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开放“成人模式”:一场商业与伦理的碰撞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7 16:24 1

摘要:“在十二月,我们将逐步推出年纪验证机制,让经验证的成年人能够使用更多功能,比如情色内容。”OpenAI CEO萨姆·奥特曼的这一宣布,犹如一颗投入AI领域的重磅炸弹,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在十二月,我们将逐步推出年纪验证机制,让经验证的成年人能够使用更多功能,比如情色内容。”OpenAI CEO萨姆·奥特曼的这一宣布,犹如一颗投入AI领域的重磅炸弹,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这意味着,从12月开始,通过年龄验证的成年ChatGPT用户将能够访问此前被限制的成人向内容。这不仅是内容政策的松绑,更是一次关于AI与人的边界、隐私与责任、技术商业化之间的博弈。

一边是OpenAI盯着全球585亿美元成人娱乐市场的热切目光,一边是公众对“技术突破底线”的骂声一片。这场看似突然的决策,本质上是商业利益与伦理底线的正面交锋,每一个火花都照见了AI发展的深层困境。

情感陪伴经济正在崛起。投资机构ARK Invest预测,“AI+情感陪伴”全球市场规模将从每年3000万美元猛增至700亿-15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200%。十年后,拥有AI伴侣可能会像养宠物一样平常。

AI成人陪伴、情趣及仿真娃娃领域,结合了人工智能、仿生材料与机器人技术,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且颇具潜力的新兴赛道。它瞄准了现代社会中庞大的单身成人群体和日益增长的情感陪伴需求。

这一赛道的商业机会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上游材料与元器件,包括高仿真硅胶材料、电子皮肤传感器等中游技术与集成,涵盖情感交互算法、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技术。下游产品与生态,包括虚拟陪伴应用、智能硬件等最终产品。

例如,马斯克旗下的Grok已经走在了前面。付费订阅“SuperGrok”的用户能够启用两款3D伴侣:一个是动漫风格的金发双马尾少女“Ani”,另一个则是卡通红熊猫“Bad Rudy”,这些角色内置好感度机制与记忆模式,用户互动提升好感度至一定等级后,还可解锁“成人模式”。

但商业账好算,伦理账却难平。这场决策踩中了三个最敏感的“雷区”,每一个都关乎普通人的切身利益。

第一个雷是未成年人的“防火墙”形同虚设。OpenAI说要搞“身份证+人脸识别”的双重验证,但技术专家测试发现,18%的情况下都能成功绕过。国内筑梦岛App的教训就在眼前,只要用户刻意引导,就能打造出“擦边”的虚拟恋人,而这些内容对身心未成熟的孩子来说,可能诱发模仿行为,还会加剧社交疏离 。

第二个雷是情感依赖的“甜蜜陷阱”。AI伴侣的“完美”是算法堆出来的——永远顺从、从不吵架,可现实中的亲密关系本就藏着摩擦与妥协。心理学研究显示,每天用AI伴侣的人,现实社交频率会明显下降,31%的人甚至减少了和真人互动 。Replika的CEO更直接警告:这种完美伴侣可能让人类“内心慢慢死去”,因为我们会失去和真实世界相处的意志力。就像有人用了AI伴侣后吐槽:“习惯了永远合拍的虚拟对象,见了真人都不知道怎么吵架”。

第三个雷是责任甩锅的“无赖逻辑”。面对争议,奥特曼轻飘飘一句“输出结果由用户提示决定,平台不承担后果”,把道德负担全推给了使用者。可AI的权力关系本就不对等:模型是开发者训练的,数据是平台收集的,甚至连“暧昧回应”的尺度都是算法设定的。就像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指出的,AI内容出问题,根源在于数据混杂、商业诱导和监管滞后,怎么能让用户独自背锅 ?

这场碰撞的核心,其实是个老问题:AI该成为“服务人的工具”,还是“迎合人的玩具”?

OpenAI的选择,本质上是把技术拉向了“迎合原始欲望”的赛道。当顶流AI公司都靠色情内容拉用户,中小平台只会更疯狂——就像互联网早期的“低俗狂欢”,包括现在流量公司基本都做网贷,最后不得不靠强监管收场。更可怕的是,这会挤占真正有价值的技术研发资源:本该用来攻克医疗、科研难题的AI,却把精力放在了“怎么写得更暧昧”上。

奥特曼说“我们不是世界道德警察”,这话没说错——但企业可以不做道德警察,却不能突破道德底线。就像R级电影虽有分级,但绝不会放任未成年人观看,更不会把“低俗”当卖点。

放眼未来,AI情感陪伴可能会成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部分。科技巨头们已经看到了这条路径的潜力,资本市场也开始关注这个赛道。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将能提供更加逼真、个性化的陪伴体验。

可以理解企业要赚钱,但不能原谅它把风险转嫁给社会。毕竟,能定义技术未来的,从来不是商业利益的大小,而是我们愿意守护的价值底线。

来源:阁中品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