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新片《胡长的树》别再逼自己“往上长”了,道家早说透了活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7 15:58 1

摘要:片子里的胡歌,揣着一盆没了往日劲儿的树闯自然。那树早年多“标准”啊,为了长成家人期待的“栋梁”,剪去了贪玩的枝桠,掐掉了“没用”的爱好,连歪着长一点的念头都被磨平。就像我们从小被教的:考名校、进名企、赚大钱,才算“有出息”,于是一门心思往“高处”挤,从校园里的

刷完胡歌新出的《胡长的树》,我突然掐灭了加班的灯——原来我们都活成了被反复修剪的盆栽,忘了树本可以“胡长”,人本可以不走“往上爬”这一条死路。

片子里的胡歌,揣着一盆没了往日劲儿的树闯自然。那树早年多“标准”啊,为了长成家人期待的“栋梁”,剪去了贪玩的枝桠,掐掉了“没用”的爱好,连歪着长一点的念头都被磨平。就像我们从小被教的:考名校、进名企、赚大钱,才算“有出息”,于是一门心思往“高处”挤,从校园里的“尖子生”,熬成职场上的“摇钱树”,可走着走着,心里那股“生长的劲儿”,莫名就没了。

胡歌带着树翻平原、越高山,歇在峡谷溪流边时,看着石缝里东倒西歪的牛角花,明明长得“不规整”,却透着一股子鲜活的劲儿,他还没缓过神,手里的盆栽就顺着水流漂走了。追过去才惊着——盆撞破了,可树的根须,正顺着湿润的泥土,疯了似的往下扎、往旁伸,枝叶也窜得飞快,哪还有半分“蔫儿”样。

那一刻他突然想通:要是这树没被一次次剪枝,说不定早长成了棵枝桠炸开的“爆炸头树”,多酷。就像小时候的自己,追着蝴蝶跑、趴在地上画小人,眼里有光;青春期抱着吉他唱一下午,不用想“这能当饭吃吗”——那才是没被“标准”框住的,最本真的样子。

《道德经》里早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前总觉得是玄理,看这棵破盆后疯长的树才懂:所谓“自然”,从不是削足适履的“必须往上”,而是顺着本心的“自在生长”。笔直向上是活法,旁逸斜出也是活法;长在花盆里精致是美,扎根山野里参天也是美,哪有什么“标准答案”?

想起吉井忍在《格外的活法》里写的人,有人白天扛着垃圾袋收废品,晚上站在脱口秀舞台上逗得全场笑;有人在便当店打两份工,却挤出时间拍遍城市的街角巷尾;还有人从全日本最大的书店辞职,开了间只有十几平米的二手书店,守着旧书晒一下午太阳。

旁人说他们“混得差”“不务正业”,可他们自己过得踏实:收废品的能从垃圾里捡到别人丢的旧书,读得津津有味;拍照片的把小众角落拍成爆款,收获了一群同好;开二手书店的,每天和来换书的人聊天,日子慢得像老茶。他们没跟着主流往“高处”冲,却在自己的节奏里,把日子过成了别人羡慕的模样。

一百多年前的梭罗,也是这样“不合时宜”的人。那时候美国经济疯涨,人人都在抢钱、拼地位,他却扛着一把斧头,躲进了瓦尔登湖畔的树林里。伐木建木屋,开荒种豆子,白天看飞鸟掠过湖面,晚上听青蛙叫着入眠,连吃饭都简单——煮点豆子,配着自己种的萝卜,就觉得满足。

有人骂他“逃避现实”,他却在日记里写:“我愿意深深地呼吸,享受生活中的一切美好。”这像极了庄子说的“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他不管别人往“高处”挤得多凶,只守着自己的本心,把日子过成了一首诗。后来他把这段经历写成《瓦尔登湖》,才让更多人明白:人生不是单行道,成功从来不是只有“往上走”这一个方向。

胡歌会接下《胡长的树》,其实早有伏笔。去年他和可隆合作《不在场证明》,就藏着对“不被定义的活法”的偏爱;这次再联手,不过是把这份心意,借一棵树说得更透。

这个做了五十多年户外装备的品牌,也从来没喊过“征服自然”的口号,反而说要“做自然探索的灯塔”——不是教你“怎么爬到山顶”,而是帮你“安心走自己的路”。你想往峡谷里探,它有防滑的登山鞋;你想在林间歇一晚,它有保暖的帐篷;你想沿着溪流走,它有防水的外套。

它像个懂你的朋友,不催你“快点往上”,只告诉你:别怕偏离“主流赛道”,自然里的每一条路,都有不一样的风景;人生里的每一种活法,只要是心之所向,就值得被尊重。这大概就是可隆说的“链接人与自然,让美好生生不息”——人在自然里找回本心,自然也帮人看清:除了往高处走,我们还可以四处走走。

前几天看完片子,我去楼下公园转了转,看见一棵歪脖子树,枝桠伸得乱七八糟,却在枝头开了满树的小白花,风一吹,花瓣飘下来,落在草地上像星星。

原来不是只有“拔尖”“向上”才叫“好”,有时候慢一点、偏一点、“胡来”一点,反而能活出不一样的精彩。《庄子》里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份“美”,从来不是统一的模板,而是你跟着心走,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往后别再逼自己“往上爬”了,想走就走,想停就停,想往哪走就往哪走。毕竟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你愿意“胡长”,愿意活成自己的样子,就已是最好的生长。

来源:影视局中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