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湖边那家85度C卷帘门拉下的那天,隔壁奶茶店的小哥正把“新店买一送一”的牌子往门口搬,动作麻利得像提前排练过。
西湖边那家85度C卷帘门拉下的那天,隔壁奶茶店的小哥正把“新店买一送一”的牌子往门口搬,动作麻利得像提前排练过。
玻璃门上贴着的“设备升级,暂停营业”A4纸,被梅雨季的风吹得卷了边,第二天就换成了“旺铺招租”,电话是手写体,笔迹潦草,却透着一股“不愁下家”的笃定。
路过的人顶多瞄一眼,脚步都不带停的——这条街最不缺的就是网红店,谁还记得它当年排队绕圈、凯撒大帝限购两袋的盛况。
把镜头往回调十年,2011年平安夜,郑州二七广场首店开张,圣诞树上挂着“买咖啡送马芬”的红色吊牌,收银台前排队的年轻人把广场地砖踩得发亮。
当时的新闻稿写得豪情万丈:一年十店,下一步杀进洛阳、开封,把中原地图染成85度C的橘红色。
结果呢?
四年半后,健康路最后一家门店关灯,卷帘门合拢的声音在凌晨两点格外清脆,像给这场“北伐”画了个干脆的句号。
如今回头看,河南市场的撤退预告片,早就藏在那些细节里:面包出炉时间越来越晚,凯撒大帝的培根碎悄悄减了量,店员换得比换季还快,连“欢迎光临”都喊得有气无力。
关店理由说来说去,绕不开“贵”和“慢”。
静安寺那家,月租涨到28万,卖多少杯拿铁才能给房东打工?
西湖景区更夸张,房东直接抬价50%,一副“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脸孔。
另一边,外卖平台上9块9的现烤蛋挞正疯狂刷屏,配送费还免。85度C也想过自救:把饮品占比从35%拉到50%,推出6块钱一杯的“平价美式”,小程序优惠券叠得比奶茶还复杂。
可消费者精得很——便宜要真便宜,好喝要真好喝,中间那层“品牌滤镜”一旦裂开,没人愿意为了十几年前的情怀多掏三块五。
更尴尬的是,它想降身段,却降不彻底。
面包师还是按中央工厂配方走,面团冷冻进门店,烤出来边缘发干;低价饮品用的豆子没变,苦得发涩,评论区一水儿“不如隔壁便利店”。
想学大厂玩数字化,结果“85度C+”小程序跳转三次才能付款, elderly 消费者站在柜台前手机按到冒汗,最后甩下一句“还不如直接刷卡”。
节奏没踩对,高不成低不就,活生生把“中产咖啡+软欧包”的舒适区玩成了夹心饼干。
有人说,它输在“太急”。
早年扩张像撒豆子,一家接一家,管理培训却跟不上,新员工看两天视频就上岗,漂白粉味的饮料、冷掉的三明治说翻车就翻车。
等本土烘焙品牌把现烤明档搬到街边,香气顺着排气扇飘满人行道,85度C的中央工厂模式就显得老派又昂贵——就像DVD遇上流媒体,不是片子不好看,是大家换台更快了。
如今回头看,它像那个提前交卷的同学:题写得满满当当,却忘了检查最后两道大题。
当然,把锅全甩给“贵”和“慢”也不公平。
消费情绪这两年肉眼可见地收缩,30块的下午茶从“日常小确幸”降级成“可替代消费”。
同样一条街上,新开的烘焙店把客单价钉在15块,第二件还半价;便利店6块8的现烤面包香气一飘,谁还记得凯撒大帝?
市场不讲情怀,只讲算账:房租、人工、原料、平台抽佣,每一项都在涨,唯独消费者的“愿意”在缩水。85度C不过是把算术题写在了卷帘门上——算不过来,就关灯。
至于“还会不会回来”,总部那句“未来可能重返河南”听起来像客套。
商业世界里,退场容易,复出难。
就算哪天它换身新门头杀回来,面对的也是一群被9块9惯坏的胃口,和更卷的竞争对手。
到时候,谁还会为十几年前的橘红色Logo排队?
卷帘门可以再次拉起,但消费者的记忆不会原地等待。
来源:灵巧百香果oN2Z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