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跌懵了?医药圈人说透:不是崩了,2025机会在这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7 07:52 1

摘要:上周同学聚会,做医药投资的老陈全程愁眉不展——他手里的创新药基金短短两个月跌了18%,打开账户一看,之前赚的收益几乎回吐干净。饭桌上好几个人都有类似遭遇,有人说“是不是创新药不行了”,还有人琢磨着“要不要割肉离场”。

上周同学聚会,做医药投资的老陈全程愁眉不展——他手里的创新药基金短短两个月跌了18%,打开账户一看,之前赚的收益几乎回吐干净。饭桌上好几个人都有类似遭遇,有人说“是不是创新药不行了”,还有人琢磨着“要不要割肉离场”。

其实这阵子不光散户慌,医药圈的朋友也都在讨论这事。前几天跟在某创新药企做市场的发小聊,他说公司楼下的券商研究员比平时多了一倍,全是来问“跌透了没”“明年还有机会吗”的。今天就用大白话拆解,结合医药圈的真实看法,把大跌的真正原因、2025年的机会和风险说透,看完你就知道该慌还是该等。

先给颗定心丸:这次大跌不是“基本面崩了”,是短期情绪在作祟

老陈最担心的是“创新药行业出了大问题”,但发小跟我说,这纯粹是想多了——这次回调根本不是基本面恶化,而是两个短期因素搅乱了市场情绪,医药圈里没人觉得行业逻辑变了。

第一个原因是“上涨催化剂断档了”,简单说就是“没好消息撑着了”。前两年创新药涨得猛,核心是靠“出海BD”(专利对外授权)的好消息带动。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海外BD总金额超635亿美元,比去年一整年还多,单笔超10亿美元的交易就有16笔,比如三生制药的双抗药物授权给辉瑞,光首付款就拿了12.5亿美元。但7月之后,大额BD订单进入“空窗期”,市场没了盼头,情绪自然往下走。

就像咱们追剧,刚看完高潮部分突然停更,心里难免落空。创新药板块也是这样,之前天天有“某药企签了大订单”的好消息,突然没动静了,资金就容易犹豫,股价跟着跌。发小说:“我们内部都知道,好几笔大交易还在谈,只是没到官宣的时候,这阵子的空窗期就是暂时的。”

第二个原因更直接:“钱被抢走了”。9月份以来,科技、有色这些板块涨得特别猛,不少资金从医药板块抽走,跑去追热点了。创新药本身波动就大,尤其是港股的纯创新药指数,因为成分股全是没盈利的研发型企业,资金一撤,跌幅立马放大——从9月初到10月中旬,港股通创新药指数跌了16.64%,比A股的医药指数跌幅翻了一倍还多。

这一点老陈深有体会,他持仓的基金重仓了几只港股创新药企,跌得比A股标的狠多了。“早知道资金会跑,我就该少配点港股”,老陈懊悔道。但发小说这是常态:“每次市场有新热点,创新药这种长期赛道就容易被暂时抛弃,但资金迟早会回来,毕竟行业本身没出问题。”

更关键的是,现在创新药的估值已经跌到了合理区间。发小给我看了组数据:经过这轮回调,龙头药企的估值回到了近三年的中位数以下,而它们的研发管线、商业化进度都在推进,估值和基本面严重不匹配,说白了就是“价格已经跌透了”。医药圈里反而有不少人觉得,这波调整是“捡便宜的机会”。

拆解2025年两大核心机会:医药圈都盯着这两个“钱袋子”

虽然短期在跌,但医药圈的人对2025年的机会很有信心,核心就盯两个方向:一个是“出海能赚更多钱”,另一个是“国内政策给了新空间”。这两个方向不是空想,全有实实在在的支撑。

第一个机会:“创新药出海进入2.0时代,双抗、ADC成新引擎”。之前中国创新药出海,大多是“早期管线授权”,赚的是“首付款+里程碑付款”;现在不一样了,咱们的药企开始拿成熟管线跟国际巨头掰手腕,赚的是“全球销售分成”,空间大了不止一点。

最典型的就是双抗和ADC这两个领域。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BD交易里,双抗相关的交易最受瞩目,君实生物的PD-1/VEGF双抗JS207刚拿到美国FDA的Ⅱ/Ⅲ期临床许可,直接对标国际巨头的“O药”做头对头试验,要是成功了,很可能成为跨国药企争抢的香饽饽。还有ADC药物,全球销售额已经突破104亿美元,国内的科伦博泰、恒瑞医药都有重磅管线在推进,这些药一旦出海,能带来持续的现金流。

发小说:“以前我们跟国际药企谈合作,人家看不上我们的技术;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的临床数据能登上ASCO这种顶级学术会议,2025年ASCO大会上,中国有73项研究入选口头报告,其中11个还是重点报告,国际巨头不得不重视我们。”这种技术认可,就是出海赚钱的底气。

可能有人担心“美国会不会打压”,但医药圈的人反而不慌。因为制药行业跟半导体不一样,全球产业链很分散,欧洲的阿斯利康、诺华这些巨头同样需要好的创新管线,就算美国那边有波动,我们还能跟欧洲合作。而且中国药企已经嵌入全球研发体系,国际巨头自己研发风险太高,更愿意跟我们合作,想把我们踢出去根本不现实。

第二个机会:“国内政策从‘压价’变‘扶持’,创新药能卖得更好”。前几年大家怕集采、怕医保谈判,觉得创新药利润会被压没;但2025年的政策明显变了,开始给创新药“开绿灯”,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利好。

最明显的是集采优化。第十一批国家集采明确了“熔断机制”,要是有企业报出低于入围均价50%的异常低价,就按均价的50%算,避免了恶性竞争。这意味着药企不用为了抢市场乱降价,利润能稳住。更重要的是“双目录”支持——创新药不仅能进医保目录,还能进商业健康保险目录,支付端的渠道一下打开了。

发小给我举了个例子:他们公司去年有个抗癌药进了医保,销售额半年涨了3倍;今年有个新药同时进了医保和商保,预计明年销售额能破10亿。“以前只靠医保买单,现在商保能覆盖更多高价创新药,患者买得起,我们也能赚钱,这是双赢。”

而且2025年下半年还有个关键催化剂——医保谈判。从9月开始,谈判已经进入专家评审阶段,年底前就能出结果,到时候一批新的创新药会通过谈判降价进医保,销量肯定会放量。医药圈里都在盯着这次谈判,觉得这会是板块反弹的“点火器”。

必须警惕的3个风险:医药圈没人敢忽视这些“雷区”

当然,医药圈的人也不是盲目乐观,他们同样盯着三个风险点,普通人想布局的话,必须提前避开这些“坑”。

第一个风险:“研发不及预期,钱打了水漂”。创新药的核心是研发,但新药研发本身就是“九死一生”,就算进入临床阶段,也可能因为疗效不好或安全性问题失败。比如某药企的一款ADC药物,在Ⅲ期临床中发现副作用比预期大,不得不终止试验,股价当天就跌了20%。

发小说这是行业最大的“黑天鹅”:“我们公司每年投几十亿研发,也不敢保证每个管线都成功。有些散户只看‘研发管线多’就买,根本不看临床进度,万一某条核心管线失败,跌起来特别狠。”所以看创新药企,得重点看“进入Ⅲ期临床的管线数量”,因为Ⅲ期临床成功率比早期高得多,风险相对小。

第二个风险:“政策变脸,利润空间被压缩”。虽然现在政策在优化,但“控费”的大方向没变,要是集采范围扩大到创新药,或者医保谈判降价幅度超预期,药企利润还是会受影响。比如2024年有款PD-1单抗在谈判中降价40%,虽然销量涨了,但总利润反而降了5%。

医药圈的人都在密切关注政策动向,发小的公司专门有个团队盯医保局的公告:“政策是行业的‘指挥棒’,一旦有风吹草动,必须及时调整策略。普通人没法像我们这样盯政策,最好别单押某一家药企,买板块基金更稳,能分散政策风险。”

第三个风险:“出海遇阻,国际合作卡壳”。虽然欧洲市场能替代美国,但要是国际关系出现大波动,或者某些国家出台限制政策,出海进度还是会受影响。比如某药企的一款双抗药物,本来跟欧洲药企快谈成授权了,结果因为审批政策变化,谈判推迟了3个月,股价也跟着震荡。

不过这种风险是短期的,发小说:“全球药企都需要好的创新资产,中国药企的成本优势和研发速度有目共睹,长期来看,合作是大势所趋。但短期波动难免,没耐心的人最好别碰纯出海型药企。”

普通人怎么布局?医药圈给的3个实操建议,简单易懂

聊到最后,发小给了几个普通人能直接用的建议,都是医药圈内部认可的“笨办法”,不用懂复杂的研发术语,照着做就行。

第一个建议:“别单买个股,优先选‘宽基+细分’的基金组合”。个股风险太大,比如某龙头药企去年因为一款药研发失败,跌了35%,但创新药指数只跌了8%。普通人可以这样配:70%的钱买创新药宽基指数基金(比如覆盖沪深300、港股创新药的),30%买细分赛道基金(比如专注ADC、双抗的),既能抓住板块机会,又能避开个股雷区。

老陈听了这话一拍大腿:“我之前全买了个股,难怪跌得惨!下次肯定换成基金。”

第二个建议:“定投入场,别一把梭哈”。创新药波动大,没人能精准猜到“底在哪”。最好的办法是每月定投,比如每月1号买1000块,跌的时候能多买份额,涨的时候也能跟着赚,平均下来成本会很低。发小说:“我们公司不少老员工都是这么买的,不管短期跌多少,长期都赚了钱。”

第三个建议:“拿住至少2年,别盯短期涨跌”。创新药的逻辑是“研发-临床-上市-放量”,一个周期至少2-3年,短期涨跌根本不影响长期价值。比如2023年创新药指数跌了22%,2024年涨了35%,要是中途割肉,就错过了后面的反弹。发小说:“医药圈里没人靠短期炒作赚钱,都是盯着管线等放量,普通人得有这个耐心。”

最后说句实在话:创新药的“长期逻辑”没破,慌的是情绪不是事实

其实这次创新药大跌,跟2022年那次很像,都是“情绪杀”而非“逻辑杀”。行业的核心逻辑——创新能力提升、出海加速、政策支持——一个都没变,反而在不断强化。医药圈的人之所以不慌,就是因为他们看得远,知道短期波动挡不住长期趋势。

2025年的创新药,就像刚发芽的果树,现在可能因为刮风下雨蔫了几天,但只要根还在(研发管线)、土壤还好(政策环境)、阳光充足(出海需求),迟早会长高结果。普通人不用盯着每天的跌幅,只要确认这三个条件还在,就不用慌。

最后提醒一句:要是你手里的创新药基金跌得让你睡不着觉,说明仓位太重了,不妨减点仓;要是只是小跌,手里的钱又3年用不到,那就放着别动。投资创新药,拼的不是谁能猜到短期涨跌,而是谁能熬到价值兑现的那天。

你手里有创新药相关的投资吗?是打算加仓还是减仓?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交流经验,少走弯路!

来源:荔林摘红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