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十年风云变幻,地产黄金时代落幕,万达断臂求生,王健林本人也从聚光灯下悄然退场。
可十年风云变幻,地产黄金时代落幕,万达断臂求生,王健林本人也从聚光灯下悄然退场。
那些年他掷地有声的“金句”,如今听来,有的成了预言,有的成了笑话,有的则藏着一个时代的悲鸣。
我们一条条回看——不是嘲讽,而是复盘一个时代的缩影。
1. “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一个亿。”(2016年)
当时:全网刷屏,打工人自嘲“我的小目标是不加班”。
如今:
万达商管2023年净利润仅14亿,不及巅峰期零头;
王健林个人财富缩水超70%,跌出胡润百富榜前十。
现实打脸:对普通人,“一个亿”仍是天文数字;对他自己,“保住一个亿现金流”都曾是难题。
2. “万达广场,就是城市中心。”(2010年代)
当时:万达所到之处,地价飞涨,政府抢着送地。
如今:
2023年,万达商管轻资产化,大量广场转为托管运营;
三四线城市万达广场客流锐减,餐饮品牌纷纷撤店。
真相:不是万达造中心,而是城市红利造了万达。红利退潮,神话褪色。
3. “中国企业要敢于并购世界顶级公司!”(收购AMC、传奇影业时)
当时:豪掷35亿美元买下美国AMC影院,王健林登上《时代》封面。
如今:
2023年,万达彻底清仓AMC股票,累计亏损超20亿美元;
传奇影业项目接连扑街,《环太平洋2》《魔兽》口碑票房双崩。
反思:出海不是买买买,文化隔阂、管理失控,让“中国资本”成了接盘侠。
4. “房地产是国家的支柱产业,永远不过时。”(多次公开表态)
当时:地产高歌猛进,人人信“房价只涨不跌”。
如今:
2024年,全国新房销售面积同比再降20%;
万达早已退出住宅开发,专注“轻资产商管”。
讽刺:他嘴上说“不过时”,身体却很诚实——跑得比谁都快。
5. “万达绝不会贱卖资产!”(2017年)
当时:面对监管压力,王健林强硬表态。
如今:
2017年7月,紧急甩卖77家酒店、13个文旅城给融创、富力,回血632亿;
2023年,又出售万达电影股权、伦敦ONE项目……
现实:没有“绝不”,只有“不得不”。活下去,比面子重要。
6. “未来十年,万达要成为世界一流企业。”(2015年)
如今:
万达未进《财富》世界500强(2024年门槛约300亿美元营收);
核心业务退守国内,国际化基本归零。
差距:世界一流?连“中国一流”都需重新证明。
7. “我对万达的现金流非常有信心。”(2021年)
现实:
2022–2023年,万达多次被曝商票逾期、供应商讨债;
为保上市,王健林抵押个人股权、引入太盟投资(PAG)。
潜台词:信心,抵不过银行抽贷。
8. “电商永远取代不了实体体验。”(怼马云时)
如今:
万达广场引入直播基地、线上小程序、AR导购;
他自己也默许“线上引流+线下体验”模式。
反转:不是电商取代实体,而是实体向电商低头。
9. “我从不看股价,只看企业价值。”
但事实:
万达电影、万达商管多次冲刺IPO失败,王健林亲自站台路演;
2023年万达商管港股上市,首日破发,他罕见沉默。
真相:嘴上不看,心里比谁都急。
10. “企业家要为社会创造价值。”(近年低调表态)
如今:
万达裁员、收缩、保壳,首要任务是“活下去”;
但相比恒大、融创,万达确实没暴雷,保住了基本信用。
评价:在行业崩塌中,他或许不是英雄,但算得上体面的幸存者。
一个时代的谢幕
王健林的“金句史”,就是一部中国地产黄金时代的兴衰录。
他曾站在浪潮之巅,以为能定义未来;
最终发现,自己也只是时代的一粒沙。
但别急着嘲笑。
能在风暴中活下来的企业家,已经赢了大多数人。
正如他自己在2023年内部会上说的那句没上热搜的话:
“现在不是谈梦想的时候,是谈生存。”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