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城共生,向新而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7 16:20 1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黄梅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戏曲舞台上熠熠生辉。落幕不久的2025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呈现了一场全民参与共享的文艺盛宴。剧场内剧目接连登场,公园里弦乐声声不息。在安庆,黄梅戏不止是活跃在剧场舞台上的非遗艺术,更是流淌在城市血脉里的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黄梅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戏曲舞台上熠熠生辉。落幕不久的2025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呈现了一场全民参与共享的文艺盛宴。剧场内剧目接连登场,公园里弦乐声声不息。在安庆,黄梅戏不止是活跃在剧场舞台上的非遗艺术,更是流淌在城市血脉里的活态文化。

从乡野俚曲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一地百姓家到世界文化共享,黄梅戏文化的发展,恰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坚守与创新。

文化走亲路:

向外传播 跨海共鸣

2025年7月3日,在德国法兰克福罗马广场,一群身着黄梅戏戏服的“七仙女”在人群中翩然起舞,再芬黄梅艺术剧院的快闪表演,让这座欧洲金融中心的街头瞬间变成东方戏曲的舞台。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的唱腔响起,围观的外国友人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观众们也跟着旋律打拍子。在一旁的青年演员马丁在这一刻理解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这种跨文化共鸣并非偶然。在第三届黄梅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韩国仁荷大学中国学系教授金遇锡分享了自己的观察:“黄梅戏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和国际传播优势。我们在韩国翻译的《女驸马》《天仙配》等剧目,在当地颇受欢迎。”金遇锡是首次来到安庆,这座城市的戏曲生态让他惊叹:“连人们讲话都有黄梅戏韵戏音,这是一片颇具戏曲养分的土壤。”

黄梅戏走出去,是安庆运用黄梅戏文化,向外拓展安庆城市品牌影响力,向内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步。“黄梅戏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标识,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对世界。多年来,再芬黄梅积极响应号召,带着黄梅戏向外交流,积极拓展国际舞台,参与跨文化对话。”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学术院长韩再芬直言,若要在国际上形成持续、深入的文化影响力,我们不能仅依赖交流展演,更要积极探索在国际市场商业演出的路径。这不仅是黄梅戏“走出去”的发展目标,也是中国戏曲走向世界的共同方向。

“真正的文化交流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共鸣;不是送出去就结束,而是种下去、能生长。”韩再芬表示。

今年4月25日,在浙江省台州市长屿硐天的舞台上,声声黄梅韵婉转悠扬。今年是望江县黄梅戏剧团连续32年赴浙江省温州市、台州市商业演出,为浙江群众献上《天仙配》《双龙会》等14台黄梅戏剧目。

望江县黄梅戏剧团团长陈立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剧团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双重压力,传统戏曲市场逐渐萎缩,观众流失严重。如何破局?“只有走出舒适区,主动寻找观众,才能为黄梅戏的发展赢得生机。我们开始尝试南下拓展黄梅戏演出市场。”陈立说。

韩再芬说,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奔涌向前、观众审美日益多元的今天,要着力构建具有时代高度的黄梅戏文化研究体系,以广阔视野和学术智慧引领黄梅戏文化在当代实现创新性发展。

在安庆,数字化传播为黄梅戏文化插上了新的翅膀。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借力抖音平台,粉丝量已达136万,累计观看人次破1.2亿,在全国327个入驻抖音的院团中关注度、粉丝数、收益率位列第一。

“云端搭台、线下唱戏”,正在重塑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播生态。这一生态的形成,也为当地的文旅产业带来新机遇。怀宁县石牌镇也以戏为媒,打造戏曲特色小镇,举办全国戏曲票友节、石牌戏会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有效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扎根乡野路:

乡土脉动 生机蓬勃

“戏曲文化与乡土有着天然联系,在安庆,这种联系依然鲜活,这让黄梅戏迸发出蓬勃生命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执行院长沈义贞坦言。

“黄梅戏文化的建构与发展,绝非单纯地创作和演出过程,她应该是更广域的社会成员在艺术审美取向的转化中,由接受认可并从中获得满足感的过程。”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李晓天表示,社会文化的建设不仅仅是多演出、多传播这么简单,要让更多的老百姓通过黄梅戏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艺术载体和精彩动人故事,触动心灵、感动肺腑、激荡情怀、愉悦心扉,进而形成长久的向心力和归属感磁场,吸引一代代传承者和受众群体钟情于此。

在怀宁县,县黄梅戏剧团进村搭台,总能吸引村民将广场围得水泄不通。“送戏下乡”在安庆已坚持数十年,仅2024年,全市就开展“送戏进万村”演出超万场。

怀宁县石牌镇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除专业院团,石牌仍有数十家民间戏曲班社常年在全国演出,从业者近千人。得益于扎根乡野的演出,石牌镇几乎人人能唱黄梅戏,形成了浓厚的黄梅戏氛围。

陈立在黄梅戏院团工作了近50年,如今,他带领剧团每年演出400余场,其中200余场是在望江本地演出。他认为,做好本地市场,要更注重守住根基。他们致力于传承以望江方言为基底的“龙腔”,先后挖掘整理出《补背褡》《剜木瓢》等传统剧目,并将龙腔融入新编剧目,形成独特的艺术特色。

近年来,安庆市坚持文化惠民乐民,实施“四季有戏”黄梅戏展演百千万工程,常态化开展“百场精品剧目展演”“千场创新剧目小剧场演出”和“万场百姓大舞台”等,让有戏安庆更加好戏连台,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安庆市还立足优势资源,做好“黄梅戏文章”,持续举办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和黄梅戏展演周,每年开展“送戏进万村”“戏曲名家走基层”等惠民演出2000多场。

在安庆,黄梅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展现出蓬勃生机。太湖县黄梅戏剧团将演出搬进花亭湖景区,演员们化身NPC,与游客进行猜拳、抽奖等互动。“主动去适应生态,不能等着市场把我们淘汰出局。”剧团总经理王清说。这种创新让传统戏曲焕发新的生命力,2024年“送戏进景区”活动带动当地游客量增长14.3%,文旅综合收入提升13.8%。

除了黄梅戏从业者在安庆这片土地上的鲜活实践,政策支持也为黄梅戏传承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2021年12月,《安庆市黄梅戏保护传承条例》正式颁布,这是全国首部保护传承黄梅戏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实施三年来,为黄梅戏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法律支撑。

薪火相传路:

人才工程 学术支撑

10月13日上午,黄梅戏艺术学院排练厅里,16岁的韩梓锌正反复打磨《渔网会母》唱段。这个从广州来的姑娘,今年凭借该剧目获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称号。

韩梓锌所在的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以戏曲剧种命名的学校。学院表演系主任张引介绍,自1997年起,学院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小梅花”比赛,“比赛的意义不仅在于获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交流开阔眼界”。

在高等教育层面,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的成立,使黄梅戏成为继京剧和昆曲后,第三个成立戏曲本科学院的剧种。2020年,韩再芬担任学院院长,推动建立“戏曲文科实验室”,深化校企合作。“戏曲的传承说到底是人的传承,把人才这个‘根’扎深了,黄梅戏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学院副院长储著炎说。

院团的“传帮带”机制同样关键。在再芬黄梅艺术剧院,老一辈艺术家甘为青年演员配戏、跑龙套。剧院还打造了“再芬黄梅公馆”,作为青年演员的专属舞台,并推出“今日头牌”青年名角个人专场。通过这个平台崭露头角的“90后”演员王泽熙说:“舞台就像梦想的催化剂,让我成长得更快。”

从娃娃抓起是社会层面的长远之计。在严凤英故乡罗岭镇的黄梅小学,黄梅戏元素融入校园环境和课间操。怀宁县石牌镇中心学校将黄梅戏与美育、体育、劳动教育深度融合,主编校本教材在全镇小学推广使用,并辐射至怀宁县部分小学;其原创黄梅歌舞校园三部曲《爷爷奶奶逛校园》《爷爷奶奶进校园》《爷爷奶奶抖校园》,多次获省市级奖项,黄梅戏文化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目前,安庆市“戏曲进校园”活动已覆盖全市30多万名大中小学学生。

经过多年努力,安庆构建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全国80%以上的黄梅戏剧团团长和骨干由安庆培养,黄梅戏领域17位“梅花奖”获得者中有10位出生或成长于安庆。

黄梅戏文化需要学术研究的支撑。安庆师范大学挂牌成立全国首家黄梅戏文化研究院,发表系列研究文章,出版专著5部,承担各类课题20余项。

10月8日,夜幕降临,安庆黄梅戏艺术中心的灯火次第亮起。舞台上,青年演员挑大梁的黄梅戏《延年和乔年》精彩上演。演出结束后,在后台,韩再芬向青年演员分析表演细节,传授舞台经验。

在城市的另一端,菱湖公园的票友广场上,戏迷们的演出也已散场。民间戏班班主孙红一边收拾道具,一边与戏迷们约定第二天的演出时间。“黄梅戏文化就像长江水,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她面朝长江的方向,望着远方的灯火说。

从国际舞台到乡村广场,从专业院团到民间戏班,黄梅戏文化在安庆呈现出多层次、立体化的发展格局。这里有学术研究的深度思考,有艺术创作的不断创新,更有普通戏迷的执着坚守。这种全方位的生态体系,正是黄梅戏文化得以传承、发展、传播的根本所在。

“一座黄梅城,满城戏中人,一曲黄梅调,谁人不知是安庆。”这句唱词,正是这座城市与黄梅戏水乳交融的最佳注脚。在这片肥沃的戏曲土壤上,黄梅戏文化连接古今,走向未来。 (全媒体记者 管炜)

来源:安庆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