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大王”曹德旺交棒:一场跨越三代的商业传承与产业革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7 07:49 1

摘要:2025年10月16日晚,福耀玻璃(600660.SH)一纸公告震动资本市场:79岁的“玻璃大王”曹德旺辞去董事长职务,其子曹晖正式接任,同时被委任为终身荣誉董事长。这场看似突然的交接,实则是中国民营企业代际传承的典范,更折射出中国制造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

2025年10月16日晚,福耀玻璃(600660.SH)一纸公告震动资本市场:79岁的“玻璃大王”曹德旺辞去董事长职务,其子曹晖正式接任,同时被委任为终身荣誉董事长。这场看似突然的交接,实则是中国民营企业代际传承的典范,更折射出中国制造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转型的深层逻辑。

一、交棒背后:一场筹划十年的“战略撤退”

曹德旺的辞职并非临时起意。早在2015年,时任总经理的曹晖曾短暂“出走”创业,引发外界对福耀接班计划的猜测。彼时曹德旺公开回应:“接班计划不会动摇,但尊重年轻人的选择。”这种“进退有据”的态度,暴露出这位企业家对传承的深刻思考——既需要家族血脉的延续,更要避免“子承父业”的路径依赖。

公告中“推动公司治理结构战略性优化”的表述,揭示了交棒的核心逻辑。数据显示,曹晖自1989年加入福耀,历任车间工人、香港总经理、北美公司总裁、集团总经理等职,2015年回归担任副董事长。这种“基层淬炼+海外历练+总部决策”的复合型培养路径,使其成为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经验的领导者。万联证券分析师屈放指出:“曹晖接任后,福耀的管理层平均年龄下降12岁,但核心团队稳定性反而提升,这得益于曹德旺构建的‘老中青’三代梯队。”

更值得关注的是,曹德旺并未完全退出舞台。他保留董事职务及部分子公司法定代表人身份,同时以终身荣誉董事长身份参与战略决策。这种“退而不离”的安排,既为年轻团队提供经验支持,又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导致的决策僵化。正如曹德旺在接受采访时所言:“我80岁了,该退休了。让新一代人接手,对福耀更有好处。”

二、业绩背书:交棒时点的“完美注脚”

选择在此时交棒,曹德旺展现了对企业发展的精准把控。福耀玻璃同日发布的三季报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118.55亿元,同比增长18.86%;净利润22.59亿元,同比增长14.09%。前三季度营收333.02亿元,净利润70.64亿元,分别增长17.62%和28.93%。这份成绩单不仅创下历史新高,更在汽车行业电动化转型期展现出强劲韧性。

业绩增长的驱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是全球市场份额的持续扩张,福耀玻璃占据全球汽车玻璃市场35%的份额,每三辆汽车中就有两辆使用其产品;二是技术升级带来的附加值提升,公司研发的智能调光玻璃、HUD抬头显示玻璃等高端产品占比已达40%。这种“量价齐升”的格局,为管理层交接提供了稳定的经营基础。

资本市场对交棒反应积极。10月17日开盘,福耀玻璃股价高开2.3%,盘中创下历史新高。投资者用真金白银表达了对新管理层的信心。一位持有福耀股票15年的机构投资者表示:“曹晖团队熟悉全球化运营,且曹德旺仍保留战略影响力,这种‘老人护航、新人掌舵’的模式,比突然换帅更让人放心。”

三、代际传承:从“家族企业”到“现代治理”的跃迁

曹德旺的交棒,标志着中国民营企业从“创始人时代”向“职业化时代”的关键跨越。回顾福耀的发展史,这种转型早有伏笔:

1. 去家族化尝试:2001年,福耀与法国圣戈班集团合资,引入跨国企业管理体系;2003年,成为国内首家引入独立董事的上市公司;2018年,建立“核心员工持股计划”,将管理层利益与公司长期发展绑定。

2. 制度化建设:曹德旺主导制定了《福耀玻璃治理准则》,明确“重大决策需经战略委员会审议”“高管薪酬与ESG指标挂钩”等规则,为职业经理人团队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框架。

3. 文化传承:曹德旺将“敬天爱人”的企业哲学融入制度设计,例如要求高管每年必须完成40小时公益服务,将社会责任纳入考核体系。这种文化基因的延续,比单纯的人员更替更具深远意义。

曹晖的接任,正是这种转型的集中体现。他上任后首次公开表态:“将延续‘技术领先+全球布局’战略,同时加大在光伏玻璃、建筑一体化玻璃等新领域的投入。”这种既保持战略连续性,又开拓新增长点的表述,显示出新一代管理者的格局。

四、曹德旺的“下一站”:教育革命与产业变革

辞职后的曹德旺并未选择安享晚年,而是将重心转向教育领域。2021年,他捐资100亿元创办的福建福耀科技大学正式获批,旨在培养“动手能力强、跨学科融合”的产业人才。截至2025年10月,该项目已投入43亿元,其中13亿元用于基建,30亿元用于采购德国通快、日本发那科等企业的先进设备。

“大学必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曹德旺在开学典礼上直言。这种理念已体现在课程设计中:学校与福耀、宁德时代等企业共建实验室,学生需完成6个月产业实践才能毕业。校长王树国透露:“首批学生中,40%来自制造业家庭,他们带着解决实际问题的使命而来。”

更引人注目的是,曹德旺计划将河仁慈善基金会的剩余57亿元捐赠全部投入教育。“办大学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给中国制造业储备未来。”他强调。这种将个人财富转化为社会资本的举动,延续了其“首善”的慈善哲学——据统计,曹德旺累计捐赠已超200亿元,其中80%投向教育领域。

五、行业启示:中国制造的“传承范式”

福耀的交棒案例,为中国民营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传承范式:

1. 提前布局:通过“基层轮岗+海外历练+总部决策”的三阶段培养,确保接班人具备全局视野。

2. 制度护航: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避免“人走茶凉”的风险。

3. 文化延续:将创始人价值观转化为可执行的制度和文化,实现“精神传承”。

4. 产业协同:通过教育反哺产业,构建“制造-人才-创新”的闭环生态。

这种模式已初见成效。在曹晖接任后,福耀立即宣布了三项新投资:在安徽建设光伏玻璃生产基地、在德国扩建研发中心、与比亚迪合作开发智能车窗。这些举措显示,新管理层正在将传承转化为创新动能。

结语:一场未完成的“长征”

曹德旺的辞职,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对福耀而言,如何在汽车行业变革期保持领先,如何平衡全球化与本土化,如何应对新材料技术的冲击,都是新管理层必须回答的问题。对曹德旺而言,教育实验的成效、慈善理念的传播,同样需要时间检验。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跨越三代的传承,为中国民营企业提供了宝贵经验——它证明,真正的企业长寿,不在于某个人的寿命,而在于制度、文化和人才的持续进化。正如曹德旺在福耀科技大学奠基仪式上所言:“我要建一座桥,连接高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人才与社会需求。”这座桥,或许正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的隐喻。

来源:沙堆上筑梦的建造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