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豁免”两个字刚蹦出来,华尔街那帮做能源运输的对冲基金就集体松了口气——11月3日美国商务部把港口服务费又抠了一遍,给拉战略油、送救灾粮、装国产环保监控的三种船开了小门。
“豁免”两个字刚蹦出来,华尔街那帮做能源运输的对冲基金就集体松了口气——11月3日美国商务部把港口服务费又抠了一遍,给拉战略油、送救灾粮、装国产环保监控的三种船开了小门。
听起来像给自家船厂打补丁,可补丁底下没布:文件里白纸黑字写着“排放监测系统须美国产”,全美能造那套硬件的工厂只剩路易斯安那州一家,年产能十二套,连墨西哥湾日常拉油的小船队都喂不饱。
政策落地当天,埃克森美孚的股票只涨了0.8%,却把中国大连造船厂的LNG船海试照片送上了行业头条——0.085%的蒸发率,比行业均值低一根头发丝,却能让一艘17万方的船每年少蒸发掉价值一座小县城的天然气。
有人算过,美国豁免的那点港口费,折到每桶油里不到7美分,可因为本土造不出新船,能源公司还是得去亚洲排队。
卡塔尔能源转手就把12艘订单塞给大连,28亿美元现金一次性到账,连砍价的环节都省了——他们清楚,等美国那十二套监测设备排产完,卡塔尔的液化天然气已经在上海港卸完货,回程路上还能顺路捎两舱碳中和的甲醇,给明年要开的“上海—洛杉矶”零碳航线备货。
航线计划表里写得明明白白:中远海运的甲醇动力箱船跑主线,美国Chevron掏4.2亿研发的生物燃料油轮先靠边站,原因简单粗暴——中国船厂把设计软件升到HDSP 6.0,出图速度比西海岸同行快三成,美国船级社的人看了直摇头:图纸都追不上,还谈什么燃料路线。
船东们比资本更诚实。
马士基悄悄把中美航线的资产挪到马绍尔子公司名下,挂旗换成巴拿马,港口费涨23%也照跑,反正箱子里的iPhone和圣诞毛衣利润够厚;中小货主玩不起,干脆把货拉到重庆,走中欧铁路去波兰,运费贵一点,但比在美国港口排队等空舱省时间。
Clarksons三季度的报告里,全球新增船舶注册巴拿马籍暴涨47%,像极了一场“去美国化”的集体投票——船东用脚告诉华盛顿:补贴可以要,船还得去亚洲造。
另一边,美国东海岸的船坞安静得能听见海鸥回声。
亨廷顿英格尔斯靠36亿美元的军舰订单续命,可民用船缺口78%,青年学徒计划招不满三分之一,老师傅们一边焊核潜艇一边叹气:教会徒弟也没商船可造。
卫星图拍下去,中国长三角的船台灯火通明,美国船厂却像夜里的停车场,只剩几盏昏黄路灯照着空荡的龙门吊。
有人调侃,美国造船业现在最大的客户是海军,第二大客户是拍末日电影的剧组——锈迹斑斑的船坞做布景,连特效都省了。
IMO明年要审的新碳排放规则,被业内视为下一道分水岭。
中国船厂已经拿出氨燃料预留散货船,美国还在测试阶段的AI设计系统连船型库都没补齐。
差距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是每一次“先等等看”的犹豫、每一张“先补贴再说”的支票堆出来的。
豁免政策可以救急,却救不了整条产业链;技术突破听起来像口号,可0.085%的蒸发率、16个月的建造周期,把口号变成了现金,砸在船东面前叮当作响。
故事讲到这里,没人再提“谁赢谁输”的老套台词。
船板上的焊花每天照常四溅,只是火星子落在亚洲钢板上,比落在北美空地上更亮一些。
来源:花花公子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