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江青拍摄仙人洞照片,毛主席为其题诗,后以34万元价格被收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7 10:14 2

摘要:2013年11月16日下午四点,北京伯豪瑞廷酒店拍卖厅里锤声脆响,一张编号Lot.843的老照片被抬到灯光下。竞价牌此起彼伏,价格像被拧开的水龙头一样往上涨,十分钟后停在三十四万元上。围观的人先是怔了怔,随后爆发出一阵掌声。几乎没人想到,一幅拍摄于一九六一年的

星星细说历史

2013年11月16日下午四点,北京伯豪瑞廷酒店拍卖厅里锤声脆响,一张编号Lot.843的老照片被抬到灯光下。竞价牌此起彼伏,价格像被拧开的水龙头一样往上涨,十分钟后停在三十四万元上。围观的人先是怔了怔,随后爆发出一阵掌声。几乎没人想到,一幅拍摄于一九六一年的黑白作品,会在半个多世纪后卖出如此高价,它的作者叫江青,画面内容正是庐山仙人洞。

追溯时间,画面定格在一九六一年七月二十日清晨。那天庐山下山雨初歇,云气未散,连睡意都带着湿润。中央准备在山上开会,毛主席和多位领导人坐火车上山,而江青则抢先一步,从南苑机场飞往九江。同行的还有中央摄影组成员徐大刚。飞机刚一平飞,江青凑到徐大刚座位旁轻声说:“师傅,教我点门道成吗?”徐大刚笑答:“行,等会儿咱们慢慢聊。”一句看似随意的话,其实是这趟旅程真正的开端。

落地九江后,江青索性把住宿安排都交给秘书,自己拉着徐大刚坐吉普直奔山上。庐山道路蜿蜒,桑林密布,车身甩出一阵又一阵的树影,像把胶片掰成一格格。路上,两人聊相机、聊滤镜、聊快门速度,连司机都忍不住侧耳。徐大刚从不吝啬,他把多年积攒的经验倾囊相授:慢速快门如何捕捉云雾,高反差场景怎么压光比,闪光灯何时补光、何时弃用。江青听得认真,不时皱眉,又不时豁然开朗。车程一个半小时,仿佛只过了几分钟。

会期开始后,江青上午参会,下午必定背着徕卡跑外景。她拍庐山瀑布,拍含鄱口云海,也拍天池山的古松。每晚回到招待所,再把胶卷和记录本递给徐大刚:“看看,哪儿还有毛病?”徐大刚拿起放大镜,一张一张挑问题:光圈小了导致景深窄,取景偏左构图失衡,冷暖对比不够。批评虽多,江青却不恼,反而把要点抄在纸上,夹进笔记本。

八月初的一天,山中少见地放晴。下午三点左右,江青派卫士去敲徐大刚的房门,请他陪同去仙人洞取景。仙人洞位于天池山西麓,洞口是天然“佛手岩”,洞内有纯阳殿和“一滴泉”。由于地势陡峭,洞前石阶湿滑,游客寥寥。众人沿小径而上,云雾从谷底往上翻,像炉里冒出的白烟。走到洞口回身一看,夕阳正从山脊后探出金边,射在对面山崖的衔碑亭上,整座亭子像被点燃。江青眼神忽地亮了,立即掏出相机安上135毫米镜头。

她试拍两张后,总觉得欠点味道,便用脚尖踢了踢地上的砂石,示意徐大刚:“这光线太活,还少静物对比,怎么办?”徐大刚拿手掌当框比画:“让前景保持静,把背景的云雾拖影,就用慢快门。相机别动,陪衬物可模糊。”说完,他把一台康泰时TX装好三脚架,设定1/15秒快门,并示范如何锁定镜头。江青照做,却发现画面里两根斜斜的树枝抢镜。她冲后面警卫喊:“把那两枝锯掉!”警卫愣了两秒,但还是照办。

十几分钟过去,云团渐厚,光线愈柔。江青握着快门线,一直等到谷风吹来,薄雾被扯成条状,才果断按下。快门声轻轻一响,现场安静得只剩树叶窸窣。江青把胶卷小心卷回,像刚收起一件瓷器。徐大刚朝她竖起拇指:“这一张,够味儿。”

胶卷冲洗后三天,样片晾在招待所暗房。那张“劲松对夕霞”的照片一出水,屋里两个年轻洗印员先喊了声“哇”。黑白反差极高,前景劲松纹理清晰,背景云霞层次丰富,衔碑亭在雾里若隐若现,既显险峻又带几分空灵。江青盯着照片,嘴角一点点往上翘,转身说:“替我装好,我要送给主席。”

八月底,庐山会议已近尾声。江青抱着放大到十二寸的作品,敲开毛主席住处的门。她把照片递过去,只说一句:“您看看?”毛主席戴着老花镜,靠窗细看半晌,然后搁到桌角,笑了笑:“好,有意味。”这一声好,却让江青心里像掷进一枚烙铁,烫得发亮。

九月九日晚,毛主席在庐山起草文电,忽见桌上那张照片。窗外风雨交加,屋里灯光昏黄,照片里的劲松却依旧凌空伸臂。毛主席提笔写下四句:“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落款日期紧跟“为李进同志题”。这里的“李进”,正是江青在陕北时期的化名。

诗稿送到江青手里已是半夜。她读完,连声说:“好,好。”身旁工作人员事后回忆,那晚她几乎整夜未睡。数日后,照片和题诗先后刊登,署名“摄影:李进”,很快传遍军内外。仙人洞前原本清静,一时间游客排长队来取景,有人模仿照片角度摄影,有人折松针带走留作纪念。短短两年,松针被拔得稀稀拉拉,树皮也留下无数抓痕。庐山管理人员连夜填土、围栏保护,才让古松得以续命。

时间拉到一九七一年。江青挑选自己摄影百余幅,拟在人民大会堂搞个人展。策展稿送到中南海前,毛主席批示:暂缓。原因外界不知详情,但展览最终取消。随后几年,江青仍偶尔借用公事场合展示作品,却再无机会公开办展。她拍花卉、拍剧照、拍大寨梯田,却始终认为,“仙人洞”是最得意的一幅。

改革开放后,国内艺术市场初步兴起。九十年代末,学者李澜在期刊上发表论文,首次以摄影史角度评价“仙人洞”作品:“拍摄手法稳健,画面情绪浓烈,可视作六十年代红色摄影的代表作。”文章公开后,藏家注意到这件作品的艺术与历史双重属性。进入千禧年,江青摄影的市场估价从三千元抬升到一万余元,但无人预料会有三十四万元的成交纪录,那是十三年后的事了。

再说回拍卖现场。竞价结束,买家在后排默默填表。据行家透露,该买家并非红色收藏常客,更偏爱摄影作品。他在私下对朋友说:“价格高,但物有所值,图像本身够味道,题诗更添故事。”话虽简短,却一语点破:正是影像、诗句与特殊年代交织,使这张照片具有不可复制的魅力。

翻看拍卖图录,照片尺寸三十乘四十厘米,黑白放大,纸质为当年公用水印相纸,右下角盖有“新华通讯社冲印室”红章。背面黏贴一张褪色标签,写着:“李进摄影,庐山仙人洞,1961.8。”字迹娟秀,据说出自江青秘书之手。半个世纪的辗转,让纸面出现轻微波浪纹,但影像依旧清晰。

有人会问:如果没有毛主席题诗,这张照片值不值?摄影评论家张放给出回答:“从纯粹影像角度看,它是一张构图精妙的山水纪实照;从历史价值看,它映照了特定政治语境。诗与照片互为注脚,缺一不可。”言辞虽冷,却击中要害——艺术与历史在此交汇,拍卖行的锤声不过是交汇后的回响。

再回望拍摄当天的庐山,劲松依旧在。二〇二一年,林业站对树龄重新丈量,发现那株古松已超过五百年。根部石壁里仍能看到当年填的黄土,如同历史在暗处留下的注脚。游人不再随意折枝,换成在树下轻声合影,导游也会提醒:“当年江青拍照,在这里取景。”游客顺势抬头,看枝叶迎风,或许会想起那句“乱云飞渡仍从容”。

值得一提的是,照片拍卖消息传出后,庐山管理局着手制作仿真展板,将“仙人洞”原作高清复制挂于洞前。工作人员解释:“原作不可能常年暴露,复制版能让游客了解历史。”经过色彩微调,黑白影调更显立体,与现场实景相互映照,常引得游客驻足。

拍卖价的攀升,也促使国内多个博物馆开始系统梳理红色摄影。中国摄影史里,那些镜头下的战火、会场、山河,本就带有时代印记。江青的仙人洞照片只是其中一例,却因特殊身份被放大。研究者发现,同期许多无名摄影记者记录了同样的庐山、同样的松树,却因缺乏传播渠道而湮没。影像与名气本就此消彼长。

然而,无论身份如何,这张照片终究回到观看本身。观者看到劲松,也看到云霞,但若仅止于此,又失去了它的第二层意义。题诗出现后,影像被赋予精神象征,正如诗中所言“天生一个仙人洞”,照片与险峰共存。或许,这才是多年后还能引人竞价的真正理由。

拍卖落幕,买家带着照片离开酒店。大厅外,初冬的北京微寒,风吹在霓虹灯上,光影闪动。谁也说不准,几十年后,这张照片会不会再次出现在另一次锤声里,但那已是后话。此刻,那幅来自一九六一年的庐山云霞,正静静躺在防酸纸盒中,等待下一次被揭开。

拍摄背后的技术细节与历史余韵

庐山仙人洞照片虽成名已久,但真正研究其成像过程的人并不多。先看设备:江青当日使用的是徕卡M3配135毫米F4镜头,感光材料为上海产120黑白胶卷,感光度约等于ISO50。当时国产胶片分辨率有限,若想在低感光度下捕捉夕阳,需要慢快门配合稳固支撑。徐大刚提出“陪衬模糊、主体锐利”思路,实质是利用景深错位与运动模糊,强调空间层次。1/15秒的设置,既保证了山体与劲松的清晰,又让背景云雾呈现微动感,画面因此兼具静与动。

另一个关键是对比度。当时暗房条件简单,没有多级对比度滤光片,只能靠显影工艺弥补。徐大刚回忆,用了稀释1:1的D-76显影液,延长显影时间两分钟,再用硬对比RC纸放大。正是这种工艺,让黑白层次更加分明,松针、岩石纹理纤毫毕现。

题诗是一种再创作,它改变了观众解读影像的方式。四句诗嵌入照片标题后,观者在阅读影像前,先被语言构建出一种意境:苍茫、从容、险峰。心理学上称之为“前喻效应”,文字为影像铺设情绪底色,观看因此被预先定位。也正因为题诗的存在,照片在不同年代被赋予不同政治寓意。六十年代,它象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斗志;八十年代后,人们更多从美学角度欣赏“天生一个仙人洞”的自然之美。

拍卖行给出的估价为何只有一点五万元?行内分析,江青影像此前少有公开成交纪录,缺少可参考价格。再加上藏家担心敏感题材,早期并不敢把价格抬高。拍卖当日下午,场内买家先将价格推到十万元,显现出竞争意愿,随后两位电话委托者加入,最终在三十四万元成交。这一结果让业内重新评估红色摄影板块的潜在价值。

技术层面的珍贵也体现在保存状态。胶片在一九六一年冲洗放大后,经历多次搬运和展览,纸质早已脆化。北京拍卖行事后交给专业修复师,采用低温脱酸与微喷补纸技术,将边缘破损部分补齐,同时保留银盐原貌。修复师透露:“影像里银粒子仍保持活跃,足见当年冲洗质量。”这为后续数字化扫描提供了可能。

至于未来,照片是否会进入博物馆或私人基金会?行家认为关键在于买家心态。若买家看重历史价值,多数会选择捐赠或与公立机构合作巡展;若看重资产保值,则倾向私人珍藏。目前已知,这张“仙人洞”仍处私人手中,但每隔几年便会借展一次,尽量减少光照时间,以防影像褪色。

综上,仙人洞照片的故事远未结束。它串联了摄影技术、政治符号、市场经济与文化记忆,多重线索交织,才让一张黑白照片拥有了跨越半世纪的生命力。

来源:一个人报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