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徐镶怀的记忆里,这两个患者的身影至今鲜明。这一对比既是提醒,也是警示:对症状早一步警觉,踏上规范诊疗之路,往往意味着另一种生活可能。
撰文|医师报融媒体记者 杨瑞静
口述|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徐镶怀
咳嗽、胸闷、气促……
在许多人看来,
这些不过是寻常小毛病,
往往会被归因为感冒、
劳累或年龄增长。
可对间质性肺疾病(ILD)患者来说,
它们往往是疾病的开端。
有人在第一时间得到确诊,病情稳定延续了十年;有人因自我判断而拖延,最终背上氧气瓶度日。
同样的症状,不同的选择,却换来了截然相反的结局。
在徐镶怀的记忆里,这两个患者的身影至今鲜明。这一对比既是提醒,也是警示:对症状早一步警觉,踏上规范诊疗之路,往往意味着另一种生活可能。
一次咳嗽,换来十年稳定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一下午,一个中年男人推门进来。他走得不快,却已经气喘吁吁,口唇紫绀。
徐镶怀抬头的第一眼,就意识到不对劲。“他和一般的咳嗽患者完全不一样。”常见的慢性咳嗽患者,大多只是反复咳嗽,部分伴有咳痰,很少在静息状态下出现如此明显的气促。
老张平时爱养花草,家里还有鸽子。那天,他主诉最近总是咳嗽、胸口闷,尤其是爬楼时,“气不够用”。他家住在四五楼,“爬到楼顶,几乎喘不上气”。
徐镶怀拿起听诊器,贴在他胸口。胸腔深处传来一种细细的、像尼龙线被扯开的声音:Velcro啰音。这是一种在ILD中常见的体征。再抬眼看,老张的指尖粗大、圆鼓,典型的杵状指。
“这是ILD。”徐镶怀心里几乎已笃定。随后安排的肺功能检查和高分辨率CT(HRCT),进一步验证了判断。再结合病理活检,诊断明确: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
听到结果时,老张的神情格外复杂。此前他最担心自己患上癌症,如今肺癌被排除,他先是明显松了口气;但当听见“不可逆”“平均生存期三到五年”这些字眼时,眉头又皱得很紧。
“我告诉他,早一步干预,病程就可能稳定得更久。”徐镶怀说。
老张选择了相信。他很快开始使用抗纤维化药物,并配合支气管扩张剂等对症药物。
徐镶怀还记得,几次复诊后,老张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起初他紧张、害怕,常追问“能不能治好”;后来,他逐渐平静下来,开始主动了解疾病知识。他甚至会带着网上查到的资料,问医生:“我是不是不该用激素?是不是纤维化患者主要靠抗纤药物?”
“这是个愿意和医生一起学习的病人。”徐镶怀评价。
十年随访期间,老张的病灶虽有轻微进展,但整体稳定。他的肺功能保持平稳,咳嗽、气促等症状均控制在可耐受范围内。“有时候,他甚至觉得比刚来时还轻松些。”
“每次复诊,看起来心情都还不错。”徐镶怀说,“他知道这病不会消失,但心里有数:只要能稳住,就满足了。”
十年,是许多IPF患者难以企及的时间。徐镶怀的语气里有欣慰,也有一丝庆幸:“这就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带来的结果。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他这么好的结局。”
两年半的耽误,拖成一生遗憾
另一个故事则带着遗憾。
林阿姨是一名教师,刚退休不久。她同样从咳嗽、胸闷开始。不同的是,她性格细致,喜欢钻研。她在网上查了大量资料,甚至翻阅相关书籍。最后,她给自己下了“诊断”:不典型哮喘。
她在家里自行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坚信这是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两年半过去,咳嗽症状依旧没有缓解。于是,她不得不走进医院。
那天,她拎着一个小氧气瓶,爬到三楼诊室时已经气喘吁吁,说话要停顿换气。“我记得很清楚,她喘得厉害,可是听诊并没有哮鸣音,反而是典型的Velcro啰音。”徐镶怀说。再结合HRCT和肺功能检查,诊断毫无悬念:进展性纤维化性肺疾病。
这时的林阿姨,缺氧已经非常严重。她看病时总要随身带着氧气瓶,说话节奏常被缺氧打断,每说两三句就必须停下来深吸一口气。“她的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徐镶怀说。然而,即便确诊,她仍反复强调:“我不管是不是ILD,我只想咳嗽能好。”
在她身上,医生看到的是一种对症状的过度关注。这在医学上有个名词:躯体化表现。并非典型的焦虑抑郁,但过度担忧放大了身体的不适,让人觉得病情“越来越重”。“即便我们给了抗纤维化药物,她有时还是觉得没缓解。”
这样的病人,需要更多的耐心。徐镶怀和团队不得不反复解释:哪些药是控制咳嗽和气促的、哪些药才是真正延缓病情的。他们为她制定了3~6个月的随访计划,包括定期复查HRCT和肺功能。
林阿姨是个爱提问的人。每次来门诊,她都会拿着小纸条,上面写满问题:药物怎么吃?症状能不能缓解?生活能延长多久?……“有时候一个门诊要花二三十分钟。”徐镶怀说。
两年后,她的影像报告写着“无明显进展”。这是难得的安慰,但生活质量已难以恢复:缺氧严重,说话断断续续,晚上咳嗽到睡不着,还会因为剧烈咳嗽导致小便失禁。
“如果她没有耽误呢?”面对这个假设,徐镶怀沉默良久,才开口:至少肺功能下降会慢一些,生活质量会好一些,可能还能赶上新药。
说这句话时,他的语气里有明显的遗憾。
同样的起点,两条不同的路
咳嗽、胸闷、气促……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其实可能是ILD的早期信号。徐镶怀提醒,单凭症状并不能直接指向ILD,哮喘、慢阻肺、胃食管反流,甚至心梗、肺栓塞,都可能呈现类似表现。真正的识别,需要专科医生通过体格检查,再辅以HRCT、肺功能等关键检测来实现。
综述显示,咳嗽与进行性呼吸困难是ILD 中最常见的症状,并常与低氧血症、肺功能受损及生活质量下降并存[1]。体格检查同样提供重要线索,Velcro音已被证实为纤维化性ILD的典型特征[2][3]。若能结合病史及影像学检查及时警觉,诊断延迟本可以明显缩短。然而,欧洲多国调查仍提示,从症状发作到最终确诊,患者中位等待时间依然长达12个月[4]。
“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无法判断,而是患者拖延了就医的脚步。”徐镶怀说。他见过太多因拖延而丧失治疗机会的患者,也见过那些因为早一步而多活十年的病人。正因如此,他反复强调:早一步重视症状,早一步完成检查,就可能换来更可控的病程和更可守护的生活质量。
“医生服务的对象永远是患者。做研究、做科普,都是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在他看来,ILD并不是完全无法干预的绝症,而是一场需要被认识、被警觉的疾病谱。把“早发现”的意识种进更多人心里,是他从医二十余年来的坚持。
参考文献
[1] Althobiani, Malik A. ; Russell, Anne-Marie ; Jacob, Joseph et al. /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 A review of classification, aetiology, epidemiology, clinical diagnosis, pharmacological and non-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In: Frontiers in Medicine. 2024 ; Vol. 11.
[2] Sgalla G, Walsh SLF, Sverzellati N, et al. "Velcro-type" crackles predict specific radiologic features of fibrotic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BMC Pulm Med. 2018;18(1):103. Published 2018 Jun 18. doi:10.1186/s12890-018-0670-0
[3] Moran-Mendoza O, Ritchie T, Aldhaheri S. Fine crackles on chest auscultation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J Open Respiratory Research. 2021;8:e000815. https://doi.org/10.1136/bmjresp-2020-000815
[4] Grant-Orser A, Pooler C, Archibald N, Fell C, Ferrara G, Johannson KA, et al. The diagnostic pathway for patients with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a mixed-methods study of patients and physicians. BMJ Open Respiratory Research. 2024;11:e002333. https://doi.org/10.1136/bmjresp-2024-002333
仅供医疗专业人士参考
审批号:PC-CN-105590
有效期至:2026年9月25日
来源:医师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