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被誉为“报道红色中国第一人”的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诞辰120周年。日前,由应急管理部国际交流合作中心主办,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十余场国际研修班先后将课堂搬进了北京市东城区盔甲厂胡同6号中安宾馆(北京盔甲厂宾馆)的庭院里,来自尼日利亚、智利、孟加
今年是被誉为“报道红色中国第一人”的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诞辰120周年。日前,由应急管理部国际交流合作中心主办,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十余场国际研修班先后将课堂搬进了北京市东城区盔甲厂胡同6号中安宾馆(北京盔甲厂宾馆)的庭院里,来自尼日利亚、智利、孟加拉国等18个国家的94名学员齐聚于此,寻访一位国际友人的足迹。
探寻传奇之旅
原来,这里正是90年前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的北京居住地旧址,斯诺的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就是在这里写作的。如今居住地旧址已被改建为中安宾馆,宾馆专门辟出了斯诺纪念馆,远道而来的国际学员们在一方院落里感悟国际友人的真挚友谊。
斯诺纪念馆内的《红星照耀中国》展厅一角。
“欢迎大家来到北京中安宾馆,斯诺居住地旧址……”每晚八点,解说的声音准时在斯诺纪念馆内响起。除了接待国际研修班学员等特定活动外,宾馆还会每天准时在纪念馆内进行讲解,带领观众走近斯诺,探寻斯诺颇具传奇色彩的红色之旅。“1935年到1937年间,斯诺夫妇在盔甲厂胡同度过了两年时光。1936年,斯诺结束对陕北苏区的访问,他带回的一顶红军八角帽,承载了斯诺与红色中国的深厚情谊。”解说员娓娓道来,据斯诺的夫人海伦回忆,斯诺在从陕北返回盔甲厂胡同的家后,把胶卷、采访本以及所有行李摆放在地板上,从行李箱里取出一顶缀有红五角星的灰色八角帽,骄傲地戴在头上,兴奋得欢呼雀跃。“斯诺十分珍视这顶帽子,在返回美国后一直将其珍藏于家中,去世后其家人把这顶帽子送回中国。如今,这顶红军八角帽的复刻版就藏于馆内,大家请看这个展柜。”解说员说到这儿,观众立刻围了上去,眼中满是好奇与敬佩。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占领北平后大肆搜捕迫害爱国人士。面对全面抗战的烽火,斯诺不愿做‘中立者’,而选择成为一名坚定的反法西斯战士,盔甲厂胡同的家更成为爱国者的避难所。斯诺夫妇在盔甲厂胡同居住的最后的日子里,还做了一件令人感动的事。那时,刚刚完成《红星照耀中国》写作的斯诺,受北平地下党负责人委托,将当时因患病在北平西山平民疗养院休养的邓颖超同志接到盔甲厂胡同的家中,并利用美国记者的身份,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巧妙地护送邓颖超离开北平,辗转天津,登上了南去的轮船。”解说员以动情的讲述展现了斯诺在此居住期间,从记录者到行动者的身份转变历程,在场的观众无不感慨动容。这幅情景,正是中安宾馆讲述革命故事、传承红色文化的一个生动缩影。
了解历史背景
近日,笔者在总经理冯彦兵的带领下走进中安宾馆,发现红色历史元素无处不在:从庭院里的斯诺夫妇雕像、墙壁上悬挂的历史照片,到房间里摆放的《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以及杯子、床头柜、房卡套上印着的斯诺肖像,无不给中外旅客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希望中外来访者通过宾馆和纪念馆,深入了解斯诺以及写作《红星照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深远影响。”冯彦兵说。
关于斯诺与盔甲厂胡同6号院的历史渊源,冯彦兵如数家珍:“除了大家熟知的《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地之外,斯诺还在这里编纂翻译了《活的中国》一书,收录了鲁迅、巴金等多位中国现代作家的白话文小说。这里还是‘一二·九’运动的策源地,学生们曾在斯诺客厅与斯诺夫妇一起策划推动运动发展。所以这处居住地旧址对于铭记斯诺来说,有三层重要的意义。”
中安宾馆办公室主任张建京在这里工作了二十多年,见证了宾馆由鲜为人知到被正式确认为斯诺北京居住地旧址的全过程。她介绍,2008年4月23日,《北京晚报》登载了《盔甲厂胡同6号——斯诺寓所》一文,上面附着一张宾馆的照片,宾馆的工作人员这才知道了这座院落的历史。随后几年里,宾馆工作人员坚持不懈地查阅档案资料及房管所关于盔甲厂胡同原13号变更为如今6号之间的确切经过,并拜访与斯诺曾有紧密联系的老同志,完善了相关资料。2011年11月16日,宾馆接待了美国埃德加·斯诺纪念基金会会长希尔一行三人,并召开座谈会,在会上经专家确认,中安宾馆所在地就是当年斯诺在北京居住地,也由此开启了红色文化主题的打造之旅。
传播红色文化
中安宾馆红色文化基地的打造,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有对当下的启迪。
冯彦兵介绍,宾馆依托斯诺纪念馆展陈、解说与传播的三大职能,致力于成为红色教育与国际交流的窗口单位。作为一大亮点,今年纪念馆收集了《红星照耀中国》1937年至今12种文字的版本,是全国范围内唯一藏有此类珍贵展品的纪念馆。解说团队由15位中英双语讲解员组成,他们都来自宾馆服务一线,正是在红色文化的感召下,自身感受到强烈的使命感,积极地将斯诺精神传递给每一位观众。冯彦兵说,每年宾馆都会接待数万名国外和国内参观者,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其中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侨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华侨于20世纪70年代在英国伦敦留学时就读过《红星照耀中国》,并一直珍藏着那版书,这次他在宾馆里住了整整一周,在寻访中回望斯诺著书的峥嵘岁月。
冯彦兵表示,宾馆计划利用公共区域扩展展陈空间,并通过设计崭新专栏丰富展陈内容。目前宾馆已与应急管理部国际交流合作中心等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还将与相关学校合作推出《红星照耀中国》线上课堂等。
来源:各界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