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圳,一座最爱掀桌子的城市,一次次站在了改革创新的最前沿。如今,深圳再次肩负重责,今年6月获批的《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给了深圳一柄掀翻“985牌桌”的尚方宝剑——“补齐教育短板,推动职业教育与先进制造业融合”。
深圳,一座最爱掀桌子的城市,一次次站在了改革创新的最前沿。如今,深圳再次肩负重责,今年6月获批的《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给了深圳一柄掀翻“985牌桌”的尚方宝剑——“补齐教育短板,推动职业教育与先进制造业融合”。
这意味着,创新之城、外贸第一城、工业第一城的深圳,将拥有推进“小而精”高校办学、允许外资进入职教领域等特权,深圳本身的高教短板被精准填补,新的高教、职教综合探索,则将为更多中国城市与教育界趟出一条新路。
但对于部分长期把持高等教育资源,却把功夫放在其他方面的双一流高校,比如武汉大学、山东大学而言,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原本,近年来起势的一些由企业家资助、学者执掌的大学就在打破高等教育的旧秩序,重新定义价值标准与人才培养模式,如今深圳以一城之力深度入局,未来重点产业的人才培养将呈现焕新局面。
顶层设计选择由深圳来破开高等教育革新、职业教育变革的厚重冰层,是因为这里有一批当下中国最优秀的民营科技企业,华为、大疆、比亚迪,以及与它们相关的上下游企业群体,是深圳建设“世界一流职业教育体系”的最大依仗。
有这些企业的深度参与,才能让学生“3天在校、2天在企”的“生产型实训基地”真正成型,并有效演进、高效迭代,成为中国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的火种基地、完美样本,以其为范本,充分总结提炼后,再拓展至各个经济大省、制造强市。
深圳所打造的教育界、产业界“精品工坊”是什么模样?
单个专业招生不超过50人,师生比不低于1:8,生均科研经费投入每年20万起步,企业的技术难题可能就是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方案一旦采纳直接入职,没被采纳也不会被埋没——这不是普通的职教小班教学,而是头部企业的人才定制新范式,同时又避免了只是单一企业受益,而是聚焦全行业受益。
顶层设计的格局还在于,外资职教获准入华,德国“双元制”、新加坡ITE认证等全球知名职教体系都可以在深圳先行落地,深圳的人才体系多元化在这一刻更加具象,也彰显了中国高水平开放的坚定信心与铿锵步履。
深圳的“教学工厂”模式正在逐步扩容,深圳理工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等学校的“学术导师+产业导师”双轨制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对此,与还在忙着向上甩锅和给留学生建新宿舍、装空调的985、211的漠然不同,学生、家长、求职群体已经在用脚投票——2025年高考季,南方科技大学和深圳理工大学的分数线力压中山大学等名校,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反超了部分“双一流”高校。高分考分,纷纷流向“职教小清华”——这确实很“深圳”。
别忘了,深圳虽然年轻,高教资源近乎从零开始,但不差钱的深圳已经攒下了一份可观的高教家底:2014年,深圳高校11家,在校学生11.21万人,2024年,深圳高校17家,在校学生19.96万人,虽然和成都、西安等拥有百万大学生的城市没法比,但深圳有让百万大学生趋之若鹜的就业载体,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选择来深圳深造了。
他们的理由中有很重要的一条:深圳经营主体达448.7万户,总量和创业密度位居全国前列。深圳的96个校企订单班,每年校企联合培养学生近万人。其他大学的很多教授也有讲席教授和企业创始人、技术核心身份,但这个比例,在深圳高校达到了最高点。
不被传统束缚的深圳教育,打出了革新的明牌
还有一个细节是,深圳代表性企业之一的腾讯,一直在坚持一件事,选取实验室真实研究的课题面向青少年开放,实施中学生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其典型案例是,腾讯深圳总部大楼一层,通过掌纹识别进出闸机,这一生物体识别技术从立项到上线,一直都有深圳本地中学生参与其中。
更为关键的是,作为如今事实上的“教育特区”,深圳的高校含着金汤勺诞生,它们没有悠久的历史,但也不用被传统束缚,可以直接面向未来办学,创新基因在深圳的企业和校园间潺潺流淌,深圳高校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将“毕业即高薪”。
在这个以市场需求和产业应用为导向的新时代,挤上了高教、职教牌桌的深圳,给其他城市和教育界打出了一张朴实无华的明牌:跨界融合、产业导向、实践为王,“全力推动将城市的产业优势转化为教育优势”。
教育就是实战,生态就是基建,资本就是催化剂,深圳凭此打造的高质量人才池,成为招商引资的强磁场,吸引更多重点产业链企业主动聚集。
当学术前沿与国家战略、产业需求同频,教学、科研、实践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喊了多年的“人才先行”不再是被动等待产业,而是主动创造未来,真正成为中国制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来源:前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