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时候我看见路边的狗,都觉得它在嘲笑我。”清华大学礼堂里,黄晓明笑着说出这句话时,台下观众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阵阵掌声。10月14日,电影《阳光俱乐部》清华首映现场,黄晓明面对年轻学子们毫不避讳地提起十几年前全网群嘲的“闹太套”梗,坦言自己曾深陷焦虑抑郁,如
一、开场即爆点:从“闹太套”到金爵影帝,黄晓明的自我救赎
“那时候我看见路边的狗,都觉得它在嘲笑我。”清华大学礼堂里,黄晓明笑着说出这句话时,台下观众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阵阵掌声。10月14日,电影《阳光俱乐部》清华首映现场,黄晓明面对年轻学子们毫不避讳地提起十几年前全网群嘲的“闹太套”梗,坦言自己曾深陷焦虑抑郁,如今却已能坦然面对——“现在直播全开麦唱歌,大家提这个梗,我也无所谓了,嘻嘻哈哈一笑就过去了。”
这番话瞬间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谁能想到,当年那个因英语发音被群嘲的“偶像派”,如今已手握金爵奖影帝奖杯,凭借新片《阳光俱乐部》再度冲击金鸡奖最佳男主角。他的逆袭之路,比电影剧本更跌宕起伏。
二、颠覆性表演:增重30斤演“大小孩”,黄晓明:我从角色身上学会了钝感力
在《阳光俱乐部》中,黄晓明彻底撕掉了“霸道总裁”标签。他饰演的吴优是个40岁却心智如孩童的角色,为贴近形象,他增重30斤,设计稀疏头发、斑点皮肤和不整齐的牙齿,甚至刻意模仿孩童的肢体语言。片中吴优坚信“让阳光照进内心就能创造奇迹”,用笨拙却纯粹的方式对抗母亲患癌的残酷现实。
“吴优比正常人更快乐,因为他活在当下。”黄晓明说,这个角色教会他“钝感力”——一种对焦虑的免疫能力。他调侃自己把减肥当打游戏:“健身是刷分,吃饭是做任务,运动是经验值。生活别太较真,轻松一点才对得起自己!”这种将沉重话题轻描淡写的幽默感,引得现场笑声不断。
三、贾樟柯演“成功学大师”自嘲:本以为又要演黑社会,结果要飙英文唱歌
更令人意外的是导演贾樟柯的跨界演出。他在片中饰演“阳光俱乐部”创始人蔡博士,一个满口鸡汤的成功学大师。贾樟柯现场吐槽:“导演一开始找我,我以为又是演车匪路霸,结果居然要演博士!还要说英文、唱歌,开拍前压力大到失眠。”他形容这个角色“复杂又喜感”,“你听他讲鸡汤觉得荒诞,但细品又有几分道理,因为他自己都信了那些话”。
对于现代人的焦虑,贾樟柯坦言:“世界变化太快,谁不焦虑?但就像电影里说的,‘不要让昨天的阴霾笼罩今天的阳光’。”他认为电影的价值在于提供一种心理暗示:“用积极心态面对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反抗”。
四、电影背后的社会意义:关注空巢老人,黄晓明买IP的初衷
《阳光俱乐部》不仅是部喜剧,更承载着社会关怀。黄晓明透露,这个IP是他亲自购买版权,初衷源于对空巢老人问题的关注:“作为山东人,‘孝’是刻在骨子里的。现在独生子女多,孤寡老人群体越来越庞大,我想用电影唤起大家的关注。”原著中母子情的刻画让他数次落泪,最终与导演魏书钧合作完成本土化改编。
影片中,吴优与哥哥(祖峰饰)用不同方式救母的情节,折射出现实中子女面对家庭困境的两种态度:理性治疗与信念支撑。这种设定让许多观众联想到自身经历,现场有学生感慨:“吴优的单纯反而成了照出现实复杂的一面镜子。”
五、清华学子的共鸣:焦虑时代,我们需要一点“吴优精神”
映后交流环节,清华学生的问题尖锐而真实:“内卷环境下如何保持积极?”黄晓明用“游戏化生活”的心态给出建议,祖峰则从角色角度分析:“吴迪代表被现实压垮的普通人,而吴优的‘无知’恰恰是一种智慧——他相信希望,所以能创造奇迹。”
有观众将电影比喻为“中国版《阿甘正传》”,用荒诞包裹温暖内核。影片结尾,吴优抱着两只鸡在阳光下奔跑的长镜头,被赞“年度最治愈画面”。正如黄晓明引用加缪的名句:“应当认为西西弗斯是幸福的。”——推石上山的徒劳未必无意义,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这个过程。
《阳光俱乐部》定档10月25日上映,恰逢深秋初冬。或许这个冬天,我们真的需要这样一部电影:它不提供解决人生难题的标准答案,但能让你在笑声中重新审视——或许快乐不需要那么多理由,就像吴优笃信的那样:“吃苹果是健康,晒太阳是幸福,妈妈的微笑就是全世界。”
来源:名震天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