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烈士温秉仁61年后羊楼洞迎亲人冒雨祭扫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7 05:15 1

摘要:秋雨落在羊楼洞的青山上,63岁的温金才跪在伯父温秉仁的墓前,倒出一壶山西陈醋,撒下一捧家乡黄土。这位23岁牺牲的志愿军炮兵战士,终于在61年后,等来了亲人的声音。而这场迟到的祭扫,背后是民间志愿者余发海二十年的奔走,是国家系统性寻亲机制的缓慢成型,更是一场与时

秋雨落在羊楼洞的青山上,63岁的温金才跪在伯父温秉仁的墓前,倒出一壶山西陈醋,撒下一捧家乡黄土。这位23岁牺牲的志愿军炮兵战士,终于在61年后,等来了亲人的声音。而这场迟到的祭扫,背后是民间志愿者余发海二十年的奔走,是国家系统性寻亲机制的缓慢成型,更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记忆抢救。

温秉仁并非孤例。羊楼洞烈士陵园安葬着142位抗美援朝伤员,他们曾被送往第六十七预备医院救治,最终长眠于此。全国类似的地方性集中安葬地仅有三处,而像温秉仁这样长期身份不明、亲属失联的烈士,曾是历史沉默的大多数。直到2025年,国家已迎回1011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确认28位烈士身份,背后是DNA数据库、遗物比对与“烈士寻亲平台”的协同发力。科技与制度,正努力缝合记忆的裂痕。

但制度的光,尚未照彻每一寸土地。尽管国家自2021年启动“县级以下英雄烈士纪念设施整修工程”,迁移或集中管护了7.7万余座散葬烈士墓,中央财政投入20亿元,地方配套跟进,但仍有大量烈士深埋于无人知晓的山野。部分亲属因情感牵绊不愿迁移,一些墓地因文物属性必须原址保护,而偏远地区的管护力量依然薄弱。制度的顶层设计与基层的现实落差,让英雄的姓名仍可能在风化中模糊。

更深层的危机,是记忆传承的断代。温秉仁的弟弟寻兄六十年未果,至死未能相见。今天,亲历战争的一代正在离去,口述史迅速消亡。若无系统性教育机制,年轻一代对“最可爱的人”只剩抽象符号。沈阳烈士陵园的英名墙上镌刻着17万多个名字,但多少人能念出其中任何一个?纪念若仅停留在仪式,历史就会沦为布景。

真正的铭记,不是让英雄躺在档案里,而是让他们活在我们的讲述中。国家已建起DNA数据库、寻亲平台与集中管护体系,下一步应推动烈士事迹进教材、进课堂,建立常态化的口述史采集机制,鼓励家庭将英雄故事纳入家风传承。每一个家庭带回的那抔黄土,都应成为点燃记忆的火种。

英雄可以无名一时,但不能被遗忘一世。当制度与人心共同守护,那一座座青山上的墓碑,才不只是石头,而是民族记忆的坐标。

来源:请我停止熬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