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过印尼国防部长对具体细节如采购规模和具体是哪一型号的歼10并未透露。
印尼官方最近确定了采购歼10的消息,不过印尼国防部长对具体细节如采购规模和具体是哪一型号的歼10并未透露。
但美国著名军事网站defence blog《国防博客》却援引雅加达高级国防官员称:印尼将购买 42 架中国成都制造的歼 10C 战斗机,交易价值超过 90 亿美元。
据称印尼财政部长同步证实已批准约 90 亿美元专项预算。
这就有些玄乎了,要知道歼10C的公开售价为7600万美元一架,但如果印尼真的花 90 亿买了42 架歼 - 10C。
意味着单机价为2.14 亿美金,要知道法国阵风卖给印尼才 1.93 亿一架,孟加拉国买歼 - 10C 更是只要 1.1 亿。
难道说印尼花了冤枉钱?相关文章下评论区立刻吵翻:有说“冤大头实锤”“中国武器越卖越贵”……
但懂行的军迷都在偷着笑:这笔买卖,印尼才是真的算得清账。
90 亿美元与 42 架的数字组合背后,藏着远超 "单机价格" 的复杂内涵。
先别急着拿 “2.14 亿” 和 “1.93 亿” 比,军购不是买手机,光看单机报价就是外行。
要知道,印尼这 90 亿买的显然不是 42 架 “裸机”,而是一整套能直接投入实战的 “空中作战体系”,拆开合同里的三大核心内容,就明白这钱花得有多值。
第一是 “核心装备包”,歼 - 10C 机身只是基础,真正的 “战斗力” 藏在配套弹药里。
合同里很可能包含了 PL-15E 远程空空导弹、PL-10 格斗弹、YJ-91 反辐射导弹 —— 这可不是简单的 “附赠品”。
PL-15E 射程超 145 公里,能在敌方战机探测范围外发起攻击,单枚采购成本就达数百万美元;
YJ-91 专门针对雷达站、防空系统,是撕开敌方防御的 “尖刀”;
再加上 PL-10 的近距格斗能力,一套弹药下来,相当于给歼 - 10C 配齐了 “远中近” 全场景武器。
反观法国给印尼的阵风合同,81 亿里只包含基础弹药,要是想配类似 PL-15E 级别的远程导弹,还得额外掏钱,算下来单机成本只会更高。
第二是 “体系支撑服务”,现代空战早不是 “单机对决”,没有配套体系,再先进的战机也发挥不出实力。
印尼这笔合同里,大概率包含了地面指挥控制系统、数据链网络搭建。
这意味着歼 - 10C 能和印尼现有的防空系统、预警机实时联动,战场信息共享,相当于给战机装了 “千里眼”;
还有模拟训练设备交付,以及印尼空军人员的中国本土培训,从战术演练到维护实操,手把手教,确保战机交付后能快速形成战斗力。
而法国的阵风合同里,根本没提完整数据链系统,印尼要是想让阵风融入自己的作战体系,还得再找法国谈合作,不仅花钱,还得看别人脸色。
第三是 “长期保障承诺”,军购不是 “一锤子买卖”,后续维护、升级才是关键。
印尼这 90 亿里,很可能包含了和本土企业 PT Dirgantara Indonesia 合作建设维护体系。
以后战机保养、零件更换不用依赖中国,在本土就能完成,战时不会被 “卡脖子”;
更重要的是未来 15 年的技术升级服务,从雷达软件迭代到电子战系统更新,确保 15 年后歼 - 10C 还能跟上战场需求。
再看阵风,法国的合同里可没这种长期升级承诺,等以后技术落后了,印尼想升级,还得重新和法国谈判,又是一笔不确定的开支。
所以对比下来就清楚了。
法国 81 亿卖的是 “阵风战机 + 基础服务”,印尼多花的 9 亿,买的是 “可控的作战体系”。
从武器到指挥,从训练到维护,从现在到未来 15 年,一套全配齐。
这不是 “溢价”,而是为 “能打赢” 买单。
要知道,2020 年印巴空战已经给过教训:印度的阵风单机性能够强,但因为缺乏完整的数据链支撑,被巴基斯坦装备的歼 - 10C(当时还是早期型号)配合预警机压着打。
现代战争里,“体系化作战” 才是王道,没有配套的指挥、弹药、维护,再先进的战机也只是 “空中靶子”。
至于有人拿孟加拉国 1.1 亿的采购价对比,更没可比性。
孟加拉国当时买的是 “简化版” 歼 - 10C,没有全套先进弹药,也没有长期升级服务,就是满足基础防空需求;
而印尼作为东南亚大国,要的是能应对复杂战场的 “完整版作战体系”,需求不同,价格自然不一样。
说到底,外媒只盯着 “单机价” 喊冤,要么是不懂军购逻辑,要么是故意带节奏。
印尼花 90 亿,看似比阵风贵,实则买到了 “即战力 + 长期安全感”。
能自主掌控的作战体系、15 年不落后的技术保障、不用看人脸色的维护能力,这些东西,可不是用 “1.93 亿” 能衡量的。
对菲律宾而言,印尼引进歼 - 10C 的打击是双重的 —— 既有地缘支持的流失,又有军事平衡的逆转。
在东盟内部,菲律宾一直试图拉拢邻国在南海问题上抱团,可印尼的选择直接浇了冷水。
作为东盟最大经济体,印尼的决策向来具有示范效应,其斥资 90 亿采购中国战机的举动,本质上是对 “自主外交路线” 的践行。
要知道,印尼总统普拉博沃此前刚公开谴责 “帝国主义行径”,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也强调 “东盟不能成为大国棋子”,这些表态形成的共识,让菲律宾依附域外国家的策略显得格格不入。
原本就不被看好的 “对抗路线”,如今更成了少数派选择,东盟内部 “对话优先” 的声音愈发清晰,菲律宾的孤立感被进一步放大。
如果说菲律宾的难受是 “被孤立的焦虑”,澳大利亚的难受则是 “霸权松动的恐慌”。
这个自视为 “南太平洋管理者” 的国家,正眼睁睁看着印尼用歼 - 10C 撕开其军事优势的缺口。
两国的历史积怨早已埋下伏笔。
当年澳大利亚积极支持东帝汶独立,在印尼看来无疑是 “插手家事”,地缘上的竞争关系从未真正缓和。
过去澳大利亚凭借 F-35A 隐身战机,对印尼的老旧 F-16、苏 - 30 机群保持着明显代差优势,这种 “我能打到你,你打不到我” 的安全感,如今被歼 - 10C 彻底削弱。
歼 - 10C 的有源相控阵雷达能在 200 公里外发现目标,搭配射程超 200 公里的 PL-15E 导弹,甚至能压制澳大利亚 F-35A 搭载的 AIM-120D 导弹(射程约 180 公里)。
更棘手的是,F-35A 隐身状态下载弹量仅 4 枚,航程不足 2200 公里,而歼 - 10C 航程达 3000 公里,还能挂载鹰击 - 91 反舰导弹打击澳军舰艇,在印尼本土防御场景下实用性远超 F-35A。
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的难受,根源在于他们沿用了过时的地缘逻辑。
菲律宾迷信 “域外结盟能当靠山”,却忽视了东盟自主化的浪潮;澳大利亚沉迷 “军事代差能保霸权”,却没料到性价比更高的体系化装备能快速追平差距。
以往依赖美国背书的 “强硬姿态”,如今要直面东盟内部新兴军事力量的审视。
来源:百态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