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不是搞复古风,而是中国消费者用真金白银告诉世界:技术永远没有“过时”这一说,只有“实不实用”这一条。
100年前的技术,怎么又火了?
这不是搞复古风,而是中国消费者用真金白银告诉世界:技术永远没有“过时”这一说,只有“实不实用”这一条。
说的是谁?
老技术新爆发的主角,是曾被看作“边角料”的油混和广义插混。
按理说,谁还关心内燃机的花活?全球电气化的大潮奔涌向前,新能源车的广告从“不充电”、“可躺平”到“发射火箭”,卖点一个比一个离谱。
但偏偏,一帮国产车企把这个上世纪的混动理论翻出来一层又一层,开发出一批又一批爆款,打得昔日王者日系混动节节败退。
说白了,是我们重新定义了“油电混”的价值。
这盘棋,深了。
事情得从混动中最“卷”的两个门派说起:“插电混联”和“增程式”。
这俩都是现在市面上主流的“电动化但不纯电”的方案,你说它是新能源吧,它还需要加油;你说它传统,它跑起来甚至比特斯拉都安静顺滑。
核心区别,看清楚了。
增程式:发动机不直接驱动车轮,只用来发电。驱车的,全靠电机。
广义插混:发动机能驱动轮子、电机也能,能串联(像增程一样),也能并联(发动机+电机合力驱动),有点像多才多艺的“电动全能王”。
从硬件上讲,它俩本质差不多,都是那几样玩意儿:发动机、电动机、电池、发电机、电控系统。
可别小瞧这“相似”,差别就在幕后“控制逻辑”和“驱动策略”上。这就像明明给了两个人一把菜刀,有人能做大厨,有人却只能切水果。
那谁强?
看场景。真要说结论,哪怕同等条件下,插混的系统效率理论上更高。
原因也明了。比如你跑高速,增程的工作链是:发动机发电→电池储电→电机驱动→轮胎运转。
中间每多一个环节,就多一部分能量损失,哪怕每步效率都给你拉满,累加起来终究不敌。
插混的一条直线:发动机直驱带动轮胎跑,没废话、直来直去。
而且插混还能来个组合技,电机和发动机联手输出,一踩油门就是绝杀。
举个例子,市面上一款主打混联的车型,总功率接近某款增程系统车型,车还重了点,但实际油耗却做到了对手的90.5%。更神的是,这款插混在0-100加速和最高时速上也略优于那款增程。
是不是碾压?也不至于,大部分消费者感知不强烈。但技术细节藏不住,那是真实的数据。
不过,注意个核心逻辑“适合最重要”。
如果你是城里坐坐代步车的人,或者短途通勤、偶尔出门,那我说句大实话,增程可能更讨喜。
它用电跑时跟纯电一模一样,寂静、起步快、顺,还没续航焦虑;一旦电没了,发动机顶上,就像手机自带了一个备用充电银行,根本不用焦虑。
这也正是理想、问界这些增程派代表脱颖而出的基础。
你以为大家都是冲着发动机电驱这个科技感去的吗?不是。他们赢在懂得中国用户到底怕啥、要啥。
怕啥?怕没电、怕找不到充电桩、怕“被困荒野一夜”等社会性死亡。
要啥?要平顺、舒适、大空间,还得有智能屏幕和家庭出行体验。国产车的顶层设计早已不是单枪匹马地搞硬核技术,而是围绕一个更现实的关键词:“场景”。
增程式,恰好就切中了这根神经。
那插混是不是就傻?当然不是。
插混派现在已经大兵压境,深知之前的“模式复杂”“调校难”问题,现在靠智能控制平台搞定了。
从仰望U8这种搭载四轮独立电驱+增程系统的百万级神车,到比亚迪、吉利这些早已构建成熟插混系统的品牌,全都看上了一个底层逻辑。
虽然说混动是“中间路”,但别忘了,这条中间路才是大多数人最能接受的现实解。
目前所有混动技术,无论是DHT、DM-i、i-MMD、EREV,都只是过渡形态。说穿了,它们都是为了解决一个原始问题——电池成本贵、续航焦虑强、补能时间长。
才不得不折中搞出了这些“电+油”的中间产物,一边体验纯电优势,一边避免纯电痛点。
一旦未来固态电池、甚至更科幻的核电池登场,会发生什么?
假设有朝一日,“一块电池管你跑30万公里”,那时候车加不加油、发动机怎么驱动,统统不是问题。甚至连汽车轮子都可能变成别的形式。
但是不是说那时候这些混动技术就完全白搞了?
不。这段探索永远有价值。
它让国产品牌有了掀桌子的底气,用户得到了高性价比的选择,也让我们能在新能源产业链主导权上“杀回一城”。
这就是中国模式的力量。
以场景为中心,以用户为导向,以需求牵引技术,而不是照搬国外那一套所谓“最先进的架构”。
一个百年前的技术,一旦加上市场理解+智能升级+消费洞察,立马焕发新生命。
甚至反过来,让老牌强国也要低头学你怎么玩。
日系混动不是不行,而是失去了对用户脉搏的判断。
他们给的是“我造了这个,请你适应”,而我们则是“你想要什么,我打磨一个适合你”。
不是谁技术最先进谁赢,而是谁最能洞察人心,谁最注重实用主义,谁就能改写行业规则。
来源:汽车大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