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刷到马光远聊宗馥莉辞职的分析,越看越觉得说到了点子上——他直言“宗馥莉当下除了辞职,几乎没有更好的选择”,这话听着直接,却戳中了很多人没挑明的核心问题。而且回头梳理过去一年娃哈哈的各种动静,会发现她辞职这步棋,其实早有蛛丝马迹,根本不是临时起意的决定。
今天刷到马光远聊宗馥莉辞职的分析,越看越觉得说到了点子上——他直言“宗馥莉当下除了辞职,几乎没有更好的选择”,这话听着直接,却戳中了很多人没挑明的核心问题。而且回头梳理过去一年娃哈哈的各种动静,会发现她辞职这步棋,其实早有蛛丝马迹,根本不是临时起意的决定。
可能有人会疑惑,宗馥莉是公认的娃哈哈“接班人”,手里握着不少实权,怎么会落到“别无选择”的地步?但马光远提到一个关键细节:她这几年在集团里推进的改革,始终没跟娃哈哈的老体系拧成一股绳,矛盾一直没解开。最典型的就是2021年她力推的“渠道扁平化”——原本想砍掉中间多余的经销商层级,让产品直接铺到终端门店,可这一下就动了不少老经销商的“蛋糕”。那些跟着宗庆后做了二三十年的大经销商,早就习惯了“层级代理”带来的稳定利润,宗馥莉一改革,他们的利润空间少了一大块,自然打心底里不配合。当时就有经销商私下抱怨“新品不敢推,怕政策说变就变”,最后这场改革磕磕绊绊推进了大半年,还是不了了之。
除了渠道,新品方向上的分歧也很明显。宗馥莉一直想帮娃哈哈摆脱“AD钙奶、营养快线依赖症”,前前后后砸了不少钱推大健康类新品,像胶原蛋白肽饮品、电解质水这些,都是她主导的项目。可这些新品的市场反响始终没起来,去年娃哈哈的财报里显示,传统产品的营收占比还是超过70%,新品贡献的份额少得可怜。马光远说,这背后其实是“新旧经营理念的碰撞”——宗庆后更信“老路子”,觉得靠成熟的渠道和老产品的口碑就能稳住基本盘;宗馥莉却想靠“创新和年轻化”破局,可没有老体系的支持,新品连铺货都铺不开,再好的想法也落不了地。时间一长,改革推进不动,她在集团里的处境自然越来越尴尬。
再看近半年的几个细节,辞职的预兆就更明显了。今年3月,娃哈哈突然把电商业务从宗馥莉负责的板块里划了出去,交给了跟着宗庆后多年的老臣打理;5月的全国经销商大会,她也没像往年一样上台讲政策、定方向,全程都是宗庆后主导;甚至连她之前重点推的几款新品,最近在超市货架上的铺货量都少了很多——这些变化,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她在集团里的话语权正在慢慢减弱。马光远说,这种情况下辞职,反而成了“最体面的选择”:既不用再跟老体系硬扛,也不用看着自己花心思做的规划烂在手里。
有人可能会问,她就不能再等等,等机会再推进改革?但马光远分析得很实在:娃哈哈的根基是宗庆后一手打下来的,核心管理团队、全国的经销商网络,大多都跟老宗总更亲近。宗馥莉想改革,就得动这些人的“舒适区”,可她又没有足够的权力彻底扭转局面。继续耗下去,要么是改革彻底失败,自己成了“背锅的”;要么是跟老体系闹得更僵,最后连父女之间的情分都受影响。辞职虽然可惜,但至少保住了体面,也给双方都留了余地。
现在商业圈里讨论最多的,就是宗馥莉辞职后娃哈哈的走向——会不会彻底回到“只靠老产品撑场面”的老路子上?毕竟宗庆后已经80岁了,要是没人再主动推动创新,AD钙奶、营养快线这些卖了几十年的产品,还能在激烈的快消市场里撑多久?还有人好奇宗馥莉接下来的打算,是自己出来创业做新品牌,还是去其他企业继续做管理?马光远没聊这些,但他说了一句话很有道理:“有时候离开不是放弃,是为了找一个更适合自己施展的战场。”
我倒觉得,这事不只是娃哈哈一家的问题。很多家族企业的“二代接班人”,其实都面临类似的困境:想搞改革、做创新,却受制于老一辈留下的老体系;想引进新想法,又得不到核心团队的支持。宗馥莉的选择,会不会给其他“二代”提了个醒——当改革实在推进不动时,是该硬着头皮扛下去,还是及时抽身找新机会?而对娃哈哈来说,没了宗馥莉在前面推动创新,未来在农夫山泉、元气森林这些对手的挤压下,还能稳住自己的市场位置吗?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