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周国刚:耕耘教育十六载 硕果结满赤子心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7 12:24 3

摘要:在乌蒙山深处、文化底蕴深厚的鲁甸小城,在奋勇争先、教书育人的教育战线上,有这样一位默默耕耘的教育行者。他十六年如一日,将教育的根须深深扎进乡村的土壤,又将希望的种子播进无数孩子的心田。他,就是鲁甸县第二小学的周国刚老师,从2009年到2025年,他用十六年的坚

在乌蒙山深处、文化底蕴深厚的鲁甸小城,在奋勇争先、教书育人的教育战线上,有这样一位默默耕耘的教育行者。他十六年如一日,将教育的根须深深扎进乡村的土壤,又将希望的种子播进无数孩子的心田。他,就是鲁甸县第二小学的周国刚老师,从2009年到2025年,他用十六年的坚守与奉献,书写了一段充满温情与力量的育人故事。

扎根:从镇雄到鲁甸,步履坚实的起点

周国刚的教育生涯,始于一段与艰苦环境的较量。2009年3月,年轻的周国刚怀揣着对教育的憧憬,来到了镇雄县坪上镇许家湾小学。在那里,偏远与闭塞是生活的常态。通往学校的道路泥泞不堪,每逢雨季,他便要穿上水鞋,为摩托车绑上防滑链,在险峻的山路上谨慎前行。若遇会车,常常需要艰难地寻找让车地点。然而,再大的困难也从未阻挡他准点到校的脚步。

初登讲台,周国刚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数学教学任务,还主动肩负起学籍管理、学生营养餐等细致入微的后勤工作。为了保障学生们最基本的生活用水,他常常徒步于水源地与学校之间,在来回巡查中,用脚步丈量出一名青年教师最初的责任与担当。这段岁月,磨砺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也让他深刻体会到,乡村教育的第一步,是为孩子们撑起一个稳定、温暖的学习环境。

担当:摩托驮水,寒冬里燃起的温暖炊烟

2013年8月,周国刚调回家乡鲁甸,在火德红镇张家坪小学继续他的乡村教育之路。这里的条件更为艰苦,他身兼数职,既是讲台上的老师,也是厨房里的“厨师”。每天,他先从城里买好新鲜的食材,骑上摩托车准时奔赴学校。而最令人动容的,是冬天的景象:当水管冻裂,路面凝成“滑冰场”,每天放学后他便为摩托车轮胎绑上防滑链条,在险峻的山路上,一趟趟地从周边水井为学生们驮回做饭的清水,为的是确保孩子们第二天能准时吃上热腾腾的饭菜。

凛冽的寒风中,那辆驮着清水的摩托和那个坚定的背影,成为那个冬天最温暖的画面。这桶里装的,不仅是做饭的清水,更是一位乡村教师对学生沉甸甸的爱与担当。这份超越职责的付出,诠释了“师者父母心”的最深含义。

情怀:家校共育,德才并重

十四年的乡村教学,周国刚的教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但这远非他教育的全部。在他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被一视同仁,他倾尽所能拉小后进生与优等生的差距。“教育,需要家校共育才能共赢。我们需要培养的,不但要有良好的成绩,还要有强健的身体、健康的心理,更要会做人处世,成为德才兼备的好少年。”周国刚将这一理念贯穿教学始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致力于塑造学生们健全的人格。

超越:公益路上的点灯人

周国刚的爱,穿透校园围墙,照亮更远的地方。2016年,他加入“苏州能量岛·弘化家园”公益项目,化身爱的使者。他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风雨兼程,带领志愿者深入偏远农村,走访贫困家庭,将助学金与社会的温暖,亲手送到每一个需要的孩子手中。这份超越本职的奉献,让他从一位优秀的教师,升华为一位塑造社会良善的“点灯人”。

风华:笔墨丹青润师魂

工作之余,周国刚是一位热爱生活的“行者”。他寄情户外,强健体魄;更醉心于书法绘画,在一笔一画、一墨一彩中涵养心性。他对教师“三笔字”中的粉笔字和硬笔字勤学苦练,2023年荣获县级粉笔字一等奖。这份艺术修养反哺教学,他指导的学生多次在县级绘画比赛中获奖,真正实现了美育的传承。

新程:初心不变的引领者

荣誉是对过往最好的见证:第37个教师节,周国刚被鲁甸县委、县政府表扬为“优秀乡村教师”;带着这些积累与十六年的沉淀,他于2023年通过竞聘考试选调至鲁甸县第二小学,开启了教育生涯的新篇章。2024年,他又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

在城里,他依然承担着数学与科学教学,并主动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教学生们练习硬笔字,每周一节,雷打不动;每天清晨,他坚持带领学生跑操、练习“少年拳”,将健康的体魄与昂扬的斗志注入孩子们的日常。从保障乡村孩子的一餐一水,到塑造城里学生的一笔一画、一举一动,他的教育维度在不断拓宽,但那份“以生为本”的初心,始终如一。

十六年,周国刚从青涩走向成熟,从乡村走到城镇。他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着教育的宽度;用温暖的爱心,探测着育人的深度。他不仅是一位传授知识的教师,更是一位用爱和行动影响学生的好老师。他用一生证明:师者的远征,不在于抵达何处,而在于让多少颗心学会飞翔。

一校:马文升

二审:马祥刚

二校:李 璇

三审/监制:孔祥曙

三校/总监制:罗廷军

投稿邮箱:wldtg01@163.com

来源:鲁甸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