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大早,微信群里就传来营长老彭的声音。老营长在问:“各位战友早上好,我们85营1990年10月赴广西宁明派怀阵地轮战,有哪位记性好的战友能记得是哪一天出发的吗?”末尾又加上了“求证”二字?
一大早,微信群里就传来营长老彭的声音。老营长在问:“各位战友早上好,我们85营1990年10月赴广西宁明派怀阵地轮战,有哪位记性好的战友能记得是哪一天出发的吗?”末尾又加上了“求证”二字?
我相信自己不是第一个看到这信息的人,也判断群里的战友大概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和回忆之中。群里静悄悄的,不是不回应也不是没看到,是因为具体到哪天?估计大家全蒙圈了,毕竟那次轮战距今已经过去了35年!
35年啊,若是距今36年的话,正好把总参作战局公布的对越作战部队涵盖进去,这样也方便地方的退役军人事务局方便查找,也不至于让战友们又找档案、又找参战登记表的和人家扯皮。当然,对于一个营级作战单元来说,能不能入得了上级单位的法眼还是另外一说,毕竟当年轮战结束时间依据的是枪炮声,而不是从上到下下达的作战命令,在我看来我们85营的轮战只有苦功没有“军功”!
我没有思索时间是哪天,因为想也想不到,只知道是10月份刚过了国庆节没多久,看着“求证”二字,我在猜测老营长这是在干什么?莫非是“近水楼台”听到了什么信息?还是那个事务部要出台什么新规新政?莫非已经退休的老营长还有别的想法......?
我打开微信,看群里依然是静悄悄的。我开始把思绪集中在老教导员身上,他是政工干部对待这些日期和数字之类的应该敏感一些,我又想到了保密员老徐,当年有很多资料包括誓师出征大会上那面全营将士都签过字的军旗......。对于轮战的细节大家都津津乐道,但对于是哪天出征,战友们似乎都闭上了嘴巴。
我判断没有人知道是哪天了,除非下苦功夫查找当年上面下达的作战命令,否则,老营长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回答得了。就在我要关闭微信的时候,“叮咚”一声,群里有人冒泡了!
我欣喜的打开微信一看,只见上面的信息是:“老营长、我们营是90年10月11号从顺义装载出发的!”我看了一下信息源,原来是营直炊事班梁致富发出的。梁致富、也就是我笔下的老梁,山东潍坊人,不仅能炒的一手好菜而且揉馒头、包肉包子都有其独到之处,和我们一连炊事班的蔡小五是同年兵,之所以想到蔡小五,是因为两人都一个共同的特点--眼睛都不大。当年轮战期间营直炊事班就住在我们排的隔壁。
瞬间群里传来一片赞叹之声,大家都在夸梁致富的脑子好使、记忆力强。不过,老营长很快就质疑说,我记得好像是10号呢?很快,老梁回复信息纠正道:“老营长,我翻箱倒柜的找到了当年的日记!”
一锤定音!有日记在的话,出发的日子算是确定下来了。巧合的是“11”这天和空军建军节的“11月11日的日子重合,而且还有个现在的数字节“双11”,估计战友们这下想忘记都忘记不了的。出征的日子自然很重要,当然也是极具意义的一天,难怪老营长要问是哪天出发的。
微信群热闹一番后,又开始恢复了沉寂,战友们这些现代的老头子,又开始各忙各事。一周后的下午,微信的战友群里再次“叮咚”传来一声响,我打开微信一看,瞬间大吃一惊,只见群里的老梁居然把当年自创印刷的“战地之光”这种小报发了出来,而且收藏的相当完好。
战友们之间或许有相互不熟悉的,但是传阅甚广的《战地之光》,每个人都应该印象深刻。保密员老徐很快就回复说:“这张报纸是建党70周年手刻版本的专刊,打字员是旅部的高民,编辑是一连的刘亚武。”你看看,一张报纸让战友们又清晰的回到了从前。
谁也没想到,老梁会给大家这样的一个惊喜,更是没想到老梁在日常生活中如此的心思缜密。佩服之余,我在想现在的老梁在家乡干些什么样的营生呢?作为农村兵的他,应该是享受了参战优待吧?最大的可能应该还有一家饭馆才对。若是如此的话,谁吃饭欠账,指定会被他记下一笔,那当年我偷吃炊事班包子这事,老梁会不会也是一本清账?
来源:平原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