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政府新闻办举行“贵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六盘水专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7 15:59 2

摘要:2025年10月17日(星期五)10:00,省政府新闻办举行“贵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六盘水专场,邀请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巍,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恒超,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香萍,六盘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李德玲介绍有关情况,

2025年10月17日(星期五)10:00,省政府新闻办举行“贵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六盘水专场,邀请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巍,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恒超,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香萍,六盘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李德玲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以下为图文实录。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贵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六盘水专场,我们很荣幸邀请到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巍,向大家介绍“锚定富矿精开 加快构建六盘水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关情况。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恒超;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香萍;六盘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李德玲,他们将共同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下面先请李巍市长介绍相关情况。

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巍: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能有今天这个机会,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向大家介绍“锚定富矿精开,加快构建六盘水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情况。同时也感谢大家对六盘水的关注和支持!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任务。“十四五”以来,六盘水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盯现代化的工业体系、现代化的农业体系、现代旅游业体系、现代服务业体系、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六个方面,加快打造契合时代特征、富有六盘水特色、在全省产业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十三五”末比,地区生产总值从1383亿元提至2024年的1710亿元、年均增长4.6%,三次产业结构由12.4 : 41.2 : 46.4,调整为2024年的11.1 : 41.7 : 47.2,全市经济呈现总量突破、结构优化、质效提升的发展态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具体的实践路径和成效,可以概括为擦亮“三都”名片,凝聚“三气”发展,走好“三条路子”。

首先是擦亮“江南煤都”名片聚“财气”,走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路子。作为国务院明确的31个成长型资源城市之一,以及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我们深知,绝不能长期依赖于“挖煤卖煤”这种传统模式过日子,必须以“富矿精开”为关键抓手闯新路,推动资源价值最大化,让“江南煤都”焕发新的“财气”。

我们坚持立足煤、做强煤,原煤产量从“十三五”末的6290万吨到2024年突破8000万吨,已经构建了“产洗运配销”体系,并实现分级分质利用。同时,大力延伸煤炭产业链,依托焦煤储量占全省88.7%的优势,建成焦化产能1080万吨/年,粗苯、煤焦油、焦炉煤气3条精深加工路线均已打通,正加快实现从“靠煤吃饭”向“靠煤兴业”转变。

我们坚持不唯煤、跳出煤,已形成能源和能源化工一业主导,金属材料、装备制造、建材等多业支撑的基础工业体系,工业作为“第一动力”,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2.8%。当前正围绕产业“含新量”、发展“含金量”,聚力打造“2151”产业集群,即打造千亿级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千亿级西南煤化工集群,培育壮大钢铁、铝及铝加工、能矿装备制造、特色农业、现代物流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未来有望再造一个新的工业体系。

其次是擦亮“中国凉都”名片聚“人气”,走好西部欠发达地区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子。这里也向大家介绍,“中国凉都”称号是2005年由中国气象学会授予的,目前是全国唯一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这些年我们着力挖掘气候“富矿”,将“凉”资源化为“热”经济,汇聚八方“人气”,为共同富裕注入强劲动力。

立足山地特色和冷凉气候,我们在97%面积都是山地的条件下,粮食安全和特色产业两手抓,“十四五”期间粮食储备计划超前完成,培育了红心猕猴桃、早春茶、刺梨等“黔货出山”的明星产品,发展了高山冷凉蔬菜、林下经济等,并作为“菜篮子”直供基地远销粤港澳大湾区,让绿水青山间的茶园、果园、菜园成为农民增收的“致富园”。

同时,我们持续打造全域旅游业态,全力建设“旅居城市”,多次荣膺“避暑旅游十佳城市”“全国候鸟式养老夏季适宜度榜首”等称号,这两年升级举办滑雪季、避暑季、火把季和马拉松赛季。盛夏时节,全国各地的车牌、口音、成队的房车,已成为六盘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大家报告一个数据,外地人购房长期占六盘水3成左右,特别是两广、江浙、两湖、成渝等地游客成为我们的新市民,印证了“凉都”作为“旅居城市”的吸引力。这里多说一句,作为“凉都”,大家都知道我们“夏凉”,实际上还有“冬暖”的优势,依托市里钢厂、电厂,我们实现了中心城区集中供暖,目前覆盖面积超过700万平方米,是长江以南唯一做到中心城区供暖的城市。

人流带来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特色农旅的蓬勃发展,有效带动了住宿、餐饮、零售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增加值从2020年的642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808亿元,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把钱挣了,共享发展成果。

第三是擦亮“生态绿都”名片聚“名气”,走好喀斯特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子。在做好本就具有“绿色属性”的山地农旅产业基础上,我们大力推动工业“含绿量”提升。一方面持续改造火电,盘江新光电厂建成全省首台66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总共2台机组,供电煤耗低至269.88克标煤/度,达到同类型机组世界先进水平,全市火电机组煤耗也从“十三五”末的325克标煤/度降到了2024年313.84克标煤/度;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清洁能源,1670万千瓦电力总装机中清洁能源占比近40%,实现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六盘水发电506亿千瓦时有超过70%输送到东部地区,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应有贡献。

对前面提到的焦化项目,我们坚持最完备的前期手续、最先进的设备工艺、最严格的环保要求、最完善的产业链条的“四最”要求。欢迎大家有机会走进我们的煤化工项目厂区,根本没有传统印象中焦化企业的刺鼻异味,道路干干净净、工厂绿色环保。同时,我们的焦化副产氢,价格仅为国内同类产品1/3左右,依托这一优势,我们出台了全省首个氢能专项政策,在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高纯氢生产线基础上,今年5月10日全国首台商用氢能机车投入运行,氢能产业“制储运加用”全链条生态体系在这里已经成型。今天的六盘水,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2%以上,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高达2万个,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9.6%,是名副其实的“生态绿都”。

回顾“十四五”以来的奋斗历程,擦亮“三都”名片,凝聚“三气”发展,走好“三条路子”已成为全市上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高度共识。未来,我们将沿着“三条路子”,坚定不移走下去,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六盘水新风采!

我先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陈本荣

下面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新华网记者:

刚才李巍市长提到,以“富矿精开”为关键抓手闯新路。请问六盘水是如何做好“矿”的文章,把资源优势发挥出来呢?

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巍:

谢谢您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黔中无闲石,贵地多宝藏”,“富矿”如何做到“精开”?具体来讲,我们重点就是抓实精确探矿、精准配矿、精细开矿、精深用矿4个关键环节,实现从“卖资源”向“做产业”转变。

在“精确探矿”方面。过去对矿产资源的勘查,能找、好找的资源已基本找到。所以我们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通过与省驻市地勘单位加强联动、引入社会资本勘探、鼓励企业就近找矿等多种方式,持续“攻深找盲”、提级资源储量,已发现煤炭资源远景储量844亿吨、保有储量256.36亿吨,并在氧化锰矿、萤石矿、煤层气等勘探上也取得良好成效。这些“宝藏”的找出,为后续“精开”打牢了基础。

在“精准配矿”方面。我们坚持把资源向优强企业配、用市场方式配、朝产业协同配。以煤炭为例,大中型矿山配置煤炭资源占比96.2%,其中既考虑到支持国企做大做强,也考虑到帮助民营优强企业发展壮大,为贵州能源集团等国企配置40个采矿权、占全市煤炭资源总量的63.4%;为邦达、湾田等重点民营企业配置152个采矿权、占36.6%。特别是聚焦产业发展,我们坚持为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行业内有较强号召力、产业链中有较强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提供定制化、保姆式服务,组织出让67宗矿业权,有力保障了美锦华宇、海螺水泥等重大项目资源需求,把好矿配给好企业。

在“精细开矿”方面。我们紧盯开采质效和本质安全,持续提升集约、综合、安全和绿色开采水平。比如,在全省率先实现正常生产矿井机械化、辅助系统智能化“两化”改造全覆盖,贵州首批建设的4个国家智能化示范煤矿我市有2个,发耳煤矿“5G+智能巡检机器人”成为贵州首个落地应用的煤矿井下机器人场景,井下开采正走向“少人化”“无人化”。此外,生产煤矿中有2/3达到90万吨/年及以上,平均单井规模较“十三五”末提高近20万吨/年,煤矸石等固废通过填沟造地、生态修复、加强洗选、建材制造、低热值发电等方式,实现资源“变废为宝”,这些都是集约化、绿色化的具体实践。

在“精深用矿”方面。我们的思路是将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进而向更有附加值的材料转变。燃料用于发电上一环节已经介绍,而发展原料和材料,具体抓手就是推动“煤—焦—电—气—化”一体化发展。实践中,六盘水在全省率先编制煤化工产业“一图三清单”,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蒽油、改质沥青、纯苯、合成氨以及炭黑、硝基肥料等中下游产品,并继续加强优质项目招引,填补新能源电池材料、医药、轮胎等下游产业空白,规上工业总产值由“十三五”末的1017亿元增至2024年的1214亿元,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优势,“富矿精开”的宏伟蓝图,正在六盘水这片热土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央广网记者:

立足煤炭等资源优势,六盘水如何加快煤化工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全力打造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恒超:

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我市立足以主焦煤为主的煤炭资源特点,厘清以煤焦化为主攻方向的煤炭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循环发展路径,全力打造千亿级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

一是在产业谋划布局上,我们大力推进煤化工项目建设,已建成焦炭产能1080万吨/年,规划“十五五”期间将达到2180万吨/年,届时可产出约87万吨煤焦油、28万吨粗苯、43亿立方米焦炉煤气。当前,我们正全力推进下游精细化工产业集群打造。围绕焦炉煤气精深加工,重点向合成氨、肥料、医药农药中间体、聚丙烯、聚甲醛、BDO、碳酸二甲酯等高分子及有机精细化工材料延伸;围绕煤焦油精深加工,重点向炭黑、阳极碳素、针状焦、碳纤维、人造石墨等方向延伸;围绕粗苯精深加工,重点向高端化纤、树脂、橡胶等轻量化材料、工程塑料等方向延伸。同时,我们将适时推进煤气化、煤液化,进一步提升精细化工原料保障能力,构建甲醇、烯烃、乙二醇等产业链条。

二是在承载平台建设上,我们高标准推进六枝、水城、盘北等3个化工园区,引导产业科学布局,形成“一园一特色、多园联动发展”的空间格局。六枝化工园区重点发展碳基新材料、医药农药中间体、复合肥等产业;盘北化工园区重点发展尼龙等纺织新材料、苯胺/苯乙烯等苯基新材料、工程塑料、电子化学品等产业;水城化工园区以煤制合成气精深加工为重点,布局溶剂/助剂、生物基燃料、阳极碳素、碳纤维等产业。同时,各化工园区结合周边需求,合理规划布局焦炉煤气制LNG/SNG、制氢等清洁能源生产。

三是在推动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上,我们坚持最最完备的前期手续、最先进的设备工艺、最严格的环保要求、最完善的产业链条的“四最”要求,大力提升产业发展“含绿量”,天能焦化已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美锦华宇集成CCUS等12项技术,年减碳近5万吨,正在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积极推进大数据、大模型、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应用,推进化工园区智慧化管控平台建设,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美锦华宇、水城焦化等新建项目,均采用国内领先的焦炉生产装置,各项指标优于行业水平。

当前,我们正全力再造一个工业体系,六枝美锦华宇、盘州天能焦化、水城焦化等重大项目已陆续建成投产,也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前往参观指导。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人民网记者:

在推进旅游产业化体系中,六盘水如何打响“康养胜地·中国凉都”旅居城市品牌?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香萍:

感谢您的提问。“十四五”以来,我们按照贵州省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工作部署,依托“春有百花秋有叶,夏有凉风冬有雪”的自然禀赋,精心构建“四季四美”旅游产品体系,打响了“康养胜地·中国凉都”旅居城市品牌。

春天的六盘水是五彩斑斓的调色盘。水城河畔的樱花十里芳华,绵延如云;乌蒙大草原的高山矮杜鹃与“佛光云海”交相辉映,勾勒出如梦如幻的春日画卷。

夏季的六盘水是大自然馈赠的空调房。19℃的夏天让“中国凉都”的名片闻名遐迩,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候鸟式养老夏季栖息地适宜度指数”榜首,旅游人次以每年12%的速度逐年增长。森林康养、温泉康养、中医药疗养、避暑旅居等业态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越来越多游客从“到此一游”到“旅居慢享”,外地人购房占比近3成。当全国被酷暑笼罩时,唯一能在盛夏举办的“六马”让3万多名跑友畅享“你们在烤、我们在跑”的清凉与酣畅;北盘江国际高桥跳伞赛、牂牁江滑翔伞公开赛、月照攀岩赛等让六盘水成为了夏季山地户外运动的天堂。

秋天的六盘水是流动的诗画长卷。跨越千年的妥乐古银杏之乡,千株古银杏树尽染金黄。登上海拔2900米的“贵州屋脊”韭菜坪,万亩紫色韭菜花唯美而浪漫;坐上世界第一长的梅花山索道,穿云掠谷,将明湖湿地公园的绝美景色揽入怀中。

冬日的六盘水是雪上飞舞的欢乐世界。梅花山、玉舍、乌蒙三大高山滑雪场各具特色,全省青少年冬季阳光体育大会每年如期而至,滑雪团体赛、雪地足球赛、陆地冰壶公开赛、速度轮滑等项目深受青少年的追捧。雪地拔河、雪橇车等职工雪地趣味赛,让更多的群众体验冰雪运动带来的快乐。欢迎各位媒体朋友们到六盘水,来感受“南国冰雪城”的独特魅力。

六盘水的四季四美是美景与文化、美食和谐共生的“美美与共”。30万年的盘县大洞遗址、“盘县会议”、三线建设文化、海坪彝族火把季写就让人留恋的文化温度;当您品尝了醇厚鲜香的水城羊肉粉,滋滋作响的水城烙锅、香味四溢的茨冲鸡火锅、热辣滚烫的羊汤锅、绵柔醇厚的人民小酒,以及充满春天气息的水城春茶、清甜细腻的红心猕猴桃、维C之王的刺梨原浆后,您的味蕾一定会让您记住这座有烟火气、文化根和亲和力的城市。

六盘水通过将自然恩赐的“凉”转化为旅居产业的“热”,不断完善交通、医疗、便捷生活圈设施建设,丰富吃住行游购娱等业态,提升服务品质,进一步打响“康养胜地·中国凉都”旅居城市品牌。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农民日报记者:

依托本地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六盘水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

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巍:

谢谢,您的提问让我有机会介绍六盘水的特色农业。刚才也说了,六盘水的农业发展条件受限,耕地海拔高、数量少、土壤贫瘠。“十四五”以来,我们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更加注重农业提质量、优结构、增效益,切实把现有产业管理好、管护好,通过抓好“产”“加”“销”3个关键环节,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在“产”的环节,我们坚持因地制宜、提质增效。粮油方面,坚持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配套,建成高标准农田108万亩,粮食产量连续5年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去年粮食单产提升3.46%。特色产业方面,六盘水的农业条件,适合发展“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特”产业,我们实事求是、科学调整产业布局和种植养殖结构,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大小并存发展“土特产”,培育壮大黑山羊、乌金猪等养殖规模,支持六枝特区、水城区发挥全省养牛大县优势发展肉牛产业,以猕猴桃、刺梨、茶叶“凉都三宝”为代表的特色产业更是广受市场青睐。

在“加”的环节,我们突出延伸链条、加工增值。积极引进和培育多样化初加工、精深加工企业,对“凉都三宝”等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我们重点支持刺力王、初好、水城春等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持续升级加工工艺;对羊肉粉、火腿、辣椒等其他产业,我们鼓励本土企业积极发展食品加工。目前,我们拥有4家国家级、93家省级龙头企业和64.5%的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正在从“论斤卖原料”向“论克卖精品”转变。

在“销”的环节,我们注重品牌培育、市场开拓。酒香也怕巷子深。一方面,我们苦练“内功”,已经获得60个绿色食品认证和38个地理标志产品,盘州刺梨、水城红心猕猴桃均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特产品知名度、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我们大胆走出去,特别是紧紧抓住粤黔协作的机遇,巩固大连、拓展中山、辐射全国,让我们的“山珍”跨越山海,源源不断地涌向粤港澳大湾区,进而走进神州四海的广阔市场,被越来越多的远方朋友熟知和喜爱。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品质优先,把品种做优、把品牌做特,努力在发展壮大山地特色农业上探索新路子。

借着今天的机会,还有2个月就迎来“凉都”的滑雪季,我也想向大家发出诚挚邀请:欢迎届时来六盘水,在北纬26度以南、世界上纬度最低的3个天然雪场畅享冰雪乐趣,亲身感受“南国冰雪城”的独特魅力。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

现代服务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六盘水在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新成效、新突破?

六盘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李德玲:

谢谢您的提问。“十四五”以来,六盘水坚持把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战略任务,持续强化服务业主体培育和融合发展,服务业经营主体总量达29万户,规上(限上)服务业企业达994户、实现翻倍增长;税收占全市比重达50%,扛起了“半壁江山”,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7%,发展能级持续增强。这里介绍几个重点领域。

一是基础设施服务网络更加完善。纳晴、六安高速相继通车,盘兴高铁进入运行试验阶段、预计年内开通,官山机场加快建设,我市将成为全省“双机场”的市(州)之一。城乡供水能力显著增强,9座中型水库及22座小型水库建成蓄水,全市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53%、较2020年提升30个百分点。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六枝化工园区获省级认定,水城、盘北化工园区加快培育,建成园区铁路专用线3条,支撑产业集聚能力不断提升。

二是现代流通服务能力逐步增强。先后获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国家功能型流通支点城市两块“金字招牌”;作为全国196个公路交通枢纽城市之一,目前全市铁路和公路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分别达720、162公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我们现有21个铁路货场、年货运总量达4000万吨,是全省铁路货运重要枢纽城市。规划建设的4个煤炭储配中心,水城已建成投用,六枝、盘州、钟山正在加快推进,“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流通体系基本形成。

三是“两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我们积极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形成了一批融合发展示范企业。比如,誉能装备打造的“能矿装备线上超市”,现已吸引439家供应商入驻、超2000种产品,累计交易额达25亿元以上;还有龙鼎工贸煤机装备“4S”店,将设备平均维修时间从72小时缩短到24小时,成功实现从“卖产品”向“提供全过程服务”的转变,大大提升了相关产业的竞争力。

四是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十四五”以来,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就业和收入方面:城镇累计新增就业约33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20年的2.9下降至2024年的2.6,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医疗方面:省级示范幼儿园实现各区(市)全覆盖,省级示范高中达13所,占全市公办高中的65%、比重位列全省前列,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保持在100%;建成11个医共体及10个县域医疗次中心,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养老托育方面: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60%左右,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47个,均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另外,作为中国南方地区首个集中供暖示范城市,市中心城区集中供热覆盖面积达725万平方米、惠及30余万人,发展成果更加惠民、利民、便民。

下一步,我市将按照全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有关要求,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科学谋划服务业“十五五”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好成效。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国际在线记者:

李巍市长刚才讲到不唯煤、跳出煤。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六盘水如何培育壮大铝及铝精深加工、能矿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恒超:

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我们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特别是刚才李巍市长讲到的“2151”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发展壮大,其中复杂煤层煤机装备制造产业、铝制家居产业获“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认定,这里我作一些介绍。

一方面是推进铝及铝精深加工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为充分利用好双元铝业10万吨电解铝资源,我们立足涵养产业生态,不断招引企业向水城经开区集聚,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目前,我们已实现从铝水到铝合金棒、板、线材,再到热轧/冷轧铝卷、工业型材、建筑型材、漆包线,再到铝箔、铝制拉杆箱、铝合金门窗、取暖炉,再到电池铝箔、电饭煲等4轮转化,下游企业带动原铝和再生铝铝水需求量近50万吨,铝及铝加工企业从2017年1家增长到目前的55家,产值从20亿元增长到130亿元。接下来,我们将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层级,谋划建设4N或5N高纯铝生产项目,推动产业向半导体材料、航空航天材料、光学材料、高压电容器铝箔、精密零部件等高端产品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是推进能矿装备制造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我们立足于更好地服务全省“富矿精开”战略,针对西南地区煤炭资源煤层薄、大倾角、地质条件复杂等特点,以红果经开区、六盘水高新区为核心,积极研发生产适用装备产品,培育出一个新的产业集群。目前已有先进装备制造及关联企业80余家(含规上企业49家),2024年实现产值68亿元。已具备19种大型矿用成套设备及数十种矿用耗材及非标件生产能力,形成誉创机械、黑拉嘎科技等掘进装备生产企业,主要生产掘进机、采煤盾构机等;形成盘誉泰合等支护装备生产企业,主要生产液压支架等;形成盘江矿机、龙鼎工贸、普沃夫等运输装备生产企业,主要生产皮带机、刮板机、转载机、单轨吊等。

由黑拉嘎科技公司与中铁装备联合研发的世界首台新型矿用盾构机——“凉都号”全断面岩石隧道掘进机(TBM)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煤矿巷道随钻探测及锚固支护关键技术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一等奖,岩溶充水矿区煤层底板突水综合防治关键技术、煤巷锚杆随钻支护机理及关键技术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产品覆盖煤炭采选、井下监测预警等需求,同步形成基础加工、维修再制造、租赁贸易服务于一体的产业生态,产品覆盖全省,同时辐射至云南、四川、重庆等周边地区;铂汇选煤设备有限公司洗煤设备走出国门,出口东南亚。接下来,我们将深耕传统煤机领域、拓展新能源装备赛道,推进装备制造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中国商报记者:

我们了解到,这五年六盘水引进了不少重大项目。请问六盘水是如何大抓招商,持续为产业发展引来源头活水的?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香萍: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十四五”以来,六盘水市将招商引资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累计引进项目1378个、合同投资额2802.49亿元,到位资金1476.47亿元,为现代化产业注入强劲动能。这里围绕大抓招商我作一些介绍。

首先,我们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机制大抓产业招商。六盘水市将大抓招商列为“头号任务”和“一把手”工程,建立“市级统筹、县区主抓、园区主战”的责任体系,形成工业、农业、服务业“3类”项目“谋划—招引—签约—红榜—落地”闭环机制。截至9月底,我市63个项目进入省级“红榜”,其中47个已开工,成效显著。

其次,我们坚持精准靶向施策,多措并举大抓产业招商。一是在“招大引强”方面持续用力,紧盯山西美锦、内蒙古建亨等行业龙头,谋划煤焦化、新能源等重点项目139个。引进中集集团等一批央(国)企、500强企业投资落地,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42个。二是在“链条招商”方面精准着力。动态更新30条重点产业链“一图三清单”,围绕“链主”企业进行延链补链强链。比如,依托山西美锦在六枝投资的煤焦氢项目,吸引了山西、北京等地优强企业投资9个煤化工下游项目,有效填补煤化工下游产业链的“空白”;再如,围绕双元铝业,引进山东、广东等地54家企业投资66个铝加工项目,形成全省首个产能最小、转化率最高、下游产业链最长的百亿级铝产业集群。三是在“资源招商”方面靶向发力。发挥六盘水煤炭资源富集的比较优势,引进山西、湖南等地优强企业投资能源及能源化工项目84个。四是在“变废为宝”方面不断加力。推动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引进中能建、中电建投资2个132万千瓦低热值发电项目,年消耗煤矸石550万吨,有效缓解固废消纳问题。五是在“存量盘活”方面激发动力。通过股权、资产招商等方式,成功盘活闲置项目27个,比如,利用闲置8年的水城区鑫晟煤化工,引进贵州能源集团投资198亿元建设循环经济基地,预计年产值75亿元。

最重要的是,我们始终关注企业需求,用心用情优化营商环境。以“贵人服务·热忱凉都”品牌为引领,一是当好企业办事的“服务员”。通过推进42项“高效办成一件事”,实现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二是当好企业反映问题的“协调员”。通过对近五年招商项目“回头看”、走访企业收集诉求和困难,今年以来共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223个;三是当好企业权益的“护航员”。着力整治企业和社会反映的突出问题,提升司法审判执行质效、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以法治化建设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贵州广播电视台记者:

项目是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请问六盘水如何保障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投产”,更好发挥其在产业体系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谢谢您的提问。我们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产业,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始终坚持“项目为王、服务为先”,形成了全生命周期的项目建设管理服务体系。重点抓好以下3个方面工作,来保障重大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投产”。

一是抓项目谋划。我们专门成立了项目前期工作专班,聚焦重大战略、政策规划、园区平台、头部企业以及群众需求,系统谋划项目,建立了近期、中期、远期的项目储备清单,实现“谋划一批、开工一批、建成一批”的滚动循环。“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储备项目5416个,总投资2.36万亿元,开工建设重大项目1241个,完成投资3195亿元。目前,每个县区至少有1个单体投资50亿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正在实施,其中3个县区有单体投资超过100亿元的重大工业项目在建。

二是抓机制建设。我们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四大班子”领导领衔服务工作机制,组建了重大项目工作专班,统筹做好调度、协调、指导等工作,确保项目有人抓、进度有人盯、质效有人管。比如,通过高效服务,盘南新光电厂提前60天完工,成为全省首台并网发电的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在机制的高效运行下,我市上半年“5类”项目建设综合评价排在全省第1位,有力拉动了投资快速增长。

三是抓要素保障。我们全面推行用地、环评、能评等前期手续并联办理,加快项目落地。像水城煤焦化等20多个大项目,从拿到地到开工不超过30天,较原计划缩短一半以上。同时,我们建立了问题动态管理机制,实现问题“提出—甄别—转办—办结—销号”闭环管理,实实在在帮助项目解决突出问题。另外,我们还积极搭建了“政银企”对接平台,多渠道加强项目资金保障,“十四五”以来助力1066个重大项目筹集各类资金2443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重大决策部署,以系统谋划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加快构建六盘水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先到这里。谢谢李巍市长,谢谢各位发布人,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