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女歌手移民英国再创业 开餐厅用内地社交平台宣传被举报下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6 23:11 2

摘要:“港式下午茶套餐,28英镑一份避风塘炒蟹,TikTok上120万人围观一块醒狮冰块——这不是香港庙街,这是曼彻斯特。

“港式下午茶套餐,28英镑一份避风塘炒蟹,TikTok上120万人围观一块醒狮冰块——这不是香港庙街,这是曼彻斯特。

吴日言把餐厅开成了“反向移民”样本:别人出国找乡愁,她直接把乡愁做成现金流。

菜单上写着“丝袜奶茶”,隔壁桌却是金发大叔用粤语点单;门口贴着“卡拉OK今晚8点”,英国人排队唱《富士山下》。

她没卖情怀,只是把情怀拆成可复制的SKU。

先说数字。

下午茶套餐上线30天卖出2000份,平均一天67套,按每套18英镑算,单月就是3.6万英镑,几乎抵掉一半房租。

避风塘炒蟹更狠,一份28镑,成本不到9镑,毛利68%,晚市翻台三次,单日最高卖出86份——光一道菜就日进2400镑。

入围“曼城最佳新开业餐厅”那天,她没发朋友圈,只在厨房黑板上写了一句:“今日员工餐加蟹”。

流量端更夸张。

小红书被下架,她转头把醒狮冰块搬上TikTok,5万粉丝、120万播放,评论区一水儿“Where is this place?”。

她顺手把教程拆成三步:提前冻冰、模具倒茶、手打柠檬——0成本教学,换来的是门店搜索量暴涨300%。

本地美食博主来拍奶茶,她不给广告费,只送了一袋自家调的锡兰茶粉,对方视频一上线,当天多卖110杯。

流量在她眼里不是数字,是“可预约的客人”。

但最狠的是她把“家庭KPI”写进商业计划书。

每周一、四固定关店,门口挂牌“妈咪去开家长会”。

大女儿考进Ofsted评级“Outstanding”的小学,她直接把录取通知书贴在收银台旁——英国客人看不懂中文,却看得懂“妈妈优先”。

有人问她要不要去伯明翰开分店,她先算的不是租金,是“高铁回家能否赶上女儿放学”。

扩张可以谈,前提是“周一四照样关门”。

为什么她的店能火?

答案很简单:她把“移民三件套”——乡愁、教育、身份——拆成了可付费的解决方案。

想家?

来块醒狮冰,一口下去是冻住的香港夏天。

孩子上学?

她帮你试过了,Outstanding小学真香。

身份认同?

英国人排队唱粤语歌,比任何护照都好用。

别人出海做餐饮,先算坪效、SKU、回本周期;她先算“周一能不能陪孩子”。

结果反而更快回本——家庭日让员工有盼头,流失率降到0;短视频里“妈妈老板”人设吸粉,省下的广告费直接抵原料涨价。

她无意间跑通了一条“家庭友好型餐饮”模型:用固定关店制造稀缺,用亲子时间换员工忠诚,用真实生活省掉内容营销费。

所以别再说“明星开店靠名气”。

吴日言把名气拆成三步:

1. 把角色记忆变成产品——醒狮冰块就是《青春@Y2K》的彩蛋。

2. 把生活难题变成卖点——“带孩子也能赚钱”比任何鸡汤都值钱。

3. 把文化差异变成溢价——英国人愿意为“会说粤语的螃蟹”付28镑。

餐厅墙上贴着一行小字:“我们不是复制香港,是给香港一个下班时间。

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是:移民不是撤退,而是把战场扩大到地球另一端。

当别的明星还在直播带货,她已经把带货做成日常——每天卖2000份下午茶,就是2000次“香港”被准时送达。

所以下次再听到“艺人出海不容易”,想想曼彻斯特那块会唱歌的醒狮冰:

它一边融化,一边告诉你——

乡愁可以按克卖,家庭可以写进财报,

而“妈妈周一要接女儿”,也能成为最硬的商业策略。

来源:冥王玉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