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大唐贞观年间,一场君臣之间的酒局演变成了生死攸关的考验。
功勋卓著的名将徐茂公在醉酒后醒来,身上竟然披着只有皇帝才能穿的龙袍。这可是诛九族的大罪啊!换成别人早就吓得魂飞魄散,可徐茂公的保命方式简直绝了。
他究竟用了什么办法化解这场致命危机?在皇权至上的年代,一个臣子是如何在猜疑重重的帝王身边保住性命?
那天晚上的酒宴办得很热闹。李世民心情不错,把徐茂公叫进宫里陪酒。
徐茂公酒量本来就不错,加上皇帝亲自劝酒,他也不好推辞,几轮下来就有些醉了。
李世民看他喝得差不多,就让人把他扶到偏殿休息。徐茂公迷迷糊糊睡了过去,这一觉睡到大天亮。
睁开眼睛的瞬间,他整个人都僵住了——自己身上披着一件明黄色的袍子,上面绣着金色的龙纹。
这可不是普通的衣服,这是龙袍!只有皇帝才能穿的龙袍!
徐茂公脑子里嗡嗡作响,手心冒出冷汗。任何一个大唐的臣子都知道,穿龙袍意味着什么——谋反!
这是要灭九族的死罪。可他完全不记得自己怎么会穿上这件衣服,昨晚到底发生了什么?
冷静下来后,徐茂公很快想明白了。这不是什么巧合,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试探。李世民在考验他,看他醒来后会有什么反应。
如果他慌了神,急着辩解或者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那就正中圈套。如果他表现出一丝一毫的非分之想,恐怕立刻就会有人冲进来把他拿下。
徐茂公没有慌张,也没有急着脱下龙袍。他躺在那里装作刚刚醒来的样子,慢悠悠地打了个哈欠,伸了个懒腰。
他站起身,很自然地脱下龙袍,叠得整整齐齐,恭恭敬敬地放在一旁。
整个过程没有一丝惊慌,没有半点解释,就像脱下的只是一件普通的衣服。做完这些,他整理好自己的官服,平静地走出了偏殿。
这份镇定救了他的命。李世民事后听到禀报,对徐茂公的反应非常满意。一个真正忠心的臣子,面对这种情况不会惊慌失措,因为他心里没鬼。
徐茂公用这种方式告诉皇帝:我对龙袍没有任何想法,它对我来说就是一件衣服而已!
徐茂公,原名徐世勣,字懋(mào)功,出生隋朝末年那个动荡的时代。
当时天下大乱,各路豪杰纷纷起兵。他最早跟着瓦岗寨的翟让混,凭着过人的才智很快在军中崭露头角。
瓦岗军后来推举李密当头领,徐世勣继续效力。李密这个人有才华也有野心,手下聚集了一大批能人。
徐世勣在李密麾下当参谋,瓦岗军打得隋朝军队节节败退,一度看起来很有希望夺取天下。
后来,李密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败给了李渊的唐军。瓦岗军土崩瓦解,徐世勣面临一个重大选择:是继续抵抗,还是投降新建立的唐朝?
徐世勣选择了投降,他带着残部向唐朝投降,李渊很高兴,不仅没有追究他曾经与唐军作战的事,还赐给他国姓"李",让他改名李勣。
李勣在唐朝干得不错。他能打仗,会用兵,在平定各路叛乱的战争中立下大功。李渊欣赏他,太子李建成也看重他。
那时候朝堂上的斗争已经很激烈了,太子党和秦王党明争暗斗,每个大臣都要站队。
李勣的态度很微妙。他对李建成保持尊敬,对李世民也很恭顺。
作为武将,他专心带兵打仗,尽量不卷入朝堂上的争斗。这种态度在当时是很少见的,大部分人都已经明确站队了。
公元626年,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双方都在拉拢人手,准备最后的摊牌。有人来找李勣,希望他表态支持太子或者秦王。
李勣的回答很模糊,就四个字:"推辞不语"。他既不支持太子,也不支持秦王。这种态度在那个必须站队的时刻,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着李渊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
李勣听到消息后没有说什么。这种态度让李世民记在了心里。一个在关键时刻保持中立的人,你永远不知道他心里真正想的是什么。
李世民当了皇帝后,对李勣的态度很复杂。
一方面,他确实需要李勣。大唐四周都是敌人,北边有突厥,东边有高句丽,西边还有吐蕃。
李勣能打硬仗,是唐朝军队里数一数二的名将。李世民曾经说过,大唐最会打仗的三个人,李勣就是其中之一。
李勣也确实没让人失望。贞观年间,他参加了几乎所有重大的军事行动。
战功赫赫,赏赐自然少不了。李世民给李勣加官进爵,封地赏赐源源不断。
表面上看,君臣关系非常融洽。李勣在外面打仗,李世民在朝堂上等他的好消息,配合得天衣无缝。
真实情况却没这么简单。李世民心里始终有个疙瘩:李勣当年在玄武门之变时保持中立,这说明他不是自己的铁杆心腹。
一个不是从龙之臣的人,手握重兵,功勋卓著,这本身就是个隐患。皇帝不怕大臣有野心,就怕看不透大臣的真实想法。
李世民开始用各种方式试探李勣。有一次,李勣在前线打仗受了伤,还生了重病。
李世民听说后,专门派太医去给他治病。太医说有个偏方很管用,需要用胡须烧成灰配药。
李世民听了,二话不说就剪下自己的胡子给李勣治病。这个消息传出去,满朝文武都感动得不行。
皇帝剪须为臣子治病,这份恩情还能说什么?李勣听说后也确实很感动,病好了以后更加卖命地为皇帝打仗。
这看起来是皇帝对大臣的关怀,其实也是一种控制手段。李世民用这种方式告诉李勣:朕对你这么好,你要懂得感恩,要知道忠心!
龙袍事件是更直接的试探。李世民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考验李勣,看他面对诱惑和危险会有什么反应。
一个有野心的人,即使装得再好,在这种情况下也会露出马脚。李勣的表现让李世民暂时放了心,至少证明这个人现在还是忠心的。
贞观末年,李世民的身体开始出问题。他知道太子李治性格软弱,能不能驾驭这些老臣子是个大问题。
李世民想来想去,做了一个决定:把李勣贬到叠州当刺史。叠州在什么地方?偏远的西南山区,那地方连个像样的城池都没有。
堂堂的开国功臣,征战沙场的名将,被发配到那种穷乡僻壤,这是明显的打压!
李勣接到圣旨的时候,朝堂上很多人都替他不平。李勣却没说什么,有人问他有什么想法,他只说了一句:皇上的决定,臣遵命就是!
李世民临终前把太子李治叫到床前,交代了很多事。
说到李勣的时候,他的话很冷酷:如果李勣对被贬有怨言,就把他杀了。如果他老老实实接受,等你继位后再把他召回来重用。
李勣到叠州后的日子过得很平静。每天该干什么干什么,好像真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地方官员。朝廷派去监视他的人,找不出任何把柄。
李世民去世的消息传到叠州,李勣表现得很悲痛。他按照礼节举行了追悼仪式,一切都做得很得体。
李治继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李勣回京。圣旨下来的那天,李勣的反应很淡定。
回到长安后,李治对李勣的态度非常恭敬。他知道这位老臣的分量,也知道父皇生前对他的试探。
李勣经受住了考验,证明了自己的忠诚,现在该是重用他的时候了。
李治恢复了李勣原来的职位,还加封了更高的爵位。朝堂上那些看热闹的人都很意外,没想到李勣还能东山再起。
更没想到的是,李勣回来后依然尽心尽力为朝廷效力,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他继续带兵打仗,训练军队。高宗朝的几次重大军事行动,李勣都有参与。
李勣对待新皇帝的态度,和当年对待李世民一模一样。恭敬有礼,忠心耿耿,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很正。
朝堂上有些人看不惯他这种态度,觉得他太过谨慎,甚至有点窝囊。李勣根本不在乎这些评价。
他活了这么多年,什么场面没见过?那些指手画脚的人,有几个经历过玄武门的血雨腥风?有几个在生死边缘走过?
他那件“龙袍事件”的处理方式,成了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大家都佩服他的镇定和智慧。
换成别人,可能早就慌神了,不是急着辩解就是吓得不知所措。李勣那种从容不迫的态度,才是真正的高明!
徐茂公这个人,活得很明白。他经历了隋末的乱世,见识过玄武门的血腥,挺过了李世民的试探,最后还能善终。
这在那个时代真不容易。很多比他功劳小的人都没有好下场,他却能活到七十多岁,寿终正寝。
靠的是什么?不是运气,是智慧。这种政治智慧,值得后人好好琢磨。
来源:蜀山史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