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61岁,几年前体检查出脂肪肝,医生让他控制饮食、规律复查。老张觉得自己平时不抽烟不喝酒,又没熬夜,没啥问题,平时身体也挺好,也就没放在心上。但前阵子吃饭后总觉得上腹部闷胀,去医院一查,B超、CT下来,确诊为肝癌。
“医生,我都戒酒好多年了,怎么还得肝癌?”
在门诊上,老张(化名)红着眼眶问。
他61岁,几年前体检查出脂肪肝,医生让他控制饮食、规律复查。老张觉得自己平时不抽烟不喝酒,又没熬夜,没啥问题,平时身体也挺好,也就没放在心上。但前阵子吃饭后总觉得上腹部闷胀,去医院一查,B超、CT下来,确诊为肝癌。
主治医生摇摇头:“不是酒害了你,而是这个习惯,比喝酒还伤肝。
这位患者多年来一直有个习惯:稍有头疼脑热就自行服药,每天还要服用四五种保健品,美其名曰“护肝养生”。殊不知,正是这个看似“爱惜身体”的习惯,让他的肝脏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不可逆的损伤。
我们的肝脏就像一座24小时不间断工作的精密化工厂,肩负着解毒、代谢、合成等重要职能。它有着惊人的代偿能力——即使只剩下30%的健康组织,也能维持人体正常运转。但正因如此,肝脏受损时往往不会立即发出疼痛信号,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时,问题往往已经相当严重。
“是药三分毒”这句老话,在肝脏这里体现得尤为明显。
肝脏是大多数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在分解药物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有毒代谢产物,直接损伤肝细胞。长期滥用药物,就像让化工厂长期超负荷运转,还要处理有毒原料,终有一天会不堪重负。
这些用药习惯最伤肝:
感冒时多种感冒药混着吃止痛药一吃就是半个月迷信“偏方”“秘方”,成分不明就长期服用特别要提醒的是,某些中药同样有肝毒性,如何首乌、土三七等,必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更让人忧心的是,很多人对保健品的态度远比药品随意,认为“吃不好也吃不坏”。实际上,保健品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
保健品的三大迷思:
“天然”不等于安全:很多植物提取物成分复杂,其肝毒性尚未被充分研究“护肝”产品可能伤肝:某些号称护肝的产品,反而增加了肝脏负担多种保健品同服:成分可能相互影响,产生意想不到的毒性1.三餐太油腻,爱吃肉、不吃菜
高脂肪饮食会让脂肪堆积在肝脏,肝细胞“被泡在油里”。时间久了,脂肪氧化、炎症反应出现,肝细胞就开始坏死。这类人做B超时常被提示“脂肪肝”,而很多人并不在意。
2.不爱动,久坐超过6小时
《Journal of Hepatology》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天久坐超过6小时,会让脂肪肝风险增加约40%。
运动能帮助肝脏代谢脂肪、改善胰岛素抵抗。不运动,就像关掉了肝脏的“排油阀门”。
3.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
肝脏是“夜间工作者”,晚上11点到凌晨3点是它修复的高峰期。
如果这段时间你还在看手机、刷视频,肝细胞得不到修复,就容易发生炎症甚至坏死。
虽然肝脏是个“沉默的器官”,但它还是会通过一些细微变化向我们发出警报:
早期信号:
不明原因的持续疲劳、乏力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尿色明显加深,像浓茶色皮肤或眼白微微发黄进展期表现:
手掌大小鱼际部位发红(肝掌)前胸、颈部出现蜘蛛状血管痣腹胀、双腿浮肿皮肤明显黄染肝癌从“正常肝→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往往要经历10年以上。
也就是说,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完全有机会“拦截”肝癌。
1. 定期筛查,不等症状出现再检查
对于40岁以上、有脂肪肝、糖尿病或乙肝病史的人群,建议:
每6-12个月做一次肝功能、B超;有条件的,可做肝纤维化检测(如FibroScan);血清甲胎蛋白(AFP)可辅助发现早期肝癌。2. 管住嘴、迈开腿
《中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24版)》明确指出:减重是治疗脂肪肝的基础措施,体重下降 7%~10% 可显著改善肝细胞脂肪变。
建议: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控制油、糖、精米面,多吃蔬菜、粗粮和优质蛋白(如鱼、豆制品、鸡胸肉)。3. 控制血糖、血脂、血压
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这“三高”都在加速肝损伤。医生常说:“肝不好的人,往往不止肝一个器官出问题。”
肝脏是个“沉默的器官”,它不喊疼,不代表没事。很多人直到查出肝癌,才第一次知道自己有脂肪肝、肝硬化。
肝癌的防线,其实早在生活习惯里就决定了。
如果你有脂肪肝、肝炎,不要慌,更不要放任;如果你40岁以后还不运动,那就从今天开始走一走;如果你常年喜欢重油重盐,慢慢减一点,肝脏就会回报你。健康不是“戒酒”那么简单,而是一个整体的生活方式。
来源:健康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