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灵璧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智能制造系党支部巧借专业优势,集结40余名党员师生组建“小小螺丝刀”志愿服务队,定期深入社区开展“家电义修”系列活动。一把不起眼的螺丝刀不仅补上了群众生活需求的缺口,更拧紧了党群之间的“情感链”。
近年来,灵璧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智能制造系党支部巧借专业优势,集结40余名党员师生组建“小小螺丝刀”志愿服务队,定期深入社区开展“家电义修”系列活动。一把不起眼的螺丝刀不仅补上了群众生活需求的缺口,更拧紧了党群之间的“情感链”。
供需精准对接:专业课堂搬到百姓家门口
“师生需要上手实践的‘练兵场’,社区群众盼着实惠贴心的维修服务,两者正好‘双向奔赴’。”项目负责人袁龙的话,点透了服务队成立的初衷。自组建以来,“小小螺丝刀”便锚定“立足专业、服务社会”的理念,既为智能制造专业师生搭起了社会实践的“大舞台”,也成了党群连心的“连心桥”。
每到义修日,师生志愿者们背着工具箱走进小区,在广场上支起临时“维修台”,活脱脱把专业课堂搬到了百姓家门口。万用表测电路、螺丝刀拆机壳、慧眼排查故障——或检修线路或更换零件,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一个个“罢工”的家电在他们手中“重获新生”。即便遇到损坏严重、无法当场修复的电器,志愿者也会耐心说明原因,给出详细维修建议。
今年中秋、国庆“双节”前夕,栖凤苑小区的小广场上,“小小螺丝刀”的摊位前早早排起长龙。“换个插头才花几块钱,比扔了买新的划算多了!家门口就能修,真是省钱又省心!”刚取回修好的电饭煲,王阿姨握着志愿者的手连连称赞,脸上的笑容像过节般灿烂。
理念润物无声:文明新风随家电一起“焕新”
“小小螺丝刀”带给社区的,远不止家电“起死回生”的惊喜。在拆修、检测、复原的过程中,节俭、环保、安全的文明理念,也悄悄走进了居民的生活。
志愿者们一边麻利地修复家电,延长电器使用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资源循环利用”的节俭观;一边围拢着居民,面对面讲授小家电保养技巧、安全使用禁忌、日常节能妙招,以及家电和电池的正确回收方法。没有生硬的说教,只借“修家电”这个小切口,把文明理念融进家长里短,让绿色生活的种子在群众心里生根发芽。
更动人的是,志愿者们的身影成了社区里的“暖光”——螺丝刀转动间,不仅让旧家电重新运转,更照亮了群众的心房。“互帮互助、奉献社会”的新风尚,以小家电为媒介,慢慢融入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勾勒出一道靓丽的文明风景线。
情怀“旧物新生”:修的是家电,暖的是人心
风扇里藏着老两口的夏日记忆,电磁炉烹调着三口人的烟火日常,旧熨斗抚平过岁月的褶皱,老收音机里还留着当年的流行歌——对许多居民来说,老旧家电不只是一件物品,更是承载着生活故事的“时光载体”,藏着“舍不得丢”的念旧情怀。
每次维修前,志愿者们除了询问“家电病史”,总会耐心听居民讲起电器背后的故事:“这台风扇是我结婚时买的,陪了我三十年”“孩子小时候,就用这台电磁炉给她煮辅食”……在拆修与交谈间,志愿者触摸到了居民心底的柔软,也读懂了那份“舍不得”的情感。
居民们捧着满是回忆的旧家电而来,带着失而复得的慰藉离开,脸上绽放的笑容成了师生志愿者们最珍贵的收获。当修复电器变成修复心情的一部分,志愿者和居民获得了意义共享,党群联系也增添了更多“人情味”。如今的“小小螺丝刀”不仅是一个志愿服务品牌,更是一个有温度的“情感IP”。
今年以来,“小小螺丝刀”服务已常态覆盖城区5个小区,累计维修小家电200余件,用一把小工具承载着民生大温暖,为灵璧县校社联动、共建共享写下了生动注脚。未来,“小小螺丝刀”志愿服务队计划扩大服务范围,让更多社区居民受益。他们相信,每一次螺丝刀的转动,都在为党群情感链条增添一份韧性;每一件修复的电器,都在述说着专业服务与人文关怀相融合的温暖故事。(徐宝同)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