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年前有个叫RuiCarmo的工程师,常年泡在开源社区,日常用着Mac,还对大厂那套文化有点防备心,结果他干了件让身边朋友都懵圈的事,跳槽去微软。
十年前有个叫RuiCarmo的工程师,常年泡在开源社区,日常用着Mac,还对大厂那套文化有点防备心,结果他干了件让身边朋友都懵圈的事,跳槽去微软。
现在十年过去,他不仅没从微软走,最近还写了篇《在微软的十年》回头看,里面从Azure刚起步那阵儿,写到现在生成式AI满天飞的日子,从公司文化怎么变,到自己怎么平衡工作和生活,全给捋了一遍。
今天咱们就跟着他这篇自述,看看一个亲历者眼里,微软这十年到底是啥样的。
说实话,这人能去微软,搁当时真没人想到,他之前在电信行业待了15年,按说早该在行业里站稳脚跟了,可他偏偏瞅准了超大规模云服务这个机会,觉得这就是“下一个大事件”。
你想啊,一个习惯了开源自由、用惯了Mac系统的人,去微软这种以前总跟开源“对着干”的公司,朋友不理解太正常了,换我我也得拉着他问一句“你到底图啥”?
他去微软前一年其实就有铺垫,当时有个熟人在微软内部跟他搭过话,但真正让他意识到“这公司文化跟自己想的不一样”的,是后来一件事。
具体的幻灯片丢了,他只说自己重新做了个版本,从那里面才看清,自己要是真去了,得面对多大的文化转变。
就这么犹豫了一年,他才鼓足勇气跳了这个坑。
现在回头看,连他自己都惊讶,居然能在微软待满十年。
不是说微软这几年没裁员,他之前还担心自己会不会被裁,主要是他本来以为云计算普及会按“五年一个周期”慢慢变,没成想这十年里的变化,早超出了一个范式转变的范围。
他自己把在微软的十年分成了五个阶段,我觉得这划分还挺实在的。
最开始是Azure刚起来的时候,那会儿企业慢慢开始用云服务,数据中心一个接一个建,新功能也不停往上加,现在想起来,能赶上云服务的开头,也算是踩对了技术的节奏。
等后来Azure上的应用越来越复杂,云分析、大数据还有机器学习就慢慢走到台前了,这时候他就得跟着学新东西,有时候还得教别人,干技术的就是这样,技术更新快,你不跟着跑,很快就跟不上趟。
再后来就是Teams爆发的时候,这不用多说,疫情逼出来的嘛。
现在好多公司开会还在用Teams,我自己上班也常开这个会,有时候觉得这玩意儿真是疫情里“意外冒出来的好东西”。
不过他也有段小插曲,就是公司后来想搞AzureforOperators,想回归电信老本行,结果最后悄没声儿就停了,这事儿估计他当时也挺无奈的。
现在就到了生成式AI的时候,说实话这波AI热确实猛,连微软都把重点从Azure往终端用户生产力上转了。
但他也有自己的困惑,本来他就偏爱“动手造东西”,结果现在成了“万能技术通”,今天搞安全,明天弄机器学习,后天还得管项目,有时候一天里还得应付DevOps、数据治理、物联网这些事儿,甚至PythonAI框架的细节都得盯。
你想啊,一个喜欢亲手敲代码、做产品的人,天天被这些杂事围着,心里能不别扭吗?
聊完技术上的变化,就得说说他那“高级项目架构师”的头衔了。
这头衔听着挺唬人,其实藏着不少困扰,他这些年带团队、管流程的经验,从头衔上根本看不出来。
每次跟圈外人解释自己到底干啥,都得费半天劲,搞不好还被误会成“只会画概念图、不写代码的人”。
说实话,行业里对“架构师”的偏见确实不少,有人还管这类人叫“架构宇航员”,光对着概念图吵来吵去,连实际需求都不了解,更别说写代码了。
他也知道行业里有这偏见,但他不按头衔定义自己,只按“自己做了啥”来,这点我觉得挺清醒的,至少没被头衔绑住。
现在大家都在说AI,他倒比不少人冷静,他觉得AI确实是长期趋势,用好了能实实在在提高生产力,但那些说“AI能替人写代码”“AI能取代所有岗位”的,怕是早晚要碰钉子。
老实讲,现在好多AI演示都是“概念产品”,看着热闹,真要落地还早着呢。
他还说,要是现在在NVIDIA上班,估计得更紧张,因为现在AI性能和效率的提升,更多靠软件,比如模型怎么设计、方案怎么定制、怎么把技术整合好,不是靠硬件堆料。
就算你在硬件上加再多花里胡哨的功能,软件不行也白搭。
而且他敢肯定,现在的技术搞不出AGI(通用人工智能),毕竟懂行的人都知道,现在的AI还主要靠“蛮力计算”。
等大家都明白这点,行业说不定会有一波小波动。
当然,他也没说市场会像2008年那样崩溃,他自己手里还持有微软的股票,虽然这些股票不至于改变人生,但多少有点私心,肯定不希望市场崩。
不过这想法也正常,换谁手里有股票,都不希望跌得太厉害。
除了AI,行业大环境也不太行,地缘政治、经济不稳定,这些因素都没帮上忙。
虽然AI领域还有点发展空间,但关税和经济上的不确定,还是逼着好多公司裁员、降成本。
结合他这几年的经历,他确实担心工作稳定,就算你能力强、在行业里有点影响力,该焦虑还是会焦虑。
这几年科技行业的这点变化,怕是不少从业者都有体会。
你看现在,好多传统公司在IT领域裁了不少人,有的还把业务外包出去,一些专门做技术的团队也不怎么招人了。
而且我还听他提,现在行业里年龄歧视的抱怨变多了,还有“消失招聘”,就是HR跟你聊完,之后就没下文了,连个消息都不回。
其实这也不能怪HR,好多公司的HR团队本身也在减人,根本顾不过来。
所以这哪儿是AI的问题啊,根本是公司想少担点未来的人力成本风险,工作再忙,他也没忘了调整自己的生活。
前一年他改了不少生活习惯,还做了个小手术,就是这次手术让他突然想明白,得把健康和身心状态放在工作前面。
本来他也想追求更高的成就,对新鲜、有挑战的事也没失去兴趣,但后来发现,好多事不是自己能控制的,比起那些不确定的“成就”,每天精神好、身体舒服才更重要。
不过生活上也有麻烦,他的工作覆盖整个EMEA区域(欧洲、中东、非洲),午餐经常被会议占了,想在里斯本跟朋友或同事见个面都难。
有时候为了开一个“本来发封邮件就能解决”的会,还得跳过午饭,这事儿想想都觉得累。
好在他还能给自己找乐子,这几年一直在捣鼓工业硬件和电子设备,用CAD设计东西,亲手做点儿小物件,偶尔还写点底层代码。
他说硬件比软件有意思,说不定以后还能有机会重新去造真正的产品。
说实话,能在大厂待满十年,还没丢了自己最初喜欢的东西,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RuiCarmo的这十年,不只是一个工程师的职业复盘,更像科技行业十年变迁的一个小缩影,有技术的狂欢,有行业的焦虑,也有个人在变化里的坚守。
或许对咱们来说,能从他的经历里,找到一点关于“怎么在行业里稳住自己”“怎么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启发,这就够了。
来源:法之生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