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猜喜好” 到 “懂灵魂”:TKTI 解锁 11 亿社媒用户的人格密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6 17:36 1

摘要:当你在抖音为网红爆款冲动下单,却在小红书反复对比测评;当你在微博为热点话题激情评论,却在微信朋友圈沉默潜水 —— 你是否意识到,屏幕里的 “你”,早已不是现实中那个稳定的自己?克劳锐指数研究院在《2025 中国社媒用户人格类型全景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当你在抖音为网红爆款冲动下单,却在小红书反复对比测评;当你在微博为热点话题激情评论,却在微信朋友圈沉默潜水 —— 你是否意识到,屏幕里的 “你”,早已不是现实中那个稳定的自己?克劳锐指数研究院在《2025 中国社媒用户人格类型全景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抛出了一个颠覆性观点:中国 11.07 亿社媒用户(占网民总量 98.6%)的线上行为,并非随机的 “兴趣漂移”,而是受一套可量化、可预测的人格体系支配。

这套名为 “TKTI” 的社媒人格工具,如同给数字世界装上了 “灵魂显微镜”,让长期被 “年龄、地域、兴趣标签” 绑架的营销者,终于看清用户行为背后的 “为什么”。

本文将结合《报告》核心观点与真实商业案例,拆解 TKTI 如何破解 “线上人格分裂” 谜题,揭秘 16 种社媒人格的行为密码,以及这套体系如何让品牌、平台、创作者在 1.3 亿条日均产出的内容洪流中,精准找到属于自己的 “流量锚点”。

“25 岁、一线城市、月入 1.5 万、喜欢美妆”—— 这样的用户画像,如今连 “精准” 的边都摸不到。《报告》数据显示,3.27 亿中国社媒用户会 “为情绪买单”,但同样是 “美妆爱好者”,有人为网红同款连夜排队,有人却花三周研究成分表;同样是 “养宠人”,有人晒猫晒狗停不下来,有人只默默收藏宠物医疗攻略。

传统标签的失效,本质是忽略了用户行为的 “心理动机”—— 这正是 TKTI 诞生的底层逻辑。

《报告》用一个生动的对比戳破了 “人格统一性” 神话:线下社恐的罗永浩,曾是线上吵架 “战神”;能在超话组织万人签到的 “大粉头”,私信里可能 “已读不回”;直播间喊着 “这个我必须买” 的消费者,线下购物时却会反复比价。

这种分裂并非 “虚伪”,而是场域对人格的重塑 —— 线下人格是 “基态”,受社交规范、物理空间、长期人际关系约束;线上人格是 “激发态”,匿名性解除社会抑制,算法推荐放大浅层偏好,转赞评带来即时反馈,让用户更接近 “第一性选择”。

北京某互联网公司的运营总监张琳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她在线下开会时惜字如金,却在小红书母婴社群里化身 “话痨宝妈”,每天分享育儿心得;线下买衣服会纠结半小时,线上看到博主推荐 “显瘦神裤”,30 秒就下单。“线上没有同事的眼光、家人的期待,我不用扮演‘成熟职场人’,只想做个轻松的妈妈。” 这种状态,恰是《报告》强调的 “线上行为解放表达、放大偏好” 的真实写照。

《报告》将用户洞察划分为三个时代,每个时代的 “导航仪” 截然不同:

• 2000-2020 年:人口统计学时代—— 用年龄、地域、收入给用户 “贴标签”,把 25 岁女性统一归为 “年轻消费群体”,忽略个体差异;

• 2020-2025 年:行为兴趣时代—— 用 “美妆爱好者”“养宠人” 定义用户,但仍停留在 “做了什么”,无法解释 “为什么买”“为什么不买”;

• 2025 年:心理动机时代(TKTI 时代)—— 穿透行为表象,直达 “为什么”:同样是买护肤品,有人为 “情绪价值”(P 型,直观感知),有人为 “成分安全”(A 型,深度分析);同样是刷视频,有人为 “即时爽感”(H 型,高频沉浸),有人为 “解决问题”(L 型,低频浏览)。

某美妆品牌曾踩过 “标签陷阱”:针对 “25-30 岁女性” 投放口红广告,转化率仅 2%。用 TKTI 分析后发现,目标人群中 40% 是 “理性审慎型(R 型)”,她们不相信 “显白神器” 的口号,更关注 “是否含铅汞”“适合什么肤色”;25% 是 “冲动果断型(D 型)”,但广告没做 “限时折扣”“限量色号”,无法触发即时行动。调整策略后,对 R 型用户推送成分检测报告,对 D 型用户推出 “前 100 名赠唇釉”,转化率直接提升至 18%。

这印证了《报告》专家的判断:“未来的增长引擎,藏在用户行为的心理动机里。”

二、TKTI 是什么?—— 四大维度、八大指标与 16 种人格的生成密码

如果说 MBTI 是 “线下人格身份证”,那 TKTI 就是 “线上社媒行为说明书”。《报告》定义的 TKTI(TopKlout Type Indicator),通过 “使用活跃、兴趣度、内容认知、消费决策” 四大核心维度,拆解出八大指标,最终组合成 16 种社媒人格。这套体系不纠结 “你是谁”,更关注 “你在社媒上会做什么”。

1. 使用活跃(H/L):你是 “5G 在线” 还是 “2G 冲浪”?

H 型(高频沉浸)用户把社媒当 “精神家园”,日均使用超 2 小时,消息秒回、红点必灭,充电宝是 “续命神器”;L 型(低频浏览)用户把社媒当 “工具”,每天打开不超过 3 次,看到红点也 “任其生长”,手机电量能撑两天。《报告》数据显示,55.9% 的用户是 H 型,这与社媒平台 “算法驯化” 密切相关 —— 无限下拉的推荐流、实时更新的热点,都在鼓励用户 “沉迷”。

2. 兴趣度(F/M):你是 “深井” 还是 “星海”?

F 型(垂直聚焦)用户是 “兴趣茧房居民”,关注的账号 80% 集中在一个领域,比如有人的首页全是潮玩,有人只看汽车测评;M 型(多元探索)用户是 “兴趣海王”,今天刷露营攻略,明天看美食教程,三天两头换 “爱好”。《报告》发现,55% 的用户是 M 型,算法推荐的 “跨领域关联”(比如看宠物视频会推宠物零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 “探索欲”。

3. 内容认知(P/A):你是 “心动” 还是 “脑动”?

P 型(直观感知)用户看内容 “凭感觉”,容易被画面、音乐、故事打动,刷到 “治愈系猫片” 会立刻点赞,却记不住视频里的知识点;A 型(深度分析)用户看内容 “带脑子”,会追问 “数据来源是什么”“逻辑对不对”,刷到科普视频会暂停记笔记。《报告》中,54.1% 的用户是 P 型,这与社媒 “短平快” 的内容生态契合 ——15 秒短视频、情绪化标题,都在迎合 “快思考”。

4. 消费决策(D/R):你是 “易燃” 还是 “刹车”?

D 型(冲动果断)用户买东西 “靠瞬间上头”,直播间听到 “最后 50 单” 就下单,事后可能后悔;R 型(理性审慎)用户买东西 “靠长期研究”,会对比 10 个品牌、看 20 篇测评,甚至列 Excel 表分析,决策链长达一周。《报告》显示,51.8% 的用户是 D 型,社媒电商的 “限时折扣”“KOL 种草”,正是触发冲动的 “催化剂”。

四大维度交叉组合,形成 16 种人格,每种人格都有独特的行为标签。《报告》重点剖析了 8 种典型人格,我们挑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4 种,结合真实案例拆解:

行为画像:日均刷社媒 3 小时,热点事件 “一个不落”,评论区造梗、直播间抢购样样行,买东西靠 “瞬间上头”,囤的面膜还能用半年,看到博主推荐新品牌又下单。《报告》中,HPMD 型占比 14.2%,是社媒 “原生用户”。

案例:上海 95 后白领李悦是典型的 HPMD 型,2025 年夏天 “多巴胺穿搭” 爆火,她一天买了 5 件彩色 T 恤;“酱香拿铁” 上线时,她提前半小时去瑞幸排队,发完朋友圈又去买 “茅台冰淇淋”;看到博主推荐 “熬夜眼霜”,即使家里还有两瓶,还是立刻下单。“我享受‘跟上潮流’的感觉,买到手就开心,至于用不用,再说。”

平台偏好:抖音(TGI 107.1)、小红书(TGI 105.9),这类平台的 “热点推送”“氛围营销”,完美契合 HPMD 的 “追新欲”。

行为画像:只关注垂直领域的优质内容,比如宝妈只看育儿专家、数码迷只盯测评博主,买东西前会 “扒遍全网资料”,不相信网红推荐,只认 “数据和认证”,一旦认可某个品牌,忠诚度近乎 “永恒”。《报告》中,HAFR 型占比 6.2%,是 “小众但高价值” 的群体。

案例:深圳宝妈陈敏是 HAFR 型,给孩子买儿童餐椅时,花了两周时间:先研究《儿童家具安全标准》,再对比 12 个品牌的材质、承重、调节功能,看了 30 篇用户测评,甚至去线下店试坐,最后选了一款 “有 SGS 认证、可调节到 6 岁” 的产品。“我不会为‘颜值’买单,孩子的安全必须 100% 靠谱。” 她现在用的奶粉、辅食,都是经过同样 “严苛” 的筛选,且从未更换过品牌。

平台偏好:微博(TGI 107.9)、B 站(TGI 105.7),这类平台的 “深度内容”“专业背书”,能满足 HAFR 的 “求真欲”。

3. LAMR(完美审判官):收藏夹里 “堆满待办”,决策时 “永远等等”

行为画像:每天刷社媒不超过 1 小时,收藏夹里有 “100 篇攻略”,却很少行动;买东西时会 “无限对比”,比如买耳机,会研究音质参数、续航时间、用户差评,甚至纠结 “颜色好不好搭衣服”,最后可能 “放弃购买”。《报告》中,LAMR 型占比 5.6%,是 “最难转化但最忠诚” 的群体。

案例:杭州程序员王哲是 LAMR 型,想买一款无线耳机,从 2025 年 3 月研究到 5 月:先在知乎看 “耳机选购指南”,在 B 站看测评视频,在京东对比不同品牌的好评率,甚至去线下店试听,最后觉得 “降噪效果不够好”“价格有点贵”,暂时放弃。“我宁愿多等几个月,也不想买了后悔。” 他的收藏夹里,还躺着 “2024 年旅行攻略”“程序员进阶书单”,至今没打开过。

平台偏好:小红书(TGI 105.2)、B 站(TGI 101.9),这类平台的 “真实测评”“细节解析”,能缓解 LAMR 的 “决策焦虑”。

4. HPFD(圈层种草机):信任的博主 “闭眼入”,同好的推荐 “必跟风”

行为画像:活跃在垂直兴趣圈(比如美妆、潮玩),关注的博主都是 “老熟人”,博主推荐的产品 “闭眼买”,还会转发给同好,带动圈子消费,买东西追求 “圈层认同”,比如潮玩圈的 “限量款”、美妆圈的 “博主同款”。《报告》中,HPFD 型占比 5.7%,是 “圈层营销的关键节点”。

案例:成都大学生张萌是 HPFD 型,关注美妆博主 “小 red 书” 三年,博主推荐的粉底液、眼影,她都会买,还会在宿舍群里 “种草”,带动 3 个室友下单;潮玩圈出了 “迪士尼联名款”,她不仅自己抢,还帮圈子里的 5 个朋友代抢,“博主说这款‘必入’,同好都在抢,我肯定要支持。” 她的化妆台,几乎是博主 “同款集合”。

平台偏好:抖音(TGI 102.5)、小红书(TGI 102.9),这类平台的 “圈层社群”“博主信任度”,能强化 HPFD 的 “跟风欲”。

《报告》的核心价值,在于把抽象的 “社媒行为” 转化为可落地的 “运营工具”—— 对用户,它是 “数字行为说明书”;对平台,它是 “健康体检报告”;对创作者,它是 “内容导航图”;对品牌,它是 “营销解码器”。

社媒平台的 “健康度”,不再只看日活、时长,还要看人格分布。《报告》指出,若 HPFD 型用户占比过高,说明平台 “沉迷化、内容浅、信息茧房严重”,短期数据好看,但长期会流失理性用户;若 LAMR、HAMR 型用户占比提升,说明平台 “内容质量高、用户心智成熟”,生态更可持续。

以抖音和 B 站为例:抖音的 HPMD 型(热点永动机)占比 14.2%,远高于其他平台,这与抖音 “热点驱动、短平快内容” 的定位契合,但也需警惕 “过度娱乐化”;B 站的 HAMR 型(学术猎人)占比 5.4%,是所有平台中最高的,因为 B 站的 “知识区、科技区” 内容,吸引了大量 “深度分析型” 用户,生态更偏向 “理性求知”。

平台如何用 TKTI 优化?《报告》给出具体方案:对 A 型(深度分析)用户,优化 “笔记收藏夹细分功能”“信息溯源工具”;对 M 型(多元探索)用户,优化 “发现页”,减少同赛道内容推荐;对 R 型(理性审慎)用户,提供 “创作者等级认证”“产品参数筛选”。比如小红书上线的 “笔记标签分类” 功能,就是为了满足 A 型用户 “整理信息” 的需求,上线后 A 型用户的留存率提升了 23%。

“为什么我做的内容没人看?” 很多创作者的困惑,源于 “内容风格与粉丝人格不匹配”。《报告》指出,创作者首先要明确自己的 “内容人格”:是 P 型(直观感知)的 “情绪博主”,还是 A 型(深度分析)的 “科普博主”?再匹配对应的用户人格,才能实现 “精准触达”。

比如 P 型创作者想吸引 HPMD 型(热点永动机)用户,就要做 “热点快评、情绪共鸣” 的内容,比如 “3 分钟带你看懂酱香拿铁爆火原因”“熬夜党必看的治愈短片”;A 型创作者想吸引 HAFR 型(冷冽炼金师)用户,就要做 “深度解析、数据支撑” 的内容,比如 “2025 年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对比”“儿童餐椅安全标准解读”。

美妆博主 “成分党小雨” 的转型很有借鉴意义:她原本做 “网红同款测评”,粉丝多是 D 型(冲动果断)用户,但转化率低;用 TKTI 分析后,她转型做 “成分解析”,比如 “烟酰胺到底能不能美白?看这篇就够了”,吸引了大量 HAFR 型、LAMR 型用户,虽然粉丝增长变慢,但客单价提升了 3 倍,复购率达 45%。“以前是‘广撒网’,现在是‘精准钓大鱼’。”

品牌的核心痛点,是 “找不到对的人、说不对的话、选不对的渠道”。TKTI 的价值,在于把 “模糊的目标人群” 转化为 “清晰的人格标签”,再针对性制定策略。《报告》用两个真实案例,展示了 TKTI 如何让营销 “从碰运气到精准打击”。

核心问题:高客单价(2000 元 +)面霜,传统营销针对 “30 + 女性、高消费人群”,转化率仅 1.2%,因为没区分 “理性用户” 和 “冲动用户”。

TKTI 分析:核心目标人格是 LAMR(完美审判官)和 HAFR(冷冽炼金师),前者看重 “成分、实证数据”,后者相信 “科学逻辑、权威背书”。

落地措施

• 内容:为 LAMR 用户制作 “第三方功效测评报告”(比如 “28 天皮肤弹性测试数据”),为 HAFR 用户拍摄 “研发人员解读核心成分” 视频;

• 渠道:投放 B 站(HAFR 型用户聚集)、小红书(LAMR 型用户聚集),避开抖音(HPMD 型用户多,对高客单价产品接受度低);

• 转化:提供 “1v1 专家客服” 解答成分疑问,附赠 “同系列精华小样”,承诺 “28 天无效退款”。

效果:LAMR、HAFR 型用户的转化率提升至 8.7%,客单价超平均水平 30%,还收获了大量 “成分解析” 类 UGC 内容。

核心问题:本地火锅品牌的团购套餐,传统营销靠 “5 公里地理围栏投放”,但用户多是 “有需求才买”,非计划性消费少,GMV 增长缓慢。

TKTI 分析:核心目标人格是 HPMD(热点永动机)和 HPFD(圈层种草机),前者追热点、爱打卡,后者信博主、爱跟风。

落地措施

• 内容:邀请本地美食博主拍 “沉浸式吃播”,突出 “麻辣鲜香” 的感官刺激,直播时强调 “限时 3 天、库存 100 份”;

• 渠道:投放抖音(HPMD 型用户占比高),在 “同城热点”“美食推荐” 信息流曝光;

• 转化:推出 “工作日午市套餐”(降低决策压力),突出 “随时退、过期退”(消除后顾之忧)。

效果:非计划性购买率提升了 40%,单次活动核销率达 78%,GMV 同比增长 120%。

《报告》预告,后续将推出 “核心人格深度报告”“TKTI 人格种草力白皮书”,进一步挖掘 “同一人格在不同平台的行为差异”“不同人格的种草链路长度” 等议题。这意味着,TKTI 将从 “静态标签” 进化为 “动态追踪工具”,比如一个 HPMD 型用户,在抖音可能 “冲动下单”,在小红书可能 “深度比价”,品牌需要根据平台人格差异,调整营销策略。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TKTI 的意义不止于 “营销工具”,更在于它揭示了当代人的 “数字生存状态”:H 型用户在社媒中寻找 “归属感”,L 型用户在坚守 “理性边界”;F 型用户在垂直领域构建 “身份认同”,M 型用户在多元探索中 “寻找自我”。社媒不再是 “虚拟空间”,而是现实人格的 “延伸与折射”。

对用户而言,了解自己的 TKTI 人格,能更清醒地看待社媒行为 —— 比如意识到自己是 HPMD 型,就可以主动控制 “刷热点” 的时间,避免沉迷;对平台而言,TKTI 能帮助其平衡 “娱乐性” 与 “价值性”,避免 “流量至上” 的短视;对品牌而言,TKTI 能让营销从 “打扰用户” 变为 “理解用户”,实现 “商业价值” 与 “用户体验” 的双赢。

正如《报告》结尾所言:“社媒生态的未来,不在于产生更多内容,而在于让正确的内容遇见正确的人。”TKTI 的出现,正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 它让社媒世界的 “流量洪流”,变成可导航的 “数字航道”,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 “坐标”。

下次当你打开社媒,不妨问问自己:我此刻的 “线上人格” 是什么?是追热点的 HPMD,还是做研究的 HAFR?这种自我觉察,或许就是 TKTI 给普通用户最珍贵的礼物。

来源:小宅女funny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