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0年,一位国军高级将领在日记中写道:“给养困难万分,伤病者无药救治,死者无棺收殓,官兵相见唯有痛哭。” 这段心酸的文字,揭示了一段被尘封的历史真相。
1940年,一位国军高级将领在日记中写道:“给养困难万分,伤病者无药救治,死者无棺收殓,官兵相见唯有痛哭。” 这段心酸的文字,揭示了一段被尘封的历史真相。
据统计,抗战期间投敌的国民党高级将领达99人,而令人震惊的是,其中46人竟出自同一支部队——西北军。这支曾经以善战闻名的军队,为何成了汉奸的重灾区?这些叛徒最终又迎来了怎样的结局?
西北军,这支由冯玉祥缔造和领导的军队,从其诞生之初就带着深深的“冯氏印记”。冯玉祥本人一生倒戈多次,被称为 “倒戈将军” ,他的处世哲学深深影响了他的部下。
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冯玉祥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生存法则——实力至上,生存第一。为了保存自己的部队,为了扩充自己的地盘,原则和忠诚都可以成为交换的筹码。
这种“有奶便是娘”的价值观,在和平时期或许是一种生存智慧,但在民族危亡的抗日战场上,却成为了一种致命的病毒。
1930年中原大战冯玉祥兵败下野,庞大的西北军体系瞬间分崩离析。那些曾经的军长、师长们,带着自己的旧部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他们名义上归属蒋介石领导,实际上却成了蒋介石眼中永远的 “杂牌军” 。
“杂牌军”这三个字,在当年的国民党军队序列里,意味着二等公民。
在武器弹药和后勤补给的分配上,主要都装备给了中央军,而西北军这样的地方部队大多得不到什么补给。史迪威曾评论道,中国军队中各个师的质量相差极大,中央军有绑腿和皮靴,而地方部队的士兵们只能穿草鞋,甚至五个人合用一条毯子。
率部投敌的孙良诚曾回忆,他的部队“给养困难万分,伤病者根本没有药品救助,死了都没有棺材收殓”。这种艰难处境,让许多西北军将领感到心寒。
更致命的是兵员补充问题。中央军的部队打残了,可以优先得到新兵补充,很快恢复战斗力。而杂牌军的部队打光了,就真的光了。蒋介石的策略很明确,就是“借刀杀人”,把这些非嫡系部队顶在最危险、最艰苦的战场上,让他们去消耗日军,同时也消耗自己。
在投敌的西北军将领中,几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命运,展现了这段历史的复杂性。
庞炳勋——从抗日英雄到汉奸
庞炳勋曾是举国传颂的抗日名将。1938年台儿庄战役中,他率领第40军在山东临沂死死顶住了日军精锐的板垣师团。当时他拄着拐杖亲临一线督战,誓与临沂共存亡。
然而五年后,1943年,时任第24集团军总司令的庞炳勋在太行山区被日军包围。激战过后,部队被打散,庞炳勋本人成了日军的俘虏。曾经的抗日英雄,最终穿上了伪军的军装,成了伪暂编第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
日本投降后,庞炳勋摇身一变,又成了“反正”的国军将领。蒋介石非但没有追究他的叛国罪,反而让他继续带兵。但这时的他已再也得不到信任,最终在1949年跟随蒋介石去了台湾,晚景凄凉。
孙良诚——无耻的投机者
孙良诚是冯玉祥麾下的老将,曾官至山东省政府主席。1942年,他率领两万五千人在鲁西南公开投敌,成为当时投敌的国军将领中职位最高、影响最坏的一个。
但他比庞炳勋更“聪明”,他一边当着汪伪第二方面军的总司令,一边还偷偷派人联系重庆,向蒋介石表忠心,声称自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日本投降后,孙良诚的部队被蒋介石收编,成了“国军”。1948年淮海战役中,他的第107军被解放军包围。他派人联系解放军,说要“起义”,但却索要黄金两千两作为“起义”的经费。
最终,孙良诚在1952年病死于狱中,结束了他可耻又可悲的一生。
郝鹏举——“五姓家奴”的末路
郝鹏举的一生,堪称“叛变教科书”。他的一生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反复横跳”。
1930年,他背叛了栽培他的冯玉祥,转投蒋介石;1940年,他因桃色丑闻被蒋介石追究,再次叛变,投靠了汪精卫伪政权;抗战胜利后,他被蒋介石收编,又从汉奸变成了“国军”;1946年,他因受国民党嫡系排挤,在台儿庄前线“起义”,投向了解放军;仅仅一年后,1947年,他错误判断形势,再次策划叛变,准备重新投靠蒋介石。
一个人,在短短十几年间,能在几大政治势力之间反复横跳五次之多,这已经不能用“投机”来形容,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政治流氓习气。
在他最后一次叛变时,他扣押了中共派往其部队的联络官朱克靖(后被杀害),公开发表“还军于国”通电。至此,他的政治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华东人民解放军迅速发起反击,十天后,郝鹏举的部队被全歼,他本人也被活捉。
这些大汉奸,在抗战胜利后,竟然大多逃过了审判。除了少数几个,大部分人都被蒋介石重新收编,摇身一变,又成了“剿共”的国军将领。
这才是整个事件中最荒诞的一幕——一个对民族犯下叛国罪的将军,仅仅因为他手里还有枪,还有利用价值,就可以被赦免,甚至被重新启用。
相比之下,那些坚持抗日的西北军将领,如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等人,却战死沙场,为国捐躯。张自忠将军更是抗战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之一,他的英勇事迹至今为人传颂。
历史的天平,最终还是倾向了正义的一方。
西北军的这段历史,折射出旧中国的悲剧——一个分裂、内耗的国家,无法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当“杂牌”与“嫡系”的差别大到可以动摇军心,当抗日前线将士还要担心背后暗箭,民族大义就被迫退居次席了。
那些叛徒们,无论生前如何精于算计,如何左右逢源,最终都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则永远活在了民族记忆之中。
历史的教训值得铭记:唯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
来源:老岑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