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日益严重的破坏背景下,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峻挑战,诸多物种陷入生存危机。近日,我国云南大理传来喜讯,永平金光寺省级自然保护区内重新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白菊木种群。
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日益严重的破坏背景下,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峻挑战,诸多物种陷入生存危机。近日,我国云南大理传来喜讯,永平金光寺省级自然保护区内重新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白菊木种群。
据报道,黄草坝管护站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查中首次发现了共计24株白菊木。该物种曾因过度利用而面临种群危机,此次重现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专家指出,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内容,也为进一步开展珍稀植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和新的动力。
保护区应以此为契机,加强对白菊木种群的保护力度,并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以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
白菊木,菊科白菊木属落叶小乔木,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木本植物,与栌菊木并称为“菊树”。 其树形优雅,先花后叶,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因此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并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评估为易危物种。
白菊木展现出卓越的极端环境适应能力。在年均温18℃,极端温差达35℃,年降雨量仅800-1000mm,旱季长达6个月的气候条件下,以及生于千枚岩发育的砖红壤(pH值6.0-6.5,有机质含量仅3-5%)的贫瘠土壤环境中,白菊木依然能顽强生长。
更为重要的是,它与虾子花、火绳树等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共同构成独特的干热河谷稀树灌丛生态系统。
白菊木的物候节律也体现出对环境的精准适应。每年3-4月,白菊木先花后叶,簇生的头状花序凭借白色绢毛冠毛,借助风力传播种子。 待雨季过后,新梢开始萌发,直至秋末果实成熟,完成其整个年生长周期。
白菊木的存在,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对维护干热河谷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干热河谷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众多珍稀植物,然而,人为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双重压力正威胁着它们的生存。那么,是哪些因素导致白菊木致危的?
首先,生境破碎化。大规模的干热河谷开发,例如云南永平县的案例所示,造成栖息地丧失和生态环境退化。即使是生长状态良好的个体,也难逃周边环境恶化的影响。原本完整的生态系统被分割成孤立的碎片,阻碍了植物的基因交流和种群扩散。
其次,过度利用加剧了生存压力。当地居民对干热河谷植物的依赖性强,将其用作薪柴或药用资源,长期的砍伐和采摘无疑对种群数量造成直接冲击。这种短视行为忽视了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使得植物资源难以恢复。
最后,繁殖障碍限制了种群的自然恢复能力。尽管种子发芽率较高,但干热河谷的干旱环境限制了幼苗的存活,导致自然更新困难。气候变化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干旱程度,使得幼苗的成活率更加低下,最终影响了种群的长期稳定。
总之,生境破碎化、过度利用以及繁殖障碍共同作用,导致干热河谷珍稀植物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唯有采取有效措施,包括严格控制开发行为、提倡可持续利用、加强生态修复以及关注气候变化影响,方能保障这些珍稀植物的未来。
白菊木作为一种罕见的濒危物种,它的出现是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起到费仲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对白菊木等濒危物种的保护刻不容缓。为有效保护白菊木,可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应建立并扩大繁育基地,积极开展种子萌发试验(目前发芽率已达86%)及扦插技术研究(已实现20天生根)。通过高效的繁育技术,迅速扩大白菊木种群数量,为物种延续奠定基础。
其次,可实施野外回归项目,将培育的苗木用于植被恢复,逐步恢复白菊木的自然生长环境。
最后,应加强社区共管,推广替代能源以减少对薪柴的砍伐,从而降低人为因素对白菊木生存环境的威胁。
作为地球46亿年演化史的独特见证者,白菊木的存续关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需以科学之力守护这份“菊科乔木的孤本”。
来源:八戒说科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