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每天都注意主食和水果,可血糖还是时高时低,这到底是为什么?”
“我每天都注意主食和水果,可血糖还是时高时低,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是我在帮一位糖尿病学员张阿姨做饮食记录时,最常听到的问题。
她已经非常注意糖分摄入,每天定时测血糖,控制主食量,也不碰甜点,但血糖仍然忽高忽低。
我仔细翻看她的饮食记录,才发现问题的“真凶”——调味品。
一、案例故事:张阿姨的“隐形糖”
张阿姨已经50岁了,糖尿病已经三年。她生活自律,平时主食控制得很好,蔬菜也吃得足,但她非常喜欢自己做菜:
喜欢用甜酱、蚝油、番茄酱调味
偶尔加点糖或蜂蜜做凉拌菜
早餐粥里喜欢加点咸味调料
我在帮她记录饮食时发现,每顿饭的“隐形糖”其实很可观。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一些常用调味品如番茄酱、甜面酱、糖醋汁,每100克就含有15-30克糖。虽然平时只用一两勺,但积少成多,已经可能影响血糖波动。
在我帮张阿姨调整后,把调味品换成低钠、无糖版本,同时增加蔬菜和蛋白质,她两周后的血糖曲线明显稳定了。
这个案例让我意识到,糖尿病人往往忽略的不是主食,而是“看不见的糖”和盐分。
二、调味品为什么影响血糖和血压
1. 隐形糖和血糖波动
很多调味品虽然体积小,但糖含量高。例如:
番茄酱:每汤勺约含4-5克糖
甜面酱:每汤勺约含5-6克糖
蜂蜜、枫糖浆、果酱:更高
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2023》推荐,糖尿病患者每日添加糖应尽量低于总能量摄入的5%。
小小一勺酱料就可能占掉血糖管理的安全量,长期累积就容易出现血糖高峰。
2. 高钠调味品与血压
糖尿病患者往往伴随血压偏高。
老抽、生抽、蚝油等含钠量高
每餐使用过量可能导致血压升高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数据显示,高钠饮食会显著增加高血压风险,而控制钠摄入、搭配高钾蔬菜,则可降低血压约5-6 mmHg。
尊敬的各位读者,根据平台设置的规则,新客可以享受以体验价(目前为0.1元或1元)试看五天付费订阅内容的服务,5天后默认到期,按39元每月自动续费,您可随时取消连续包月付费订阅,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付费订阅的类型(单月49元、连续包月39元/月、按季度129元、按年付费399元),感谢您的信任和支持,我们承诺每月提供120篇以上营养健康文章,目前已累计发布5700+付费订阅的文章,2700+用户付费订阅,希望我能为您的健康助一臂之力。
请进入主页后点击“付费订阅”,点击“立即订阅”即可。
连续包月订阅的朋友请站内私信我,免费提供个性化减肥一周食谱定制服务和体检报告分析。
三、我帮学员总结的实用经验
1. 调味品“减量+换法”
换低糖、无糖调味品:无糖番茄酱、低盐酱油
控制使用量:一顿饭调味品不超过一汤勺
增加香料:用蒜、姜、葱、辣椒、香草代替甜味和咸味
我在帮张阿姨调整饮食时,早餐粥里不再加糖,午餐炒菜减少蚝油,晚餐番茄汁用无糖番茄酱,效果立竿见影。
2. 搭配蛋白质与高纤维
高蛋白食物(鱼、鸡胸肉、豆腐)延缓血糖上升
高纤维食物(全麦、燕麦、蔬菜)可减缓糖分吸收
我在陪另一位学员午餐设计时,让他番茄炒蛋加上一碗糙米饭和大量青菜,血糖比之前稳定得多。
3. 自己动手,掌握调味量
调味品自己调,控制糖盐量
参考“少糖、少盐、多香料、多蔬菜”的原则
像张阿姨一样,自己在家做饭不仅能吃得安心,还能科学管理糖尿病和血压。
四、我的小结
通过这几年的陪诊和饮食指导,我发现:
糖尿病人最容易忽略的就是调味品
隐形糖和高钠调味品,累积效应比单次主食更影响血糖和血压
合理选择调味品、控制用量、增加蛋白质与蔬菜,比盲目戒糖或主食减量更有效
张阿姨的血糖稳定例子告诉我,细节决定成败,不要忽视小小的调味品。
互动提问
你平时做菜会用哪些调味品?
是否有控制糖盐量的习惯?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做法,我可以帮你看看哪些调味品可能是血糖波动的“隐形元凶”,并给出替代建议。
结语
糖尿病管理不是单看主食,也不仅靠少吃甜食,而是从每一小勺调味品开始。
关注细节、调整方法,你会发现血糖控制其实没有那么难。
来源:老道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