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拿到胃镜报告单,是不是常感觉像在看天书?“糜烂”“溃疡”“萎缩”“化生”…… 这些术语到底意味着什么?严不严重?会不会癌变?别慌!今天就带你一步步读懂胃镜报告,从此不再被专业术语 “劝退”!
拿到胃镜报告单,是不是常感觉像在看天书?“糜烂”“溃疡”“萎缩”“化生”…… 这些术语到底意味着什么?严不严重?会不会癌变?别慌!今天就带你一步步读懂胃镜报告,从此不再被专业术语 “劝退”!
一、先看诊断结论:抓住核心信息是第一步
胃镜报告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先理清结构才能高效解读:
1.描述区(镜下所见):医生会详细记录在胃内观察到的具体情况,比如黏膜颜色、是否有异常凸起等;
2.诊断区(医生结论):这是医生对病情的总结判断,也是报告的核心。
实用技巧:拿到报告后,可先直接翻到 “诊断” 或 “建议” 部分!这里会明确给出总结性判断,比如 “慢性浅表性胃炎” 或 “胃溃疡(A1 期)”。
科学提示:胃镜诊断遵循国际统一标准,就像汽车有通用故障代码一样,能为不同医院的医生理解病情严重程度提供重要参考,这一标准在《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中也有明确说明。不过要注意,胃镜诊断主要依赖医生肉眼观察以及经验判断,若要确诊,往往还需要结合病理检查。
二、破解 6 大高频术语:读懂报告的 “密码本”
在诊断结论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专业术语,理解它们的含义是读懂报告的关键。下面就为你逐一解读最常见的 6 个术语:
1.糜烂(Erosion)
通俗解释:胃黏膜表层出现损伤,类似皮肤擦破皮,未伤及深层组织。
◾严重程度:★☆☆☆☆(较轻)
◾常见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
◾应对方式:首先要排除诱因(药物、饮食、病理因素),比如停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调整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排查病理相关因素等;还需检查幽门螺杆菌(HP),若为阳性,要进行根治治疗。在此基础上,通常服用抑酸药和胃黏膜保护剂即可恢复。
2.溃疡(Ulcer)
通俗解释:胃黏膜出现 “坑状” 损伤,比糜烂更深,已累及黏膜下层。
严重程度:★★☆☆☆(需重视)
分期解读:
◾A 期(活动期):溃疡处于发作期,需积极治疗;
◾H 期(愈合期):溃疡正在逐渐愈合;需持续治疗以促进愈合。
◾S 期(瘢痕期):溃疡已完全愈合,仅留下瘢痕。
应对方式:
抑制胃酸分泌,如使用抑酸药质子泵抑制剂(PPI)和组胺H2受体拮抗剂(H2RA)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铋剂和铝碳酸镁)进行HP的治疗(具体可参考往期“幽门螺杆菌根治后,还会再感染吗”一文)生活方式调整:规律饮食,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劳累需规范治疗,且需复查确认是否愈合3.萎缩(Atrophy)
通俗解释:胃的消化腺数量减少、功能下降,类似土地变得贫瘠。
严重程度:★★★☆☆(需要关注)
关键点:
◾分为轻、中、重度三个等级;
◾需通过病理检查确认程度。
应对方式:需规律进行治疗管理,同时定期随访(建议 1-2 年复查胃镜),补充叶酸和 B 族维生素可能有助于改善。
4.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
通俗解释:胃黏膜细胞发生异常变化,长成了类似肠道黏膜的样子,相当于 “土地长错了庄稼”。
严重程度:★★★★☆(需要高度重视)
分型:
◾完全型:癌变风险相对较低;
◾不完全型:癌变风险较高。
应对方式:
◾必须定期监测(建议每年 1 次胃镜);
◾若幽门螺杆菌阳性,需及时进行根除治疗。
5.异型增生(Dysplasia)
通俗解释:胃细胞形态发生异常,长得 “歪歪扭扭”,是癌前病变的重要信号。
严重程度:★★★★★(必须立即处理)
分级:
◾低级别:可通过内镜下切除治疗;
◾高级别:需要立即进行内镜下治疗,防止进展为癌症。
应对方式:参考《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2022),建议及时进行内镜下治疗,术后还需严密随访。
6.息肉(Polyp)
通俗解释:胃内长出的 “小肉疙瘩”,不同类型的息肉风险差异较大。
下图依次为胃底腺、增生性和腺瘤性息肉
特别说明:炎性息肉几乎不癌变,而腺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需高度警惕。
应对方式:一般需在胃镜下切除,并送病理检查明确性质。
三、重点:警惕这些危险信号!出现即需高度重视
在读懂基础术语后,还需特别留意报告中可能出现的 “危险信号”。如果报告中出现以下词汇,意味着病情可能较为严重,需立即采取行动:
◾“高级别异型增生”:提示细胞异常程度高,癌变风险极大;
◾“可疑浸润”:可能已经出现癌变浸润,需进一步确诊;
◾“印戒细胞”:常提示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
◾“病灶边界不清”:说明病变范围不明确,可能存在扩散风险。
科学依据:根据《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2022),这些术语均提示需要立即医学干预。
四、学会看病理报告:诊断的 “金标准”
当胃镜检查中发现异常时,医生通常会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这是诊断的 “金标准”。病理报告主要关注以下四点,需重点查看:
1.炎症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级);
2.萎缩 / 化生的范围(明确病变累及的胃黏膜区域);
3.幽门螺杆菌(HP)检测结果(若为阳性,需及时治疗);
4.异型增生的分级(低级别或高级别,直接决定治疗方案)。
五、行动指南:根据结果做对策,科学应对不盲目
结合胃镜报告和病理报告的结果,可按以下方式科学应对:
✅ 轻度异常(如糜烂、轻度炎症)
◾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如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规律作息);
◾按医嘱短期用药(如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
✅ 中度异常(如溃疡、中度萎缩)
◾进行规范药物治疗,必要时住院;
◾若幽门螺杆菌阳性,及时进行根除治疗;
◾定期复查(建议 6-12 个月一次胃镜)。
✅ 高危异常(如化生、异型增生)
◾立即前往消化专科就诊,制定详细治疗方案;
◾可能需要内镜下治疗(如黏膜切除术);
◾严格定期随访(具体频率遵医嘱,通常为 3-6 个月一次)。
六、记住 3 句口诀:快速掌握核心要点
1.“糜烂别慌,溃疡要治”—— 轻度问题无需焦虑,溃疡需规范治疗;
2.“萎缩化生,定期复查”—— 出现这些情况,定期监测是关键;
3.“异型增生,马上行动”—— 发现异型增生,需立即就医处理。
结语
胃镜报告是胃健康的 “晴雨表”,学会抓住关键词,就能提前防范风险。但请记住:本文仅为科普参考,具体诊疗方案务必遵医嘱!
来源:胃肠病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