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扎波罗热上空一声爆炸,价值6000万美元的苏-34变成火球坠落。这架呼号“雪豹”的俄军王牌战机,刚投完滑翔制导炸弹就被锁定,驾驶舱里警报声炸得人耳膜生疼。乌军F-16飞行员在50公里外按下发射钮,AIM-120C导弹像死神镰刀直扑目标。
扎波罗热上空一声爆炸,价值6000万美元的苏-34变成火球坠落。这架呼号“雪豹”的俄军王牌战机,刚投完滑翔制导炸弹就被锁定,驾驶舱里警报声炸得人耳膜生疼。乌军F-16飞行员在50公里外按下发射钮,AIM-120C导弹像死神镰刀直扑目标。
维克多中校的这一猛推操纵杆同时,近45吨的这架“鸭嘴兽”就像一只被擂出的火球似的,甩出一枚热焰的火箭似的火焰弹一道横冲天地,直扑向了那一道道的闪电似的炮火中,俯冲了下去。仅凭借4的马赫数就能将其冲到4马赫的速度上去,对其所剩的反应时间也只能说不到6秒了。在第一枚导弹“擦着机尾”就爆炸了背景下,右侧的发动机也随之“当场起火”,紧接着第二枚又把战机的“水平尾翼”打穿了,战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似的,随着一声声的巨响,一个劲地往下坠去……。
乌军这次玩的是“饱和攻击”战术。一套“爱国者”系统连续发射8枚拦截弹,形成覆盖空域的火力网。苏-34的L-150雷达告警系统根本忙不过来,屏幕上密密麻麻全是来袭信号。
这架苏-34刚升级过“希比内-M”电子战吊舱,理论上能干扰雷达制导导弹。可惜乌军F-16搭载的AN/APG-66雷达锁定目标后,导弹采用主动雷达末制导。苏-34抛洒的箔条诱饵弹反而暴露自己的位置。
两名飞行员在并列座舱里急得冒汗。武器操作员拼命操作灭火系统,试图保住左侧发动机。长机驾驶员维克多中校一把扯下氧气面罩,对着无线电大吼:“弹射是推还是拉?”
这个问题成了致命遗憾。苏-34采用并列双座设计,弹射时必须按顺序操作——先弹驾驶员再弹导航员。可当时飞机已经倒扣翻滚,根本没有时间差。最终只有导航员成功弹射,维克多中校随战机残骸砸进麦田。
乌克兰空军这次打出经典配合。F-16躲在云端高处,靠北约预警机传输数据链。苏-34挂满FAB-500炸弹动作笨重,完全成了活靶子。俄军地面防空部队发现异常时,导弹已经击中目标。
可谓是对苏-34的座舱设计的“痛点”最大的诟病了,尤其是对飞行员的驾驶环境的恶劣的造诣。由此可见,将驾驶员的视野局限在前后两侧的并列布局不仅使得驾驶员的右侧视野的盲区太大,而且更难以观察到机身的右侧的滚转。由此可见,这种设计在编队的飞行中都难免会相撞,如2019年苏-34两架飞机就因视野的这一问题而相撞了机翼。
不仅如此,就连那些自称“领先的”、“最先进的”机载设备也难免拖了我们的后腿。可谓一改一成的天才之作,苏-34的部分座舱居然就用了民用的小GPS导航,C型的夹固的塑料的设备都活像在汽配城的改装的货车一样!。可惜这套所谓的“先进”的拼凑系统的抗干扰能力都相对较差,美国稍微动动手脚就能让我们的这些战机都变成无头的苍蝇一样,根本就不成想的了。
俄军后来学聪明了,给苏-34配备УМПК滑翔制导套件。战机在90公里外就能投弹,根本不用进危险空域。可惜这架“雪豹”还没来得及升级,带着老式炸弹执行任务结果遭了暗算。
从眼前残酷的现场就可以想象出那一瞬间的惨烈了。发动机的爆炸同时,周围的空地都被其散落的碎片所覆盖,甚至一公里半的外围都能看到一地的机件残骸,而挂在其上的又一颗炸弹的二次爆炸更将这一带的土地炸成了五米深的坑。根据近日乌克兰民众拍下的照片所显示的机体编号RF-95070正是2022年在哈尔科夫被击落的那批的同批次的战机.。
俄空天军今年已经损失32架苏-34,现役机队四分之一报销。这些价值4500万美元的钢铁巨兽,碰上体系作战照样歇菜。现代空战早不是单打独斗的年代,预警机、电子战、数据链缺一不可。
下次看到苏-34拖着热焰弹逃命画面别奇怪。面对八枚导弹围剿,能捡回条命都算祖宗保佑。毕竟“爱国者”导弹一枚300万美元,换掉六千万美元的战机怎么算都是血赚。
来源:三金武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