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滨州日报/滨州网讯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推动全省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加快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近日,《滨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动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布,从突出科技支撑、推动产业集聚、丰富融合模式、优化产业服务与强化要素保障五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推动全省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加快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近日,《滨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动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布,从突出科技支撑、推动产业集聚、丰富融合模式、优化产业服务与强化要素保障五个方面,对推动全市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系统谋划,为构建具有滨州特色的乡村富民产业体系提供了“路线图”。
在突出科技支撑方面——强化稳产保供、良种支撑、科技赋能,加快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渤海黑牛等良种资源保护,推动对虾精准智能育种,夯实农业产能基础。加强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数字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加大种植业、养殖业智慧农技推广应用力度,深化数字化渔业应用场景,强化对农业生产的数字化分析、智能化管理、信息化控制,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质效。到2027年,培育县域数字农业发展县3个,全市智慧农业示范应用基地累计达到50个。加快推进农机化转型升级,通过信息化服务大数据平台,对各类农业机械实施全程实时管理,对农机跨区作业科学调度,推广使用植保无人机、自动病虫害监测设备等“智慧农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推动产业集聚方面——依托“5210N”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食品加工、畜牧水产等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惠民县农副产品(畜牧)加工、阳信县肉牛、博兴县肉禽加工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引导乡村产业围绕农业资源聚集,打造具有规模效应和核心竞争力的农业产业集群,上溯下延农业产业链条,以产业链延长带动价值链升级。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支持龙头企业担任“链主”,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引导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到2027年,国家、省、市三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00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00家、营业收入达到1800亿元,形成优质企业雁阵格局。
在丰富融合模式方面——加强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培育,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点位,探索乡村研学旅游线路,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结合邹平樱花节、阳信梨花会、沾化冬枣节等主题活动,将农产品、工艺品融入乡村休闲旅游,积极发展文旅融合业态。深入挖掘草柳编、老粗布、手工老布鞋等非遗传统技艺,传承发展极具乡村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滨州手造工匠、乡村建设工匠等。到2027年,累计培育滨州手造工匠40名,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达到210名,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支持传统农产品加工企业向电商企业转型,依托电商平台,借助电商购物节,以农村寄递物流为载体,开展线上促销、直播带货等活动,激发农产品消费需求,拓宽产业发展渠道。
在优化产业服务方面——突出品牌引领,打造农产品品牌,带动粮食、畜牧、水产、果蔬等特色产业加速发展。到2027年,市级及以上知名农产品品牌累计达到150个,“食域滨州”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企业累计达到140家,依托区域公共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特色文化品牌等品牌体系,打造一个品牌、带活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提升农业对外开放水平,加强科技人才国际合作,精准搭建农产品展示平台,拓展多元化的农产品出口市场,优化农产品贸易服务,让更多优质特色农产品走出国门,提升农产品出口规模与附加值。完善农业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强化农业投入品源头治理,严格农产品质量检测,推进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在强化要素保障方面——依托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团,开展种养技术培训指导,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强化落实财政支农政策,拓展多元投入渠道,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加快培育农业高素质人才,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者申请创业担保贷款等创业扶持政策。强化土地资源合理供给,实行“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切实保障产业项目用地需求。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凝聚部门合力,共同推进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醉夕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