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多晶硅产业链中,中国已形成绝对主导地位。截至2024年,我国多晶硅产量达 184 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 92%。国内多晶硅行业已形成寡头垄断格局,头部五家企业通威、协鑫、 大全、新特、东方希望2024年合计产能209万吨,占比69%(全国产能302万吨)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地位
在全球多晶硅产业链中,中国已形成绝对主导地位。截至2024年,我国多晶硅产量达 184 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 92%。国内多晶硅行业已形成寡头垄断格局,头部五家企业通威、协鑫、 大全、新特、东方希望2024年合计产能209万吨,占比69%(全国产能302万吨)。其中通威股份以 28.1% 的市占率稳居第一,协鑫科技为13.9%、大全能源10.1%、新特能源10%、东方希望7.1%。
从产能分布看,产业呈现高度地域集中特征。新疆以 33% 的产能占比居首,内蒙古(29%)、四川(17%)紧随其后,三地合计贡献全国 80% 的供应量。这种布局既符合 “西电东送” 的能源战略,也推动了当地就业与税收增长。
产能过剩催生的行业困局
2022 年以来,多晶硅行业陷入深度调整。随着光伏装机增速放缓,预计2025年多晶硅需求量约为160万吨至180万吨,可匹配700GW光伏需求,即使2025年无新增产能,以2024年302万吨/年的存量规模判断,2025年市场仍存在产能严重过剩风险。产品价格也从 2022 年高点 26 万元 / 吨暴跌至 2025 年的 3.1 万元 / 吨,跌破全行业现金成本线。
究其原因,有以下四点:
1. 利润吸引与政策鼓励导致产能无序扩张
2019-2023 年,在 “双碳” 政策刺激下,地方政府通过土地、税收补贴吸引投资,仅 2024 年光伏项目投资就超 8000 亿元。企业在高额利润诱惑下蜂拥扩产,甚至出现五粮液、吉利等跨界资本入局,导致 2023-2024 年新增产能 184 万吨,远超需求增速。
2. 技术门槛与专利壁垒低
整个光伏行业具有技术门槛低、新技术复制传播快的特点。在多晶硅环节设备与产线的标准化程度高、投资门槛低,因此生产商无需自主研发即可生产,许多中小企业在行业景气时只需通过购买标准化设备,就能快速投产,导致低效产能无序扩张。
3. 地方保护主义阻碍落后产能清出
个别地方在相关项目推进过程中,可能通过项目准入要求、区域扶持政策等方式吸引企业进入投资。以某光伏企业A为例,A企业大股东为当地国资,地方支持使得A快速发展。2023 年后,受经营不佳与技术挑战影响,A企业 IPO停滞、巨额债务也逐渐暴露,但当地国资的输血、推动债转股、优惠政策等地方保护行为,使得A企业仍能继续运营,阻碍了行业落后产能的正常出清。
4. 内外需双压下的增长瓶颈
新能源装机激增带来消纳困境,国内需求短期增长空间受限。而海外市场受贸易壁垒冲击 —— 美国对华多晶硅加征 301 关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使出口成本增加 。内外挤压下,行业被迫进入存量厮杀阶段。
困境下的产能出清
面对行业危机,政策端与企业端同步启动深度改革:
国家层面
1. 法律层面强化市场规范:2025 年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禁止企业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倾销,从法律层面遏制恶性价格竞争,维护市场秩序。
2. 工信部推动产能优化与能耗管控:工信部8 月 1 日实施《多晶硅行业专项节能监察任务清单》,覆盖 41 家企业,要求单位电耗超过 60kWh/kg 的产能限期整改或关停,同时将多晶硅 1 级能耗标准从 7.5kgce/kg 降至 5kgce/kg,通过严格能耗标准倒逼产业技术升级和低效产能出清。
3. 需求端政策刺激市场扩容:推出 新能源机制电价,通过保底收益 + 差价结算的模式激励光伏项目建设,带动 2025 年上半年国内新增光伏装机超 255GW,从需求端缓解多晶硅产能过剩压力。
企业层面
1. 建立联合库存调节机制:头部企业联合推动 “多晶硅产业平准库存” 机制,以行业协会为平台制定基于成本价的挺价方案,目标将价格稳定在 6 万元 / 吨以上的现金成本线,通过自律调节市场供给。
2. 推进产能并购整合:组建产业并购基金,由头部企业对技术落后、规模效应不足的中小产能进行收并购后关闭,主动淘汰低效产能。
3. 依托市场机制自然出清:通过维持持续低开工率(当前行业整体开工率低于 40%),推动落后产能自然淘汰,接受 12-18 个月的市场化深度调整周期。
多晶硅行业的未来发展
纵观二十年发展,多晶硅行业已历经四轮周期,当前正处于产能清出期(2024-2025年):
与此前周期不同,此轮出清由政府主导:2012年“双反危机”和2018年“531新政”后,行业通过市场化竞争逐步恢复平衡;而2025年国家直接通过法律修订、产能基金、节能监察等手段加速洗牌。
那么多晶硅行业未来又该何去何从呢?
1. 技术路线分化:颗粒硅若突破纯度瓶颈(从6N升至7N),其成本优势可能颠覆棒状硅体系;反之改良西门子法仍将主导。协鑫徐州基地已将电耗降至18kWh/kg,但氢跳导致下游断晶问题尚未根治。
2. 零碳壁垒倒逼转型:多晶硅成为绿电考核重点行业,宁夏要求2025年绿电比例≥34.2%,欧盟碳关税更要求70%以上。新疆产能绿电比例普遍低于20%,需通过购买绿证或建设风光电站补足缺口。
3. 全球化价值重构:中国企业将从制造中心转向标准输出者,主导制定多晶硅碳足迹国际标准,同时通过海外建厂(如中东、拉美)实现本地化供应。
这场变革中,行业正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突破。当政策调控与市场出清形成合力,当技术创新与全球化布局成为新常态,多晶硅产业或将在 2026-2027 年迎来新一轮景气周期,而那些在寒冬中完成技术储备与战略转型的企业,将成为最终的幸存者与规则制定者。
来源:东海鉴股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