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会不会退学”的追问,全红婵给出 16 字回应:“跳台不会放弃,课堂也不想缺席,先试试两条腿走路。”据悉,她已和教练组商量:未来 6 周以水中上肢训练为主,文化课采用“直播+录播”混合教学;若康复顺利,12 月初的武汉世界杯选拔赛仍有可能复出。广东省跳水中
14 日下午,她在病房里接受央视《体坛零距离》独家连线,左脚戴着可拆卸护具,右手还攥着辅导员送来的《运动解剖学》课本。
面对“会不会退学”的追问,全红婵给出 16 字回应:“跳台不会放弃,课堂也不想缺席,先试试两条腿走路。”据悉,她已和教练组商量:未来 6 周以水中上肢训练为主,文化课采用“直播+录播”混合教学;若康复顺利,12 月初的武汉世界杯选拔赛仍有可能复出。广东省跳水中心主任凌海婵透露:“队里给她减了 30% 训练量,但每天 200 次腹肌轮、500 次皮条拉桨必须完成,保持竞技感觉。”一
冠军成长的代价:从“天才少女”到“大学生运动员”
过去三年,全红婵包揽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 10 米台金牌,却在入学第 4 天第一次体会到“普通人”的脆弱:拄拐去教学楼、被同学围观拍视频、甚至因为“迟到”被课堂点名。
她的同寝室友、暨大 2023 级研究生王雨桐说:“她晚上疼得睡不着,就把耳机插进英语听力,说‘不能落下太多’。” 专家观点指出,中国奥运冠军普遍在 18—20 岁进入大学,正值运动生涯黄金期,“学籍—伤病—赛事”三角矛盾极易被放大。国家体育总局教科司已计划把“冠军班”康复医疗纳入高校评估指标,避免“伤而退学”再度上演。
悬念继续:12 月武汉,我们还能见到那个“水花消失术”吗?
医生给出的 4—6 周康复节点,刚好与 12 月 6 日武汉世界杯选拔赛撞车。全红婵的 2026 年世锦赛入场券,必须在这站比赛锁定。她在镜头前扬起嘴角:“如果 11 月底能踩板,我就去武汉;如果不行,就把目标放在明年 7 月新加坡世锦赛。”从跳台到课堂,从冠军到新生,96 小时的意外只是她 18 岁人生的小水花。正如她在朋友圈写的那句签名:“水花会消失,梦想不会。”10 月 16 日,全红婵已拄拐回到课堂,坐在第一排最左边的位置,那里离黑板最近,也离她下一个起跳点最近。
来源:小慧看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