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碗卡通燕麦粥也太可爱了!”北京的张阿姨在家族群里转发了一组3D美食漫画,配图文字写着“富含色氨酸和膳食纤维,煮成粥吃,稳定血糖助睡眠”,没过半小时就收到了七八条亲友的追问链接。
“这碗卡通燕麦粥也太可爱了!”北京的张阿姨在家族群里转发了一组3D美食漫画,配图文字写着“富含色氨酸和膳食纤维,煮成粥吃,稳定血糖助睡眠”,没过半小时就收到了七八条亲友的追问链接。
如今在公众号、短视频平台上,这类由AI制作的3D健康食谱漫画正在悄然走红,不仅成了中老年群体的“养生指南”,也成了宝妈们的“厨房帮手”。
“最初就是想帮我妈避开朋友圈的养生谣言。”90后创作者景景的经历很有代表性,她发现母亲总在家族群里转发“吃XX能治百病”这类来源不明的文章,多次劝说都没用,长辈觉得文字说理太枯燥,专业图表又看不懂。
5个月前,景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用AI生成了一组《8种天然“降压食物”》的3D漫画,没想到转发到妈妈们的聊天群后,3小时就收获了上百条“太实用了”的评论。
有阿姨特意私信她:“以前看营养书头疼,现在看这卡通图,一眼就知道吃啥对血压好。”
这并非个例,数据显示,目前公众号领域专注“AI+3D美食漫画”的账号已超2000个,其中半数账号的核心受众是45岁以上人群。
为什么这类内容能火?关键在于它解决了健康科普的“传播痛点”:传统食谱要么满是专业术语,要么图片拍得毫无吸引力,而3D漫画把燕麦画成圆滚滚的“小云朵”,把菠菜变成带露珠的“绿星星”,搭配两三句大白话解说,自然让人愿意看、记得住。
很多人以为做3D漫画得懂设计、会建模,其实靠AI工具,普通人5分钟就能搞定一套,景景和业内创作者们摸索出的流程已经相当成熟,说白了就四步:选题、写提示词、生成图片、配文排版。
第一步:选题定生死,跟着公式走准没错“选题是内容的灵魂,方向错了再好看也没人看。”景景总结出一个爆款选题公式:“数字+家常食物+明确好处”,比如“3种熬夜后必吃的安神粥”“5道孩子越吃越聪明的家常菜”,这种标题直截了当,读者一眼就知道能获得什么好处。
为了提高效率,她还专门做了个“健康内容选题助手”的提示词模板,只要输入一个爆款标题,AI就能自动生成5个类似选题。比如输入“对睡眠特好的食物”,AI立马会给出“助眠的8种家常食物清单”“3分钟做好的睡前安神食谱”等选项,根本不用费脑想创意。
第二步:写对提示词,图片质量差十倍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新手最容易踩坑的地方,“千万别直接让AI画‘一碗燕麦粥’,那样出来的图要么模糊要么风格混乱。”景景展示了她的秘诀——先让AI生成专业的视觉提示词。
她常用的提示词模板会包含这些要素:画面主体(比如“一碗浓稠的燕麦粥,上面撒着蓝莓和杏仁片”)、风格(“3D卡通风格,扁平化设计,边缘圆滑”)、细节(“食物有光泽感,蓝莓带水珠,燕麦颗粒清晰可见”)、背景(“纯白背景,无阴影,简洁干净”)、比例(“3:4竖版,适合手机阅读”)。把这些信息喂给AI,生成的图片质量能提升一大截。
第三步:选对工具,新手也能出精品工具选得好,效率翻一倍,目前创作者们常用的工具有两类:一类是综合AI绘画工具,比如“超级图图”“Midjourney”,另一类是专门的健康内容生成工具,比如豆包的图文生成功能。
景景试过不少工具后发现,“超级图图”的效果最稳定:“生成的3D食物色彩特别暖,卡通感十足,而且风格统一,不会这次画得像绘本,下次变成写实风。”相比之下,有些工具生成的图片要么有水印,要么细节粗糙,比如把“西兰花”画成“绿菜花”,还得手动调整。
如果想更省事,还能直接用搜狐网分享的“一站式流程”:先用Deepseek生成食谱清单,再用提示词生成器转成视觉指令,最后用AI绘画工具出图,一套流程下来行云流水。
第四步:配文排版,简洁就是王道3D食谱漫画的配文有个铁规矩:一张图配两三句话,多一个字都嫌多。
景景的爆款内容都是这么排版的:图片上方用黄色大字标食材名,中间用黑色小字写核心功效,比如“燕麦粥:富含膳食纤维,稳定血糖助睡眠”,底部再放3D食物图。
“我们不是做专业医学论文,是做通俗科普。”景景强调,信息过载反而会劝退读者,她曾试过在一篇内容里加了太多营养数据,结果阅读量直接降了一半,后来改回简洁风格,互动量立马就上来了。
而且所有图片都保持统一格式,时间长了读者一看到就知道是她的内容,品牌辨识度自然就有了。
有人觉得3D食谱漫画就是“花架子”,但用过的人都知道,它的实用价值远超想象,不同人群能从中找到不同的好处,这也是它能持续走红的核心原因。
对中老年群体来说,它是“看得懂的养生指南”,很多长辈看不清密密麻麻的文字,也理解不了“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这类专业说法,但3D漫画里圆滚滚的食物形象,配上“吃了不便秘”的大白话,一下子就看明白了。
对宝妈群体来说,它是“搞定挑食娃的神器”,有位宝妈分享,她家孩子以前不爱吃菠菜,自从看了3D漫画里“菠菜小人打败坏细菌”的配图,居然主动要求吃“绿星星菜”。
现在不少创作者专门做儿童食谱系列,把食材画成卡通人物,还加了“吃胡萝卜能长高”“吃鸡蛋变聪明”的引导文字,特别受宝妈欢迎。
对厨房新手来说,它是“零门槛的烹饪参考”,3D漫画能把食材的状态、搭配比例直观地展示出来,比如“1根胡萝卜配2个鸡蛋”“粥要煮到冒小泡”,比文字描述清楚多了。
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帮人避坑,景景每次发内容前,都会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或权威医学网站验证信息,“比如有人说香蕉能降血压,我会特意标注高血压患者可适量吃,但不能替代药物,避免误导人”。这种严谨性让内容更有说服力,也让粉丝黏性越来越高。
不过,别看AI3D食谱漫画现在风风火火,其实背后藏着不少问题,创作者和读者都得留意。
第一个坎:信息准确性难保证这是最大的隐患,不是所有创作者都像景景那样严谨,有些人为了博流量,会让AI编造“神奇功效”,比如“吃南瓜能治糖尿病”“喝绿豆汤能防癌”。
这些虚假信息通过可爱的3D漫画包装,很容易让长辈信以为真,甚至耽误正规治疗。
有营养师就提醒:“AI生成的内容可能存在错误,比如把‘适量吃’写成‘多吃’,把辅助作用说成治疗效果,读者一定要认准有权威来源标注的内容,不能全信。”
第二个坎:风格同质化严重现在打开同类账号,会发现内容长得大同小异:都是3D卡通风格,都是纯白背景,选题也多是“降压”“养胃”“长高”那几类。
这是因为大家都在用相似的提示词模板,生成的图片和内容自然缺乏新意。
“刚开始看觉得新鲜,看久了就腻了。”有粉丝吐槽,现在除非是特别需要的食谱,否则很少点开看了。
对创作者来说,想长期发展,就得在风格上创新,比如加入季节元素、地域特色,或者尝试“漫画故事+食谱”的形式。
第三个坎:工具依赖症和版权问题不少创作者完全依赖AI,自己不做选题调研,不验证信息,甚至连配文都是直接复制AI生成的内容。
这种“躺平式创作”很容易被淘汰,毕竟AI工具人人都能用来,没有自己的思考和特色,根本留不住粉丝。
另外,版权问题也得注意,有些AI绘画工具生成的图片可能存在版权风险,一旦用于商业用途(比如接广告、卖食谱合集),很可能引发纠纷。
创作者最好选择有明确版权授权的工具,或者对生成的图片进行二次修改,避免踩坑。
虽然有挑战,但AI3D健康食谱漫画的未来还是值得期待,业内人士预测,接下来这个赛道会朝着更精准、更互动、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方向一:细分人群定制化现在已经有创作者开始做细分领域,比如专门针对糖尿病患者的“低GI食谱漫画”、适合健身人群的“高蛋白食谱系列”、面向老年人的“软食料理指南”。
未来还可能出现“根据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生成专属食谱漫画”的服务,比如输入“60岁、高血压、牙口不好”,AI立马生成对应的3D食谱,实用性会更强。
方向二:互动性越来越强单纯的图文已经满足不了需求了,有团队正在尝试做“可交互的3D食谱”,读者点一下漫画里的食材,就能弹出详细的营养成分、采购技巧、烹饪步骤;甚至能拖动食材调整搭配比例,AI实时给出建议。
这种互动形式能让读者更有参与感,学习效果也更好。
方向三:多场景融合除了公众号和短视频,AI3D食谱漫画还能融入更多场景。
比如和智能冰箱合作,冰箱识别出食材后,自动推送对应的3D食谱;或者做成儿童绘本,让孩子边看漫画故事边学健康知识;甚至能开发成小游戏,通过“搭配食材通关”的方式普及营养知识。
说到底,AI制作3D健康食谱漫画的走红,本质上是技术解决了“健康知识怎么讲才好听”的问题。
那些圆滚滚的3D食物、简洁的大白话,背后是对读者需求的洞察——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都需要通俗易懂、温暖亲切的健康引导。
但别忘了,AI只是个工具,能做出受欢迎的内容,关键还是创作者的用心:选读者真正需要的选题,验证每一个健康知识点,用合适的风格传递价值。
对读者来说,既要享受AI带来的便利,也要保持理性,学会辨别信息真假。
未来,随着AI技术越来越成熟,我们可能会看到更酷、更实用的3D食谱漫画,但无论形式怎么变,“好看、好用、靠谱”这三个核心永远不会过时。
毕竟,大家喜欢的不是AI画的图,而是这些图背后能真正帮到自己的健康知识。
来源:笔杆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