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闲暇时刻,我便翻来覆去看着《黑龙江日报》,从头条新闻一直看到末版的最后一条。每当看到兄弟团的新闻报道在省报上刊发,我心里总是羡慕不已。能够在省报上发表稿子,这就是我们基层单位宣传工作的“天花板”了!由此,心里荡漾起一股春风……
转自:黑龙江日报
作者生活照。
□叶永平
近日,在哈尔滨机场休息室,我与《黑龙江日报》不期而遇。那一刻,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倍感亲切,也感慨万千,它曾是我投稿的“梦想之巅”。
时光追溯到51年前,1974年初冬,北大荒青龙山下的黑龙江畔早已银装素裹。当时我在兵团59团政治处办公室工作,条件所限,无书可读,唯有几份报纸相伴。
闲暇时刻,我便翻来覆去看着《黑龙江日报》,从头条新闻一直看到末版的最后一条。每当看到兄弟团的新闻报道在省报上刊发,我心里总是羡慕不已。能够在省报上发表稿子,这就是我们基层单位宣传工作的“天花板”了!由此,心里荡漾起一股春风……
那些天,我已经在黑龙江兵团的内部报纸——《兵团战士报》上发表了我的第一篇新闻稿,还被团政委点名表扬了一番,并鼓励我多写稿多投稿。这样一来,我胆子大了起来,真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又萌生出了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给省报投稿试试看!怕被周围人讥笑“不知天高地厚”,我不露声色地准备起来。
说干就干,关键要了解省报的近期报道重点及采访到相关素材。我身在同江县境内的兵团59团,远离哈尔滨,信息闭塞,那几天,我拿着新到的《黑龙江日报》,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反复琢磨,“眼下正是全省上下大干农田水利建设之际”,茅塞顿开,于是打电话找各连的报道员了解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5连的报道员介绍了他们家属排参加大田水利建设的故事。我一想“有戏”,便去采访。我赶紧写了一篇新闻通讯《火力排》,落款是“武矢久,叶永平”(武矢久是我所在的兵团59团的谐音)。
我顶着寒风,在团部公路上打听有卡车去福利屯或者前往佳木斯吗?这样,可以跳过团部邮局的辗转和等待,直接从福利屯或者佳木斯的邮局发出,寄稿子就快多了。正巧,有辆油罐车去佳木斯拉油,我请司机抽了根烟,再三叮嘱:“到了佳木斯,先找个邮筒,将我稿子投进去!”
我这是第一次给省报投稿,没有过高的期望。半个月后,翻看新来的《黑龙江日报》,在3版上,突然看到我自己的名字。意外之喜,我的稿件真被省报录用了,由此,激励着我写稿投稿几十年。
在省报上发表的第一篇稿子,让我思绪飞扬,对未来充满期待。在北大荒后来的几年里,我又在省报上陆陆续续发表了十几篇新闻消息、通讯等。因为我们农场小新闻少,写新闻消息经常搜肠刮肚,我开始学习写杂文和散文。
1977年5月的一天,我在青龙山农场收到一封《黑龙江日报(农村版)》的回信,里面夹着一张报纸和一封编辑回信。我没有给《黑龙江日报(农村版)》投过稿,怎么有报纸给我?仔细读了编辑的回信,我这才明白,原来我的不少稿子被转送到省报(农村版)了。再仔细一看,我的那篇《春播短歌》被编辑标明“散文”,顿时心花怒放,这是我第一次在省报(农村版)上发表的散文小稿,也是我的散文处女作吧!
正是因为这第一篇散文小作,又让我对文学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和追求,我尝到了文学创作的甜头,乃至后来几十年里始终孜孜不倦地创作。先后发表了上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出版了十几本散文作品集,并加入了上海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等。这一切,我要归功于《黑龙江日报》对我的提携和鼓励。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几十年来,我的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之路,正是源于《黑龙江日报》这片“沃土”。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