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第45个世界粮食日来临之际,徽县的田野间早已镌刻下丰收的印记。2025年,徽县锚定粮食安全目标,面对春夏持续旱情的考验,徽县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引领,通过政策护航、科技赋能、全链保障等举措,实现粮食生产逆势稳进,用扎实的产能守护住了“粮袋子”安全。
在第45个世界粮食日来临之际,徽县的田野间早已镌刻下丰收的印记。2025年,徽县锚定粮食安全目标,面对春夏持续旱情的考验,徽县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引领,通过政策护航、科技赋能、全链保障等举措,实现粮食生产逆势稳进,用扎实的产能守护住了“粮袋子”安全。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7.97万亩、总产量15.96万吨,面积同比增长1.4%,产量同比增长1.6%。
政策护航强保障,农民种粮有底气
为调动种粮积极性,徽县逐级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将面积与产量指标分解到户,并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依托粮油“一喷多促”项目助力稳产增产。在“公司+党支部+合作社+种粮大户”模式带动下,栗川、永宁等宜粮区形成连片规模化生产格局,不仅稳定了粮食产能,更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生根。
科技破局,抗旱保收显成效
旱情面前,科技成为徽县粮食稳产的“硬核支撑”。我县统筹推进人工增雨、科学施肥、宽幅匀播等抗旱保粮技术,组建农技专家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精准指导。在栗川镇闫庄川千亩小麦示范田,“兰天45号”品种经实测亩产达679.96公斤,用科技力量破解了旱情难题。
科技赋能提效能,山地农业焕生机
针对山地丘陵地貌特点,徽县大力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引进推广适配中小型农机,使主要粮食作物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63.1%,位居全市前列。全县统筹调度农业机械5000余台套,投入联合收割机800余台次,设立15个农机维修服务站,培训技术人员2000余人次,小麦机收率超96%,损失率控制在1.5%以内。从无人机统防统治到智能化播种,科技手段贯穿生产全链条,为14.6万亩小麦丰收保驾护航,全县夏季粮食喜获丰收,总产5.36万吨。除粮食外,全县油菜播种面积达5.47万亩,总产量0.96万吨,粮油生产同步提质增效。
科学预警,夯实秋收秋播
面对连阴雨天气,为保障秋收颗粒归仓,秋冬种应种尽种,同气象部门及时沟通,印发了《关于有效应对近期连阴雨天气切实加快秋收秋种工作指导意见》,连阴雨对玉米产量没有影响,全县玉米已经收获17.8万亩,收获率96%,预计总产7.93万吨。全县大豆种植面积11.15万亩,从近期田间观察结果以及气象部门预测未来半月的天气情况综合分析,预计降雨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将达到3%左右,预计总产达1.65万吨以上。预测未来15天的降雨情况,给2025年秋播15万亩小麦指明了播种时间节点。目前全县已经秋播油菜5.5万亩,略高于去年播种面积。
全链保障,筑牢安全底线
徽县从生产到储备全方位守护粮食安全。在耕地保护上,推进五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土地流转整合零散耕地,培育种粮大户与合作社发展规模经营。政策层面整合涉农资金支持农机购置,创新金融保险服务,搭建技术培训与产销对接平台,全方位提振种粮信心。在收获与储备环节,全县上下协同发力。秋粮晾晒关键期,公安局各派出所开放场地供群众使用并提供便民服务;县级储备粮入库严格执行“一车一检”和“双签字”制度,从源头把控数量与质量,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从科技抗旱的精准发力到产业升级的多元探索,从田间管理的精细服务到储备环节的严格把控,徽县用实打实的粮食生产成效,回应了世界粮食日的主题内涵,更夯实了乡村振兴的粮食根基。(来源:徽县农业农村局)
来源:陇南徽县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