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通报,13日凌晨3时18分许,邓某某驾驶川AC9号小型轿车,沿天府大道由北向南行驶。车辆在通过天府五街路口进入天府大道南段后,与前方同向由李某驾驶的川AA3号小型轿车发生碰撞,随后越过道路中央绿化带,起火燃烧。事故造成驾驶人邓某某死亡,
归根结底,都是态度问题!
10月13日凌晨,四川成都天府大道发生小米汽车交通事故,车辆碰撞后起火致驾驶员遇难,事件引发了全网的广泛关注。
据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通报,13日凌晨3时18分许,邓某某驾驶川AC9号小型轿车,沿天府大道由北向南行驶。车辆在通过天府五街路口进入天府大道南段后,与前方同向由李某驾驶的川AA3号小型轿车发生碰撞,随后越过道路中央绿化带,起火燃烧。事故造成驾驶人邓某某死亡,涉事两车不同程度受损。经检测,邓某某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
另据目击者行车记录仪显示,涉事车辆事发前曾摇摆不定、疑似超速,碰撞后翻滚起火,多名路人尝试砸窗、拉门,但均以失败告终。
视频的广泛流传也引发了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碰撞起火、车门无法开启等信息的讨论,再加上此前,三名女大学生驾驶小米汽车发生事故致死事件,以及“小字营销”翻车、雷军年度演讲“审美疲劳”等诸多事件,致使小米汽车的舆论形象受到了不小的挑战。
现在的小米像极了五年前的特斯拉。
在被允许独资建厂进入中国市场之后,特斯拉也曾引发巨大的舆论风浪,“刹车门”成了特斯拉难以逾越的鸿沟,不少车主还将特斯拉告上了法庭,引发了全网的广泛关注。
时过境迁,表现出众的小米替代了特斯拉,成为了不少车企的“假想敌”。
小米为何频引“众怒”?
用“众怒”来形容当下的小米并不贴切,毕竟除了“被抢食”的部分车企,真正恨小米的人并不多,而绝大多数看客都本着看戏的心态,将小米作为生活中的谈资而已。
从这样的状态也不难看出,小米频频陷入舆论风波的原因,一是SU7、YU7两款车辆表现太过亮眼,抢了不少车企的饭碗,进而导致小米成为了诸多车企重点关注的对象;其次,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拥有巨大流量的小米,已经成为不少“博主”的引流利器,挺小米也好,黑小米也罢,都能引发一定的舆论反响,从这一角度来说,将小米称为“饭碗”也并不为过。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小米抢了其他车企的饭碗,又因受关注度太高,成了不少“博主”的饭碗。
无论是从整个汽车工业的发展史来看,还是从智能电动车的兴起而言,小米汽车都可以称得上是奇迹。自从2024年3月小米旗下首款车型SU7上市至今,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决定小米汽车销量的只有产能,并且SU7和YU7两款车型上市之初均有溢价,导致这两款车型成为了“黄牛”重点关注的对象。
销售数据显示,今年9月小米汽车的月销量已经突破了4万辆,这样的成绩已经超越了理想和蔚来,倘若按照车企年销量30万辆(传统车企的盈亏平衡线)就能实现盈利的标准进行计算,今年小米汽车就能实现盈利,这样的速度是传统汽车人想都不敢想的。
因为大热,小米也成为众多车企争相学习的对象,无论是去年车企大佬模仿雷军打造个人IP,还是不少车型用性能堪比小米的描述蹭流量,都在无形中推高了小米的热度,用现象级车企来形容小米一点也不为过。
正所谓“人红是非多”,小米大热也引发了全网上下显微镜式的关注,“小字营销”和接二连三的交通事故让小米备受质疑。逐步形成了现如今小米汽车热度很高,但公众对其充满质疑的现状。
小米已经到了必须做出改变的关键时刻。
虽说就当下而言,小米汽车的销量似乎并未受到多少影响,但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小米前进的路途上暗含了许多危机。
首先小米汽车的用户以女性和年轻消费者为主,防晒和傲人的百公里加速成绩颇受这些用户欢迎,但这些用户也是非常容易受舆论影响的群体,在备受质疑的舆论环境里,小米的销量表现必将有所波动。
其次,接下来小米将推出大型SUV车型小米YU9,该车的目标用户主要是家庭消费者,而家庭消费者的购车要求最多,既要安全可靠,又要空间大、实用性强,这都要求小米一改当下备受质疑的状态,将安全、可靠作为品牌形象的主要支点。
“避其锋芒”的处理方式,虽然能够为负面舆论降温,但正面品牌形象的打造主动出击,小米已经走到了亟需变革的路口,接下来就是决定小米未来发展的关键时刻。
态度是原罪,自强才是硬道理
要改,但到底应该怎么改?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生出这样的疑问,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汽车圈的营销其实就两条,即“保持敬畏,贵在真实。”
与消费电子领域稍显夸张的营销方式不同,汽车圈的营销显得十分“老旧、僵化”,这是汽车的属性决定的,作为一个承载着生命的交通工具,汽车的每一次事故都暗含巨大的风险,并且汽车的使用周期较长,短暂的“概念性营销”可能会带来部分销量,但最终都会被长时间使用的用户评价所替代,日系车省油、耐用的口碑就是这么形成的。
结合小米汽车的现状来看,小米最需要改变的是态度。
以今年上半年小米备受关注的“消费级芯片、车规级纸巾盒”为例,公众的调侃和质疑最终都可以归结到态度问题上。
从小米的视角来看,用消费级芯片(消费级芯片的算力一般要比车规级芯片更高)为消费者打造更智能的用车体验,进而为小米汽车形成科技化的标签,无可厚非。但消费级芯片没法实现对车规级芯片的完全替代,并且每个消费者的用车环境不同,更频繁地颠簸、更高或更低的温度影响、更长久的使用周期,都会对消费级芯片产生不利影响。如此说来,采用消费级芯片的小米YU7暗含着智能座舱失效的风险。
用成本更低、性能更强的消费级芯片替代车规级芯片,在传统车企里是绝对不会发生的,这样的状态也从侧面说明了小米的态度不够端正,对汽车行业缺少敬畏。
而这并非是一道无法解决的难题,在此之前,极氪汽车就有免费为老车主更换高通8155芯片的先例。
小米汽车完全可以效仿,以敬畏安全的名义为已经提车的用户免费升级车规级芯片,在纠正自身态度的同时来一场能量巨大的正向传播,同样的逻辑在因智能驾驶发生的召回以及翼子板翘边等问题上均可适用。
宗旨只有一条,就是要敢于认错且主动承担并解决问题,这是建设优质品牌形象,打造百年车企的重要手段。如此一来意味着小米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来打造品牌根基。
造车是场马拉松,尽快回本的心态,在汽车行业的要不得!更何况小米已经成为了最快盈利的车企,稍稍放缓一下脚步,让自己走得更稳,何乐而不为呢?
来源:徐叁多本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