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8年,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荣德生耗资165亿元(法币),在无锡的苏锡公路和梁溪河交汇处的蠡桥北堍买下一块面积40亩的农田,打算开办一座筹谋已久的厂子。
1948年,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荣德生耗资165亿元(法币),在无锡的苏锡公路和梁溪河交汇处的蠡桥北堍买下一块面积40亩的农田,打算开办一座筹谋已久的厂子。
不久后,厂子破土动工,除了主厂房,还建有第一金工厂、第二金工厂、铸工场、发电间、食堂等等。
彼时,梁溪河水悠悠流淌,水面航船南来北往,漕运里跃动着锡城的经济命脉,不少船上都有荣家的面粉、棉纱、棉布。此时的荣氏家族已经形成了包括面粉、纺织、制造等系统的集团公司,然而,过度依赖洋行进口机械的弊端也日益显现。
看着河畔拔地而起的厂房,这位已经七十多岁的实业家更坚定了他的办厂初心:开发我国工业之资源。他要开办一家制造生产纺织品和面粉生产所用机器的母机厂,自造、自用、自修。
于是,他将这片厂子命名为:
开源机器厂。
1949年春,开源机器厂竣工投产。公私合营后,这里改名为无锡机床厂,并在此后长期位居全国机床工业前列,成为书写“无锡制造”前史的地方。
多年以后,当许多城市的滨水空间由于工业化时代的历史责任不复存在,而从昔日的肇兴之地逐渐沦落为“失落的城市空间”时,这座位于无锡滨湖区的老厂房,却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进程中,有了新名字,也有了新故事。
01.
运河外滩的前世今生
2025年春,距离开源机器厂竣工76年,英国百年奢侈品牌BURBERRY带着2025春夏新品预览活动登临机器厂旧址,英伦时尚美学与中国工业美学在此上演了一次绝妙的共舞。
这片老地方的“潮流感”是获得重奢品牌青睐的一个关键因素,而它的“潮流感”源于一场历时17年的改造。
2006年,中国首个工业遗产宪章性文件——《无锡建议》在无锡大运河畔正式发布,文件明确了工业遗产的概念和保护内容,恰如春雷炸响,拉开了无锡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序幕。
2007年,被列入无锡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的开源机床厂正式启动改造项目,于是,这片60岁的老厂房,在一个崭新的时代,拥有了一个崭新的名字:
运河外滩。
整个改造共分三期工程,分别于2014、2020和2024年完工,包含十栋民族工商业的保留建筑、四栋现代风格的独立商业和一个集中商业M栋、一个运河外滩美术馆和结合梁溪河改造工程的滨河风光带。
如今在湖滨路11号看到的运河外滩就像是一个城市标本,透过它,你可以看到无锡的过去与未来。
一期针对老厂房的改造,由国际建筑大师隈研吾先生担任总设计师,建筑仍保留了开源机床厂独特的历史印记。
红色的砖墙、高耸的厂房、斑驳的标语,尽管这片建筑群的外围坐落着许多现代化高楼,走过这里,你仍可以感受到现代工业跳动的脉搏。
它的存在,似乎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人们,许多共和国工业史上的“第一”都诞生在这里,那是一段热火朝天的岁月,那是一段属于“无锡制造”的辉煌往事:
1951年,开源机器厂设计制造出一台2米立式车床,重26吨,这是中国人独立设计制造的第一台重型机床,先后在印度孟买、德国莱比锡展出;
1955年,无锡机床厂试制出新中国第一台3260型内圆磨床,开启了江苏机床制造的新征程;
1969年,工厂建成了我国第一条“308弦球轴承磨加工自动线”,并通过了国家鉴定。
此后的数十年间,无锡机床厂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无心磨床、内圆磨床、轴承磨床行业的龙头企业。
而当无锡机床厂的最后一台机床停止运转,故事并没有结束。老厂房没有消失,它换了个身份,拥有了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变得好看又好玩了。
从老厂房里延伸出来的运河外滩美术馆正是承接BURBERRY新品活动的地方,它是一期改造的点睛之笔。
这座由建筑界材料大师隈研吾设计的美术馆采用铸铝制成多孔镂空板,嵌入原来的砖混结构中,形成了一个布满孔洞的幕墙,其灵感来源于“太湖石”。
当阳光透过幕墙孔隙洒落在水门汀地面上,站在室内就仿佛置身斑驳阑珊的树影下。
从空中俯瞰,美术馆充满雕塑感的弧形外轮廓像一片自然湖泊,在无形之中消解了室内与室外的界限,更透出无尽柔和。
二期针对滨河新商业的开发项目延续了一期的文艺气息,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现代性。
新的商业载体将与一期连接的墙面设计成与红砖厂房相呼应的红色砂岩质感,岩石厚重,恰好能够言说历史遗迹的丰厚底蕴与份量。
而面向运河的另一面,则运用璀璨透明的玻璃体,巧妙地将沿河的自然风光与景观吸纳进来,使原本封闭的空间一下变得鲜活起来,恰如其分地传递出新生的力量。
三期的沿河走廊将历史遗存的厂区更自然地延伸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随着改造一步步完成,诞生于上世纪的一间间老厂房重新在古老的梁溪河畔次第绽放,向世界展现无锡作为百年工商业名城的时代变迁和新生姿态。
02.
从厂到场,产业赋予新生
对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从来不止是空间的翻新,这种更新方式的目标是让那些物理寿命超过生产寿命的工业建筑焕发新活力,成为有温度的城市文化新增长极。
接过时代的接力棒,滨湖运河外滩项目在肩负起保护工业遗产这一使命的同时,也完成了内容与载体的重新匹配。
历经数年改造,运河外滩被精心打造成了一个集艺术、休闲、娱乐、餐饮、办公于一体的综合空间。
新老建筑的碰撞和多元化的场景表达赋予了运河外滩独特的气质,使得原本冰冷的厂房有了难得的日常感与先锋的艺术气,也使之成了无锡炙手可热的文艺打卡地和明星拍照取景地。
其实关于运河外滩的定位,也曾经历过一波三折。
当时,运河外滩二期被列为滨湖区重点建设项目,但是拿出怎样的项目才能带给城市人群以新鲜感的同时又不与印象中的城市气质相冲突?怎样的项目才能充分平衡这份厚重资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可供参考。
起初,运营方计划走纯文创商业路线,然而考虑到周边有大量成熟住区,存在巨大的生活需求,经过反复研讨,无锡运河外滩最终从文创商业的定位调整为文创与品质生活的融合。
如今,这里云集了全球连锁品牌、主理人精品店等30多个品牌商家:
主力店之一的网红品牌棉仓,常年高居大众点评热搜榜第一名;
利用旧厂房改造的一酌酒吧,获台湾室内设计大奖;
此外,这里还汇集了诸多设计师品牌、买手店、跨界店、手作坊、脱口秀、音乐现场、即兴喜剧等年轻人喜爱的潮流内容;
不定期举办的TEDX年度大会、艺术展吸引了全国众多文化精英前往交流。
自此,运河外滩实现了工业遗产从“厂”到新消费艺术体验“场”的蜕变,成为了滨湖新的公共生活发生地、青年文化集聚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这片场域汲取精神能量。
其实一个地方对工业遗产的改造方式,往往可以折射出这里对历史价值的一种判断和思考:
比如那些因为资源枯竭或污染而关停的工厂,它们所代表的这段历史是否应该被保留下来,还是只是因为不再参与生产,就将它完全抹除?
我们发现在人文底蕴深厚的滨湖,对工业遗址的改造过程里始终蕴藏着一颗尊重、包容、开放之心。
正因如此,滨湖的工业遗产改造没有陷入同质化的窠臼,而是让老厂房各自找到了新的“活法”,然后重新参与生产,甚至开始引领城市进化的进程。
这一点,在滨湖的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项目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多年来,《流浪地球》《封神》等许多国内外知名大片在这里完成拍摄制作,今年火爆全球的国产动画电影《哪吒2》中,哪吒收服土拨鼠的名场面特效正是由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特效团队完成的,这一切,让人几乎快要忘了,这座产业园的前身是建于1986年的无锡最大轧钢厂——
雪浪初轧厂。
2005年底,无锡市确立“城市南进、产业北移”发展战略,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滨湖在全市率先走上产业转型升级之路,于2008年将雪浪初轧厂全面关停。
如今走进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昔日雪浪轧钢厂的龙门吊已然变为了产业园一座具有象征意义的大门,雪浪的厂房也被各种影视剧的布景以及影视企业重新填满。
园区还配备了包括超大摄影棚、水下特效棚以及虚拟特效棚在内的15座专业科技影棚,吸引了Base FX、天工异彩、墨境天合等800余家规模影视文化类企业。
在改造进程中,这片曾经废弃的厂房留住了滨湖产业转型的来时路,也孕育了滨湖的影视文化新高地,它正为滨湖数字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截至2024年,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已形成年产值80亿元、税收2.6亿元的产业规模。
很多时候,工业遗产就如同城市之书,是城市构建叙事的核心和文脉,书不可断章缺页,否则就没了可读性。所以,滨湖选择“保”住这些工业遗存,而读懂了滨湖的这些工业遗产,就能读懂滨湖。
03.
在历史入口处,如何讲好工业故事?
《无锡建议》提出19年以来,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走上了保护再利用的道路,但普遍存在重视程度不一、引流推广不足、价值挖掘不够等问题。
根据江苏省政府最新批复的《无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5-2035年)》,无锡市辖区共有国家工业遗产1处、江苏省工业遗产1处及无锡市工业遗产30处。这个数量,显然与无锡在媒体传播中“出圈”的工业遗产数不太匹配。
而且相比于无锡的清名桥、寄畅园等园林古建的客流量,这些工业遗产的热度只能算不温不火,它还远远不及那些传统风景名胜区、网红景点打卡地。
另一方面,工业遗产的改造成本普遍偏高,无论是建筑本身的修缮,还是为后续运营打造创业环境、提供文旅服务等,都需要持续资金支持。
与之相对应的,便是难免有一些工业遗产在城市更新的大潮中被悄悄遗忘。
比如位于滨湖区十八湾附近的无锡胶片厂旧址。作为中国感光技术发展历史的见证者,这里曾在行业发展史上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1958年,无锡人研制出了用于制作胶片的化工原料,并筹建了无锡电影胶片厂,扭转了中国电影只能依赖进口胶片的局面。
然而今天如果开车沿环太湖公路行驶,大概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里有一座工厂,更不会有人想起,这里曾试制出国内第一个24定120胶卷样品,那些曾经清晰的工业轮廓早已被绿色藤曼缠绕着隐入山水间。
另外,与古建筑相比,工业遗产似乎也尚未形成成熟的美学语言和欣赏方法。我们或许可以一眼看出徽派建筑与京派建筑的不同,看着飞檐斗拱说出一些门门道道,但对于如何欣赏、阅读、感受一处工业遗产,似乎还不太熟悉。
事实上,近现代的工业遗产应该是年代最晚、离我们最近的遗产。因此从时空距离上看,工业遗产与我们的关系更为亲密,现代年轻人的父辈或祖辈们的生活,或多或少都与这些工业遗产有过真实交集。
那么,能不能够挖掘这种时空距离的价值,让它们成为一个年轻人观看中国近现代史的入口?能不能让工业遗产也讲好工业故事?我觉得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对于滨湖这片科技创新和数字产业高地而言,我想不妨可以更大胆一些,将更多的“数智化”技术运用到工业旅游中,利用VR、3D打印等各种科技元素,依托人工智能、5G、直播等数字技术,全场景、全过程复原展示生产厂房、设备以及工艺流程、经营状况等更丰富的工业遗产要素,为参观者打造更新奇的沉浸式体验场景。
期待未来,当其他城市的游客漫步在滨湖的工业遗址上时,不仅能带走一份精美文创,也能欣然带着对这座工商名城历史记忆的新体验,向更多朋友安利它们。
来源:金融街1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