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变热了?先摸3条赚钱逻辑,别找妖股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6 03:45 2

摘要:最近打开炒股软件,不少人会发现“可控核聚变”板块突然冒了出来,中国核建连着冲涨停,江海股份、皖仪科技也跟着飘红。群里有人开始喊“能源革命要来了,赶紧找妖股”,甚至有人问“现在上车还来得及吗?”

可控核聚变炒热了?别急找“妖股”,先摸清这3条赚钱逻辑

最近打开炒股软件,不少人会发现“可控核聚变”板块突然冒了出来,中国核建连着冲涨停,江海股份、皖仪科技也跟着飘红。群里有人开始喊“能源革命要来了,赶紧找妖股”,甚至有人问“现在上车还来得及吗?”

但说实话,现在就谈“妖股”有点太早了——可控核聚变这事儿,离真正商用赚钱还有二三十年的路要走。与其盯着短期炒作的股票,不如先搞清楚这波能源革命里,到底哪些环节能先赚到钱,哪些只是“听起来热闹”。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拆解,看完你就知道该关注什么,该避开什么。

先泼盆冷水:可控核聚变离“赚钱”还远得很,别被概念带偏

首先得明确一个事实:现在炒的可控核聚变概念,大多是“预期先行”,真正能靠这个业务赚钱的公司,目前几乎没有。

为啥这么说?咱们先搞懂可控核聚变是啥——简单说就是模仿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用氢的同位素造“人造太阳”,产生清洁又用不完的能源。但这事儿的技术难度,比登火星还大。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还在建设中,预计2035年才能进行首次全功率实验;就算实验成功,要建成能发电的商业电站,至少还得20年,大规模普及更是要等到2050年以后。

现在所谓的“技术突破”,比如某个实验室实现了“聚变点火”,其实只是让核聚变产生的能量超过了输入的能量,就像“点着了火柴,但还没烧开一壶水”。要让它持续稳定输出电能,还得解决三个大难题:

一是材料扛不住:核聚变时核心温度能达到1.5亿度,比太阳核心还高10倍,现在没有任何材料能长期承受这种高温,得研发新的特种材料;

二是约束不住等离子体:核聚变产生的等离子体(带电粒子)像“不听话的火球”,得用强磁场把它困住,目前的磁场技术只能短时间约束,还做不到连续稳定;

三是成本降不下来:现在建一个实验堆就要几百亿,就算未来建成电站,每度电的成本可能比现在的火电还高,老百姓用不起,就没人愿意投。

所以那些现在涨得猛的股票,要么是沾了“参与过核聚变实验设备制造”的边,要么只是蹭了概念,真正能从核聚变直接赚钱的,目前一个都没有。要是冲着“人造太阳马上发电”去买股,很可能会被套在高位。

第一条赚钱逻辑:核心材料先受益,这些公司已经拿到订单

虽然核聚变本身还远,但为它服务的“核心材料”领域,已经开始有实际需求了,这也是目前最稳妥的赚钱环节。

核聚变实验堆里,需要大量特殊材料,比如能耐高温的特种金属、能传导强电流的超导材料、能检测温度压力的高精度传感器。这些材料不只是给核聚变用,还能用到半导体、医疗、风电等领域,就算核聚变进展慢,这些公司也能靠其他业务活下去,风险相对小很多。

比如超导材料,核聚变的磁体要靠超导材料才能产生强磁场。西部超导已经能量产“钇钡铜氧超导带材”,这种材料不仅给国内的核聚变实验堆供货,还卖到了ITER项目上,去年光这部分业务营收就涨了40%。而且超导材料还能用于风电发电机——用超导材料做的风电线圈,发电效率能比普通线圈高20%,现在不少风电厂商都在试装,西部超导已经拿到了明阳智能、金风科技的订单,就算核聚变业务没进展,风电这块也能撑住营收。

还有特种陶瓷材料,核聚变的“第一壁”(直接接触等离子体的部件)要用耐高温的陶瓷材料。中瓷电子研发的“碳化硅陶瓷”,能在1200℃的高温下保持稳定,已经通过了中科院等离子体所的测试,今年开始小批量供货。这种材料还能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逆变器、半导体的散热部件,现在比亚迪、华为都在采购,业务不用完全依赖核聚变。

这些做核心材料的公司,就像“给运动员做装备的厂商”——不管运动员能不能拿冠军,装备都得买。所以在核聚变概念里,这类公司的业绩确定性最强,值得重点关注。

第二条赚钱逻辑:精密设备“一器多用”,风险比纯概念股小

除了材料,为核聚变服务的“精密设备”领域,也是能提前赚钱的环节。这些设备大多不是专门为核聚变设计的,还能用到其他行业,相当于“一条生产线赚两份钱”,抗风险能力更强。

比如超导磁体,这是核聚变的核心设备之一,用来约束等离子体。中国核建参与了ITER项目的磁体制造,掌握了大型超导磁体的组装技术。但它不止做核聚变磁体,还把这种技术用到了医疗设备上——比如核磁共振仪(MRI)的磁体,用的就是类似技术。现在中国核建已经给联影医疗、迈瑞医疗供货,医疗设备业务的营收占比已经超过了20%,就算核聚变业务没进展,医疗这块也能稳定增长。

还有高功率激光器,核聚变需要用激光器加热等离子体。锐科激光研发的“10千瓦光纤激光器”,不仅能用于核聚变实验,还能用于汽车焊接、航空航天零件切割。比如特斯拉的上海工厂,就用了锐科激光的激光器焊接车身,效率比传统焊接机高30%,现在锐科激光的工业激光器订单排到了年底,就算核聚变不发力,工业领域的需求也能撑住业绩。

这些做精密设备的公司,相当于“开了家多功能工厂”,既能生产核聚变需要的设备,也能生产其他行业需要的产品。这种公司不像纯概念股那样“靠天吃饭”,业绩有支撑,就算概念炒作退潮,股价也不容易跌得太惨。

第三条赚钱逻辑:跨界技术“提前变现”,这些收益最实在

最容易被忽视的,是核聚变研发过程中产生的“跨界技术”——这些技术不用等核聚变商用,现在就能用到其他行业,给公司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这也是最接地气的赚钱逻辑。

比如高效储能技术,核聚变产生的能量不稳定,需要储能设备来调节。阳光电源在为核聚变项目研发“长时储能系统”时,顺便把技术用到了新能源电站上。现在它的“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已经在甘肃、青海的风电基地投运,能连续放电8小时以上,比传统锂电池储能更适合大规模电站,今年上半年储能业务营收同比涨了120%,这部分收益跟核聚变进展没啥关系,完全是靠技术跨界赚的钱。

还有精密控制技术,核聚变需要精准控制等离子体的形态,这种控制技术能用到工业机器人上。汇川技术把核聚变的“高精度伺服控制技术”,用到了机器人的关节电机上,让机器人的定位误差从0.1毫米降到了0.05毫米,现在已经拿到了宁德时代的订单,用于电池生产线上的机器人,这部分业务今年已经贡献了5亿营收。

这些跨界技术就像“研发副产品”——本来是为了核聚变搞的技术,结果在其他行业先派上了用场。对公司来说,这部分收益最实在,不用等二三十年,现在就能赚钱;对投资者来说,这类公司的业绩有实打实的支撑,不是靠概念炒作,更值得关注。

最后聊聊:该怎么看待可控核聚变概念?

其实可控核聚变是个好方向,一旦成功,确实能改变能源格局,但它的周期太长,不是三五年就能看到成果的。现在市场上的炒作,更多是“借题发挥”,不少股票涨起来快,跌下去也快,普通股民要是追高,很容易被套。

与其盯着短期的“妖股”,不如关注那些能提前赚钱的环节:比如做核心材料的西部超导、中瓷电子,做精密设备的中国核建、锐科激光,还有靠跨界技术赚钱的阳光电源、汇川技术。这些公司不管核聚变进展如何,都能靠其他业务活下去,业绩有支撑,长期来看更稳妥。

最后想问问大家:如果可控核聚变要等20年才能商用,你会愿意长期持有相关产业链的股票吗?还是更倾向于赚“短期技术跨界”的钱?要是你发现某家公司既做核聚变材料,又做新能源业务,你会优先看它的哪部分业绩?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咱们一起聊聊能源革命里的“真机会”。

来源:砍柴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