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 山水为证 绿动中国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7 09:46 2

摘要:“两山”理念从萌发到成熟的20年,是中国山河披绿、发展方式涅槃的20年。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蹄疾步稳。它印证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朴素真理,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路径注入了厚重的“中国方案”与“东方智慧”。

20年光阴流转,浙江湖州安吉余村村口那块镌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早已超越一村一地的记忆,成为一个国家的共识、一个时代的宣言。

“两山”理念从萌发到成熟的20年,是中国山河披绿、发展方式涅槃的20年。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蹄疾步稳。它印证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朴素真理,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路径注入了厚重的“中国方案”与“东方智慧”。

山水为证,绿动中国。2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从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至29.3微克/立方米,我国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全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是全球“增绿”最快最多的国家;清洁能源消费量比重增长至28.6%,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这一切和老百姓身边实实在在的蓝天白云、清水绿岸相印证,书写了一份史诗般的绿色中国答卷。

我们创造了怎样的绿色奇迹?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上,我们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决定共同创作系列电视片,用镜头“望青山之美,溯绿水之源”,全景式展现20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壮阔历程;也通过寻找美丽中国“奇迹”背后的“答卷人”,讲述大江南北、千行百业推动绿色发展、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动人故事。

20集电视纪录片节目《绿水青山中国答卷》由此应运而生。节目以宏大历史视野和细腻人文表达双线并行,采取“小切口、讲故事”的叙事方式,从湖州开始,带领观众走进20个城市和地区,感受生态之美,解读治理之智,见证转型之路。镜头不仅记录山河焕新颜,更聚焦每一位普通而不平凡的参与者——他们与生态相拥、向美而行,是这场绿色变革真正的主角。

“答卷”书写在何处?它镌刻在美丽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节目循着绿色发展的时代脉搏,选取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生动案例:在长江经济带,镜头见证着“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实践——曾经机器轰鸣的化工厂区蜕变为鹭鸟翩跹的生态湿地,江豚逐浪、水清岸绿,正成为母亲河新的风景;在西南武陵山区,摄制组记录下湘西、铜仁等地通过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实现系统治理的历程,从矿区废墟到生态茶园、自然景区,“百姓富”与“生态美”在此协奏交融;在西北大漠,影像跨越疆域,捕捉新疆和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编织“绿色围脖”的壮举,呈现巴彦淖尔借助风洞科技破解固沙难题的创新,展现武威民勤凝聚八方志愿力量、共植新绿,誓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坚定身影……

自今年8月15日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黄金时段开播以来,《绿水青山中国答卷》取得热烈反响。20集首播平均收视率居全国上星频道同时段第一,累计触达观众5.4亿人次,全网相关曝光量达6.79亿,引发主流媒体广泛关注与报道。

在我看来,节目之所以受欢迎,在于它是一部“时代的共鸣器”:它讲述的是我们共同亲历的变化——从曾经的生态困局到如今的青山常在,每一步跋涉都刻进国民记忆;它以科学视角回应“环保影响经济”的迷思,让绿色发展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清晰可触;它更是一部属于千千万万普通人的作品,那些植绿固沙的农民、转型创新的企业家、科研攻坚的学者、守护自然的志愿者……正是这些真实而温暖的故事,让绿色发展有了人文色彩,让美丽中国的叙事充满磅礴而坚韧的人民力量。这20年,我们值得为自己骄傲,因为美丽中国是由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筑就。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答卷未竟,行歌不止。我们与总台联合创作《绿水青山中国答卷》,不仅为回顾历程、展示成就,更是为总结经验、昭示未来。站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新起点,面向“十五五”美丽中国建设新征程,我们期待并坚信——未来还将推出更多这样的作品,见证绿色发展的新实践、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诗篇。

作者系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世界环境》杂志社长兼总编辑

本文为《世界环境》2025.04期卷首语

来源:世界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