980年姚思学成为护林员时,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当时飞播的树苗几乎被牛羊吃光,就几间漏风的石房子立在荒山上。”姚思学回忆,面对生态破碎的困境,他抱着“把树看得比自己命还重”的信念扎下根,白天扛着锄头种树、背着水壶巡山,夜晚守在石屋里防范盗伐,甚至为了抢救被暴雨冲倒的幼苗,在泥水里泡到深夜。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大堡山国有林区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培育了一株株参天大树。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让荒芜的山梁子渐渐披上绿装。姚思学不仅培育出成片参天大树,更用行动在儿子姚克礼心中种下“护绿”的种子——从3岁起,姚克礼就跟着父亲进山,帮着驱赶啃食幼苗的牛羊、给巡山的父亲递水壶,亲眼见证父亲与盗伐者斗智斗勇、向村民耐心宣传护林政策。这份耳濡目染,成了姚克礼后来接棒的“精神底色”。
第二代接力者:夫妻同行,把“家”安在林海间
1999年,受父亲影响,20多岁的姚克礼成为大堡山最年轻的护林员之一,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家安在了林区——“守林得离林子近,这样心里才踏实”。2000年,张柳妮嫁入姚家,不仅接过了婆婆卢喜娥“后勤保障员”的担子,更主动跟着丈夫踏上巡山路,从最初“听到野兽叫就发抖”,到如今能熟练辨别火情隐患、用方言向村民讲护林政策,成长为名副其实的“编外护林员”,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姚克礼说:“这么多年来,也多亏有媳妇的陪伴、理解和支持,才能安心在这里巡林护林。我们也一定会坚持守好这片林子。”
“刚嫁过来时,确实太苦了。大堡山到处都有野兽出没,房子建在林子中,野猪就在院坝里,不论白天还是夜晚,不管出门巡山还是在家休息,时常都能听到野兽的‘呕呕’叫声,夜里听着野兽叫根本不敢睡。”张柳妮笑着说,最难忘的是给在泡通坝植树的丈夫送衣服——泡通坝是离管理站最远的林区,过去只有宽不足1米的邻崖小路,如今的毛坯路仍崎岖难行,往返18公里的路要走到天黑。为了全心护林,夫妻俩还特意把孩子从县城转学到当地乡镇读书,“孩子从小跟着我们巡山,知道林子对咱有多重要”。
2004年姚思学退休时,特意把姚克礼夫妇叫到身边叮嘱:“大堡山交给你们了,一定要注意防火、注意安全,守好这片绿。”从此,姚克礼夫妇的巡山路更规律了:每天扛着柴刀清杂草、攀山顶查隐患,遇人就反复说“进山不带火种、不滥砍树”;每逢防火关键期,还背着帆布包走村串户,在农户家中摆“护林龙门阵”,带动周边村民一起参与守林。
姚克礼、张柳妮夫妇在大堡山国有林区开展森林防火安全宣传
45年守护:从“家庭责任”到“生态共识”
45年过去,大堡山国有林区面积从1万余亩增至3.7万余亩,且从未发生过森林火灾,也没有出现过大规模乱砍滥伐,现在已是一望无垠的茫茫林海,成为了天然的“绿色氧吧”。而姚家的坚守,也收获了社会的认可——2000年姚思学获“贵州省劳动模范”,2023年姚克礼家庭获贵州省“最美绿色生态家庭”,父子俩先后被评为“贵州好人”,2025年更是入选全国“最美家庭”,姚克礼一家成为全国10户光荣家庭之一。
姚克礼、张柳妮夫妇在大堡山国有林区开展巡护
“日子简单,但看着林子一年比一年绿,心里比啥都甜。”巡山途中,姚克礼夫妇常坐在林间休息,饿了就着山泉啃口干粮,渴了喝口山泉水,偶尔摘几颗野果解乏。这份朴素的坚守,不仅守护了一片林海,更传递出一种“生态传承”的力量——如今,周边乡镇的村民们也主动加入护林队伍,有的村民看到陌生人进山会主动询问,有的会帮着留意林区异常,“姚家守林护绿”早已从一个家庭的责任,变成了当地群众的“生态共识”。
从姚思学的“拓荒”,到姚克礼夫妇的“坚守”,姚家两代人的护林故事,恰是遵义市生态守护者的缩影——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持,让“绿色”成为代代相传的“传家宝”,也让“生态保护”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作者:韩波涛 韩克超 陈庆军
作者单位:道真融媒
编辑:李俊
编审:欧阳博婧 肖静君
来源:遵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