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深夜,我在手机上无意点进一个路边摊的直播,屏幕里只有油炸声和一张被灯光晒得通红的脸。热油冒出的光像小小的焰火,观众弹幕刷得像街角的雨点——有人问“还热吗?”,有人发来一排笑脸,也有人发了虚拟礼物,礼物图标在屏幕上炸开,像礼花一样把摊主的脸照亮了几秒钟。
那天深夜,我在手机上无意点进一个路边摊的直播,屏幕里只有油炸声和一张被灯光晒得通红的脸。热油冒出的光像小小的焰火,观众弹幕刷得像街角的雨点——有人问“还热吗?”,有人发来一排笑脸,也有人发了虚拟礼物,礼物图标在屏幕上炸开,像礼花一样把摊主的脸照亮了几秒钟。
他不是明星,也没有华丽的背景布,摊子后是一个贴着菜单的纸板和一台老旧的油锅。他一边翻着炸好的肉片,一边对镜头说话,语气里夹着生意人的机智和某种疲惫。有人在弹幕里喊他“义哥”,我记住了这个名字,因为当晚他在镜头前数钱时,手指还带着油渍。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直播不是把他变成网红,而是把他一天的生计拆成了可视化的片段,供成千上万人同时观看和打赏。
我一开始以为,这只是新一轮的噱头——流量把普通人的技能放大,然后把注意力转成现金。但看了几晚,我改变了想法。更多时候,这像是一种新的劳动形态,混合着传统的小本生意和现代的表演需求。他要考虑镜头角度、讲段子、回应评论,又要保证每一块鸡排外焦里嫩。顾客可以站在摊前直接买,也可以在屏幕上按心,把钱变成一颗颗闪亮的“礼物”。有观众留言说,给他打赏是支持本地小店;也有人把它当成娱乐,来凑热闹。两者并不冲突,但混在一起时,界限变得模糊。
这事让我想到两件事:一是平台的放大效应;二是风险的隐藏面。平台把普通人放到聚光灯下,确实在短时间里创造出收益,也让城市角落里的能量被看见。但相应的,收入的稳定性被流量挂着。今晚有人刷礼物,明天可能连十个观众都没有。更麻烦的是,劳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你不再只是卖吃的,你还得卖人格、卖故事、卖存在感。长此以往,疲惫会从双手爬到嗓子里,变成永不休止的自我表演。
我也见到温度。一个深夜的观众在弹幕里写下“高中时吃过你家的炸串,想念了”,摊主眼睛湿了一下,但马上把话题转成下一个招呼。屏幕那端有个老人留言说“孩子在外地打工,看着就暖心”,还有人在评论区说要线下来店里坐坐。虚拟与现实发生连接,不只带来钱,更带来人情的回路。这是流量的好处:看似浅薄的按钮,能把陌生人拉进彼此的记忆里。
我不能假装无感。作为旁观者,我也在问:这种新的赚钱方式,是解放还是裹挟?它给了人更多通道,但也把劳动的私密暴露在公共场域,要求人不断生产可消费的自我。我想要的是别把每一次打赏当成终点,也别把每一次流量低谷当成个人失败。需要的是制度上的跟进:让平台承担更多对劳动者的保护责任,给这类“线上+线下”混合职业提供培训、社保和权益说明;城市管理上也应承认这种新业态的合法位置,不把街头劳动彻底赶进看不到的角落。
回到那个摊子,我最后一次关直播时,他在镜头前揶揄地说了一句“明天早点来,给你留两块。”屏幕黑了,我却还听见油锅里的声音在耳边回荡。这个时代,总有人在用看得见的活儿换看不见的尊重。别只看礼物图标闪了几秒,别只当这是泡沫:如果我们想要让更多像他的人活得稳当一点,就得让流量背后有规则、有支持、有回头路。否则,热闹散了,只剩油烟和空盘子。
来源: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