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获鹿冀氏拔毒膏制作技艺是发源于获鹿镇的传统医药技艺。该技艺于1906年由冀老路创制于北海山村,主要针对因人员流动而引发的“痄腮”等传染病。核心技艺为“三提三滤炼油法”及“五步摊涂固型术”,制成棉布贴膏或蜡封膏体,形成“现用透皮强,蜡存三年效”的形态体系,有效解
10月15日
鹿泉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正式公布
七项扎根乡土、凝聚匠心的非遗技艺
成功入选
获鹿冀氏拔毒膏制作技艺是发源于获鹿镇的传统医药技艺。该技艺于1906年由冀老路创制于北海山村,主要针对因人员流动而引发的“痄腮”等传染病。核心技艺为“三提三滤炼油法”及“五步摊涂固型术”,制成棉布贴膏或蜡封膏体,形成“现用透皮强,蜡存三年效”的形态体系,有效解决华北夏季膏体融溢问题。历经四代传承,技艺从痄腮治疗拓展至褥疮、糖尿病足等顽症,践行了中医的“异病同治”原则。当代传承人冀永刚在北海山村卫生室开展实践,近三年服务患者超2000人次,我区周边乡镇及邻县众多人慕名而来。该技艺活态保存晚清麻油熬丹技艺,以“技私用公”的传承模式和“拔毒生肌”的医疗价值,彰显民间医药守正惠民的生命力。
获鹿粗陶手工制作技艺起源于明清晋陕商旅往来要冲,至今已传承五代。该技艺融合北方粗犷实用风格,早期以储粮蓄水的大型缸瓮为主,造型浑厚;发展至今转向兼具实用与观赏性的小型器皿(杯盘碗等)及文化摆件(瑞兽、香插等)。其工序繁复,需经选土炼泥、手工成型、阴干、调釉、素烧与二次烧制等十数道流程,并综合运用本地土、高岭土、紫砂泥等多元材料。第四代传承人周腾以“潜陶者陶瓷艺术馆”为基地,通过师徒授艺与半公益传习推动传承。该技艺既是鹿泉“旱码头”商旅文化的活态载体,也通过文旅融合激活地方产业,成为乡土教育的重要实践。
获鹿杜氏传统灌肠制作技艺是流传百年的传统技艺,1866年由杜百通创制于正定府,传承七代至今。以“七分选料,三分火候”为祖训,精选土杂猪后腿肉,辅以本地草药、花椒水及秘制香料,经切丁、灌肠、蒸熟、限时晨昏阴干而成,草药防腐工艺使其炎夏耐存。第七代传承人杜文中革新传统,融合陈酿黄酒与蜂蜜调盐,平衡咸甜口感,强化肉质嚼劲与香料余韵。作为“获鹿一绝”味觉符号,既承载明清“旱码头”商贸文化基因,又以“古法工艺+现代适配”模式激活地域经济,成为连接古今的饮食文化纽带。
鹿泉传统手工扎刻技艺萌芽于宋代商贸枢纽的多元建筑文化交融中,以高粱秸秆、竹条为材,通过纯榫卯结构(六柱锁扣、十字卡榫)实现构件无缝咬合,历经选、剪、削、雕、刻等数十道工序,全程不使用胶水或铁钉。作品涵盖微缩古建模型及蝈蝈笼等实用器具,严格遵循古建对称性与宋式营造逻辑。该技艺以秸秆浓缩木构精髓,承载北方农耕记忆,彰显了化平凡为瑰宝的民间智慧。
沿村根雕制作技艺依托明清晋陕商帮迁徙催生的“旱码头”文化底蕴,传承三代。技艺以“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为核心理念,经采集根材、构思造型、雕刻成型等六道工序,因材施艺保留树根自然美感,通过夸张变形、线条勾勒等手法创作山水人物等艺术形象,兼具写意与写实风格。以第二代传承人李京顺为核心,通过展馆交流、协会联动及爱好者集会来传承。作品从实用器转向艺术收藏,激活文旅消费,带动就业创业,成为鹿泉乡土文化活态传承载体。
下黄壁村众乐乡旗鼓流传于黄壁庄镇下黄壁村,源于汉代战鼓,又经明清晋陕商帮传入,又将鼓乐与冀中民俗融合,形成“旗鼓一体”的表演体系,传承五代。技艺以旗舞引领、战鼓为核心,辅以锣镲,分“行军鼓”“凯旋鼓”“庆典鼓”三类,兼具军事助威与节庆祭祀功能。艺术上保留汉唐战鼓刚劲阵势,融合晋商华丽调度与冀中质朴韵律,贯穿婚丧庙会等场景,体现“以鼓聚众、以旗叙事”的乡土表达。当代以家族传承为主,结合师徒授艺。传承人宗平海、崔双辰等依托村委会支持,通过节庆展演及进校园活动将技艺传承展示。
宜安霸王鞭技艺是流传于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宜安镇宜安村的传统舞蹈,起源于元代,传承六代。道具以一米竹鞭嵌24铜钱(对应二十四节气),装饰红绸、响铃,通过拍、打、压、扛等动作击打身体部位,配合唢呐锣鼓与扇舞,形成刚健欢快的“男女配对”队列表演,兼具民俗娱乐与强身功能。霸王鞭作为传统民俗艺术的载体,既保留了传统民俗特色,又体现了团结、和谐的民族精神,象征民族文化的融合和红色文化的传播。
接下来
我区将持续完善传承机制
推动非遗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建设
供稿:区文广体和旅游局
编辑制作:孟思彤 刘宇
来源:鹿泉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