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什么这座海拔 1422.2 米的老山,会让中越两国不惜血本拼死争夺?答案就藏在它“一眼望两国”的独特位置里。这座横亘在中越边境第 12 号与 13 号界碑之间的山峰,向北可俯瞰中国境内纵深 25 公里的村庄田野,向南能监视越南老寨、清水至河江省城 27 公里
为什么这座海拔 1422.2 米的老山,会让中越两国不惜血本拼死争夺?答案就藏在它“一眼望两国”的独特位置里。这座横亘在中越边境第 12 号与 13 号界碑之间的山峰,向北可俯瞰中国境内纵深 25 公里的村庄田野,向南能监视越南老寨、清水至河江省城 27 公里的交通线,是扼守云南通往越北咽喉的“天然制高点”。更要命的是,它地形陡峭,山坡倾斜度普遍达 40 度,部分地段超过 60 度,加上密林洞穴与越军挖的工事火网,简直是易守难攻的“堡垒”。谁占了它,谁就握住了边境主动权。
1979 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后,越军卷土重来盯上了这块宝地。他们不仅抢占老山主峰,还在上面修坑道、埋地雷、建火力点,把这里变成骚扰中国的“桥头堡”。从 1979 年到 1984 年,越军向中国境内开枪开炮 690 多次,发射枪弹 2.8 万余发,打死打伤边民 300 多人,3 万多亩良田成了雷区没法耕种,24 个村寨的老百姓被迫背井离乡。
边境之痛:越军 5 年间炸毁中国房屋 67 栋,导致 52 所学校停课,橡胶林无法采收,把中越边境变成了“火药桶”。
这场仗,我们非打不可。1984 年 4 月,解放军发起反击,5 小时收复老山主峰,最终以牺牲 766 人的代价,歼灭越军 6633 人。而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打破了苏联对中国的战略包围,迫使越南从柬埔寨撤军;锻炼了军队,推动裁军 100 万和科技强军;更重要的是,为改革开放清除了边境隐患,让国家能安心迈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正如越军少将阮德辉在回忆录中感叹:“中国的进攻太致命,直接把越南推入绝境”。这座山的争夺,从来不止于一座山,而是一个国家的主权与未来。
1984 年 4 月 28 日夜,老山前线的雨下个不停,泥泞裹挟着硝烟在战壕里蔓延。9 名年轻战士挤在仅容转身的猫耳洞里,洞外炮火撕裂夜空,将半边天映得通红,洞内昏黄的手电筒光下,他们正一笔一画地写着遗书。这些平均年龄不到 21 岁的年轻人,大多来自四川、云南的偏远农村,最小的王应武才 17 岁,脸上还带着未脱的稚气,19 岁的杨模山手指因长期握枪而布满老茧,此刻却在信纸上来回摩挲,迟迟落不下笔。
“承诺书写了三遍,墨水混着眼泪。” 一名战士在回忆录中这样记录。雨水顺着洞顶缝隙渗下,打湿了信纸边角,晕开的字迹像他们此刻沉重的心情。袁祥反复摸着刚发的新枪,枪身冰冷的金属触感让他稍微镇定,他转头看向身旁的战友,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我要是回不去,我妈就拜托你们了。”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深潭,猫耳洞里瞬间安静下来,只有远处炮弹爆炸的闷响和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这样的生死约定并非个例。早在 1981 年冬天,18 岁的董贵生就与战友们约定:“谁活下来了,就要替牺牲的战友照顾父母。” 到 1984 年 4 月 30 日战斗发起前,这句承诺已成为前线战士们心照不宣的誓言——“哪个死了,父母就由活着的兄弟一起照顾!” 简单的话语背后,是他们对彼此生命最后的托付,也是对“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信念最朴素的践行。
年轻的战士们用最简陋的方式留下对祖国和亲人的牵挂:有的用压缩饼干交换遗书,约定若牺牲便由战友代为转交;有的将弹壳磨成和平鸽形状,作为留给家乡恋人的定情信物;118 团 8 连出征时,3 营教导员刘学邦为一排战士戴上红花,那些被鲜血染红的花瓣,与他们胸前的红领章交相辉映3710。当 119 团三连突击队员背负开辟 200 米雷区通路的任务向待机地域开进时,走在最前列的代付文、方忠成和潘相安,脚下每一步都可能是生命的终点,但他们年轻的脸上没有丝毫退缩。
在那个炮火与雨水交织的夜晚,九勇士将遗书折成方块塞进贴身口袋,枪膛里压满子弹。他们知道,此去可能再也见不到家乡的炊烟,但猫耳洞里那句“照顾好我妈”的承诺,早已化作比钢铁更坚硬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走向黎明前的战场。
生死誓言
“哪个死了,父母就由活着的兄弟一起照顾!”——这句在战壕中流传的承诺,成为老山战役中无数年轻战士出征前的共同约定。从 17 岁的王应武到 19 岁的杨模山,他们用未加修饰的语言,将对亲人的牵挂与对祖国的忠诚,熔铸成最悲壮的护国誓言。
1984年4月28日清晨,我军炮火准备的硝烟尚未散尽,越军的火力网已如暴雨般笼罩而来。九勇士组成的爆破小组如利剑般刺入敌阵,在雷区与火海中拉开了11号高地争夺战的序幕。
周林刚爬过第三道铁丝网,脚下“咔嚓”一声脆响,地雷的冲击波将他整个人掀得弹起两米高,鲜血瞬间染红了迷彩裤,他重重摔落在地,手指仍指向敌人工事的方向。杨模山紧随其后,腹部突然被弹片撕开一道血口,肠子混着热气涌出,他抓把枯草塞进伤口,用武装带死死勒住,又往前爬了三米,直到再也无力挪动。
17岁的王应武背着爆破筒冲在最前面,右臂被弹片撕开一道深可见骨的伤口,鲜血顺着爆破筒往下淌。他咬着牙将爆破筒塞进敌人工事,拉燃导火索后猛地滚到一边。爆炸声中,这个脸上还带着稚气的少年笑着比了个“V”字手势,下一秒,敌人的机枪子弹便扫过他的胸膛,笑容凝固在青春的面庞上。
代付文抱着爆破竿接替冲锋,连续三次滚雷后,冲锋枪枪管已被鲜血染红,右大腿血肉模糊得能看见白骨。他试图用断腿蹬开荆棘,最终只能在雷区艰难蠕动,20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冲锋路上7。潘相安在战友牺牲后跃起,左小腿突然被地雷炸断,22岁的四川小伙拖着断肢在雷区拖出20米血路,肠子外露仍坚持爬行,在敌人堑壕前打完最后一颗子弹,临终呢喃的“高地……”成为留给战友的冲锋号7。方忠成从左翼滚雷时,肚皮被弹片划开,肠子流出后他抓把枯草塞住伤口,咬着牙将爆破竿插入雷群,用身体压住导火索,牺牲时手指仍保持着引爆炸药的姿势。
当战友们踏着血肉铺就的道路冲上高地时,九勇士中仅有五人幸存。他们在硝烟未散的阵地上抱在一起,泪水混着脸上的泥土滚落,手里还紧紧攥着出发前被鲜血浸透的承诺书——那是用生命践行的誓言,“9人去5人回”的数字背后,是永不褪色的忠诚与担当。此战中,我军一部在炮火支援下仅用9分钟便攻占662.6高地,另一部经4个多小时激战与友邻部队共同控制老山主峰阵地3。
九勇士冲锋轨迹
周林:铁丝网雷区触雷,鲜血染红迷彩裤 杨模山:腹部中弹,塞草止血爬行3米 王应武(17岁):爆破筒摧毁工事,比“V”字后牺牲 代付文(20岁):滚雷3次,断腿蠕动牺牲 潘相安(22岁):断肢拖行20米,临终喊“高地” 方忠成:断肠塞草,身压爆破竿引爆炸药
在老山战役的英雄谱中,17岁的王应武用两页泛黄的信纸诠释了何为忠诚。出发前,他伏在猫耳洞的煤油灯下给母亲写信:“妈,我要是能活着回来,就带你去北京看天安门”,字迹因紧张而微微颤抖;牺牲时,这封未寄出的信仍揣在他胸口,被鲜血浸染得模糊不清。与他同龄的杨模山是家里独子,临行前夜偷偷将攒了半年的6元津贴塞进妹妹枕头下,这个连糖果都舍不得买的少年,把最后一点温暖留给了家人。
副连长张大权的名字在烈士名册中格外沉重。当右手被炮弹炸断时,他用牙齿咬开炸药包引线,左手托着爆破筒扑向碉堡;腹部中弹肠子流出时,他跪在地上将肠子塞回腹腔,爬着把战旗插上主峰12。遗书里,这个“盘肠英雄”一笔一画记下家中细账:“爹娘破房修缮需200元,抚恤金分三份,妻子若遇良人可改嫁”,铁血之下藏着对家人的柔肠。
这些名字不该被忘记:
杨六明(19岁):弹片钻进胸口,仍咬着牙将通讯员的手推到最后一米,临终嘟囔“快些,大伙别停”; 任泉伟(20岁):父亲靠捡废品34年攒路费,2018年才第一次摸到儿子墓碑上的名字; 郭跃华(20岁):新婚三日接到电报,牺牲时身中13枪,手插泥土保持射击姿势; 马占福:用胸口堵住敌人射击孔,爆破筒在碉堡内轰然炸响; “滚雷三杰”代付文、潘相安、方忠成:以身体为后续部队开辟通路,平均年龄仅21岁。
这些平均年龄21.9岁的战士,90%来自农村,每月津贴仅几元7。他们在日记里写“宁让青春付流水,不让国土少寸分”,在血书上按满红手印,用血肉之躯在南疆筑起长城。老山作战纪念馆里,那封“带妈看天安门”的家书与张大权的断枪并排陈列,无声诉说着:所谓英雄,不过是一群孩子穿上军装,学着前辈的样子守护祖国。
1984年11月的一天,四川成都的一间农屋里,21岁的董贵生攥着烈士杨模山的抚恤金和阵亡通知书,面对杨妈妈撕心裂肺的哭喊,他永生难忘那个瞬间——“我不要钱,我要儿子!”老人将钱狠狠扔出门外,董贵生“咚”地跪下,额头抵着冰冷的地面:“杨妈妈,模山不在了,以后我给您养老。”这句在悲痛中许下的诺言,成了他此后三十八年人生的精神坐标。
从那天起,这位曾在老山战役中与战友许下“活着的兄弟照顾牺牲者父母”誓言的侦察班长,开始了一场漫长的“替孝”之路。截至2024年,他已足迹遍及四川、云南、重庆等地,为11位烈士的父母筑起“没有血缘的亲情港湾”。每年清明节前,他都会带着“爸妈”们远赴中越边境的麻栗坡烈士陵园,去往纪念碑的956级台阶上,87岁的杨妈妈走不动时,他便弓下脊背将老人稳稳背起,台阶上的每一道裂痕,都刻着他对战友的承诺。
在成都市郫都区的“听涛园老兵俱乐部”,董贵生将经营农家乐的收入全部换成腊肉、香肠、棉衣和药品,寄往各地的“爸妈”家。而他自己的衣柜里,却常年挂着带补丁的旧军装。2024年农历腊月十八,他为烈士父母们提前操办团年饭,97岁的王素清老人(杨模山母亲)拉着他的手哽咽:“贵生这个儿子比亲儿还周到,每年都记得我爱吃的腊肉。”自2009年起,这样的团聚从未间断,春节的饺子、建军节的军旗、重阳节的菊花,成了老人们晚年最温暖的慰藉。
“战友们在天上看着呢,我不能食言。”这句被董贵生重复了三十八年的话,道出了平凡人的伟大坚守。当被问起为何能坚持如此之久,他总是指着俱乐部墙上悬挂的11位烈士照片:“他们把生命留在了战场,我不过是替他们多喊几声‘爸妈’。”截至2024年,他照顾的“爸妈”数量已从最初的11位减少到8位,他说要“趁还走得动,多带他们去看看牺牲的儿子”。
三十八年承诺清单
足迹覆盖川滇渝等地,照顾11位烈士父母 每年清明徒步956级台阶背老人祭扫 听涛园收入全部用于烈士父母生活补助 累计组织42场节日团聚,准备300余件御寒衣物
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染霜,董贵生用38年的行动证明:有些承诺,值得用一生去守护。当“90后”“00后”志愿者接过他的接力棒,这场跨越生死的“替孝”故事,正成为刻在民族血脉里的精神密码。
老山主峰的战壕石壁上,弹痕依旧清晰可触——这些深浅不一的凹痕曾见证炮火连天的厮杀,如今却在游客指尖下成为连接历史与和平的桥梁。硝烟散尽的战场上,“00后”学生在研学活动中摸着“猫耳洞”里泛黄的压缩饼干包装轻声发问:“叔叔们真的吃这个打仗吗?”稚嫩的疑问里,是年轻一代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探寻。
80岁的袁祥——当年九勇士的幸存者,在老兵聚会上轻抚纪念碑上战友的名字,突然泣不成声:“当年你说要当爷爷,现在我替你抱孙子了。”这句跨越四十载的告慰,让牺牲者的生命在生者的记忆里延续。而在山脚下,老山茶农采摘的茶叶被唤作“英雄茶”,每一片新芽都生长在当年的战场焦土上,将血色记忆酿成沁人的清香。
老山精神以“不怕死、不怕苦、不怕亏”为核心特质,如今通过红色教育基地、少年军校、现场教学点等载体深植人心。麻栗坡县打造的南疆记忆陈列馆、地雷展览馆等景点,让游客在触摸战壕石壁、参观“猫耳洞”实物时,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从“帐篷小学”到国防教育校本课程,从老兵宣讲到数字技术复原战场,老山精神正以多元形式融入时代血脉,让“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信念在茶香与书香中代代相传。
历史与现实的交响:战壕石壁的弹痕、猫耳洞的压缩饼干、纪念碑前的泪水、英雄茶的新芽,共同编织成老山精神的当代注脚——牺牲从未远去,和平需要铭记,而传承,正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
你手机里存着多少人的电话?有这样一群老兵,他们的通讯录里存着27位“爸妈”的生日——那是牺牲战友的父母,40年来,这些名字和日期被反复擦拭,从未蒙尘。以董贵生为代表的老兵,用38年“比亲儿子还周到”的陪伴,让烈士的“孝心”跨越生死:带90岁的王妈妈通过视频通话“云扫墓”,屏幕里烈士墓碑前,老人颤抖着喊出“儿啊,妈来看你了”;每年清明,他们跋涉千里带父母赴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在墓碑前摆上家乡的茶叶和腊肉,听父母一遍遍抚摸碑名,讲孩子小时候的故事。
这些“活着的烈士”不仅将战友父母的冷暖挂在心上,更用行动解决实际困难:设立关爱基金资助就医,自发捐款修缮漏雨的老屋,疫情时65岁老兵主动值守防控卡点,用“军魂不变”的坚守延续英雄精神。在郫都的烈士父母团年会上,文艺志愿者演奏的《红星照我去战斗》旋律里,15位白发老人被簇拥着切蛋糕,恍惚间仿佛看到自家孩子穿着军装笑着走来。
英雄从不是高高在上的雕像。是17岁王应武没寄出的家书中未写完的“爸妈勿念”,是梁岭被鲜血浸透的笔记本上“祖国,我的一切属于您”的誓言,是郭跃华39年前的遗言磁带里,让失忆母亲重新落泪的乡音。如今,00后大学生张丝雨在麻栗坡烈士陵园驻足,触摸着“生命定格在18岁”的墓碑,轻声说“原来安稳的今天,是他们用青春换的”。
下次路过烈士陵园,不妨给无名烈士敬个礼。不必刻意准备鲜花,就用脚步丈量他们守护的土地,用目光拂过那些没有名字的墓碑——这或许就是对“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最美的回应。
来源:上海的聪明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