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佤邦和果敢的名字,经常会听到。两地都在缅甸。缅甸那一大片山地和中国云南有接壤。有人说佤邦要把果敢“汉化”,又有人说佤邦人还要回到自己的家乡,这里面有什么事情?谁在做这些决定?到底真实情况是什么?
佤邦和果敢的名字,经常会听到。两地都在缅甸。缅甸那一大片山地和中国云南有接壤。有人说佤邦要把果敢“汉化”,又有人说佤邦人还要回到自己的家乡,这里面有什么事情?谁在做这些决定?到底真实情况是什么?
佤邦靠近中国边境,果敢就在旁边。它们跟缅甸其他地方不太一样!
佤邦,面积35000平方公里,分两块,中间隔着掸邦。南边接老挝、泰国,北边靠中国云南。果敢,面积2700平方公里,北部跟中国很近。果敢和佤邦很多人都可以说汉语。
佤邦人口超过60万。果敢人口没有这么多,但两地汉语氛围重。
佤族是佤邦人口的主力,果敢这边果敢族、苗族、傣族、崩龙族、傈僳族都不少。很多人说的方言跟中国云南差不多。学校都教汉语。有些地方街头能看见汉字。
语言不单单是沟通用。这里用的西南官话,官方文件经常用汉字。当地节日跟中国差不多,像春节、中秋都有。很多家庭就是老老实实延续着这些传统。
有人在问:他俩为什么那么中国?祖上真的是中国的吗?
历史翻一翻,是有名堂的。佤邦以前是中国疆域。唐朝时归南诏,宋代归大理国,元朝又分作两个地界。到了明代,分给了不同的土司。清朝还到阿佤山区挖过银矿,六十多年。
历史上,佤邦和果敢都和中国密不可分。
光绪年间,英国插手。1897年到1900年之间,英国把阿佤山区的一部分占了。清朝被逼承认丢的地。划界时,两头还吵过架。边界经常变来变去。民国时期,边界更乱。英国还搞了班洪事件,最后两边还是没完全定下来。二战后,滇缅公路成了英军要地。民国后期,把中缅边境线划了一刀,很多中国领土直塞进缅甸版图。但实地勘界没彻底弄清。
到1960年,中缅终于签了正式条约,定下来班老、班洪归中国,其它地方给缅甸。佤族那边还是有人分居在两边。果敢的历史也类似。
果敢古代是云南行省一部分,后来属于明朝土司治地。清朝时归云南永昌府镇康州。腊戍也设有官府。第三次英缅战争后,缅甸被英国管。果敢硬被划入英属印度。后来,1897年,又因中英条约我方丢了些地。后来还送给法国一块。二战又被日本侵过。
这些年头,谁都没能长期稳定住边境这些地儿。缅甸独立后,局势乱,果敢的归属也乱。到1962年,两国正式划界,果敢就成了缅甸一部分。可是语言、文化一直没变过。
边界变化,影响了人口流动,但文化一直没断过。
佤邦、果敢多民族。掸族、拉祜族、克钦族、克伦族、傣族、景颇族,很多其实和中国民族一脉同源。南部的人像泰国那边,北部的像云南那边。说话、节日、吃穿都和中国接近。
有说法是佤邦想让果敢更“汉化”。其实没谁特意在做。更像是这里长久下来大家就过成这样了。果敢族这个名字,就是英国当年安的。实际上果敢族本人和汉族没有多少区别。家家会过春节。谁都没忘了自己的根。
经济也是一条线。佤邦、果敢生意上跟缅甸不算太密。反而跟中国多。佤邦贸易,靠着中国的终面边境口岸。大部分货都是和中国做出来的。用电,也走中国电网。这些事没太多缅甸人操心。
这里卖的商品、开的店铺、学校教材,全都离不开中国。
这种经济联系导致佤邦、果敢和中国互相依靠。贸易方便、通讯通讯。两地比缅甸别处更认同中国一套。
对这些地方的人来说,要养家活口就是要往中国看。挣钱见识都在这里。反倒和缅甸本地官方关系一般。
在街边,常常就能看到写着汉字的商店。路牌指示牌也用汉字。家长都愿让孩子学汉语,信不过别的课本。这里的文化氛围很难用缅甸那套带过去。
有人觉得佤邦和果敢是不是要有什么大变化。其实地方上没特别的声音要主动“汉化”谁。根本原因只是这里人和中国人走得近。生活习惯和生意都和中方靠得紧。国家边界多变,可普通百姓的日子只图安稳。
97%以上果敢居民用西南官话交流!这就是现实
佤邦现在还是缅甸的自治区。和中国没有官方隶属关系。果敢成为缅甸第一特区后,依旧天天同中国互动。很多商户都直接开到中国市场。平常走动频繁,两边亲戚朋友分隔并不多见。
到底是“汉化”,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延续?事实放在眼前。有多少果敢、佤邦人骨子里还是更愿意说祖辈的语言,传承自家的规矩。这里的好多人,虽然有缅甸护照,但他们心底更认同中国。
佤邦和果敢文化认同、经济来往和实际交流和中国一直紧密,这种局面不是政策推动,而是历史和现实自然形成。两地居民日常生活与中国紧贴,“汉化”其实只是日常延续。
来源:青涩奶酪tW8R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