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是不是经常觉得,身边人都遇上了贵人,唯独自己总是孤军奋战?明明很努力,却始终等不到那双援手?古人早就道破了天机——问题可能出在你自己身上。
你是不是经常觉得,身边人都遇上了贵人,唯独自己总是孤军奋战?明明很努力,却始终等不到那双援手?古人早就道破了天机——问题可能出在你自己身上。
俗话说“梧桐不生,凤凰不栖”,若自身德行不够,纵有贵人近在眼前,也会擦肩而过。这不是命运弄人,而是千古不变的因果。
今天,就让我们从一段有趣的古代对话中,找到让贵人主动来找你的秘诀。
人生路上,谁都渴望遇到贵人。可你是否想过,为什么有些人总能得到贵人相助,而有些人却始终求而不得?
古人云:“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这句话用在求贵人这件事上,再合适不过。很多时候,不是贵人眼高,而是我们自己的德行还不够。
想想看,若是一棵枯树,怎能引来凤凰栖息?若是一潭死水,怎能吸引游鱼往来?同样的道理,若自身德行浅薄,又怎能指望贵人青睐?
“赵掌柜,您就再宽限几日吧!”茶楼里,青衣书生对着掌柜连连作揖,额角渗出细密汗珠。
掌柜拨弄着算盘,头也不抬:“李秀才,不是我不通融。你这赊账都三个月了,小店也是小本经营啊。”
这时,邻桌一位布衣老者忽然轻笑:“年轻人,你求人的模样,倒让老夫想起一个典故。”
李秀才转身作揖:“还请老先生指点。”
“你可知道,为何古人说‘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老者捋须微笑,眼神意味深长。
李秀才愣在原地,这话他自幼熟读,却从未深究其中真意。
掌柜插话道:“这还不简单?梧桐树高大挺拔,凤凰自然喜欢栖息。”
“非也非也。”老者摇头,“梧桐之所以能引凤凰,不在其高大,而在其内在特质——它枝干洁净,不生虫蚁;叶片宽大,可遮风雨;更重要的是,它能净化周围气息。”
李秀才若有所悟:“老先生的意思是……”
“很多人终日求贵人,却不知贵人择人,首先看的是对方的德行根基。”老者端起茶盏轻抿一口,“就像这梧桐,若自身污浊不堪,就算凤凰飞过,也会绕道而行。”
掌柜来了兴致,索性在老者对面坐下:“照您这么说,那该如何栽种自己的'梧桐树'呢?”
“问得好。”老者眼中闪过睿智的光芒,“这第一要义,便是'诚'字。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
李秀才苦笑:“晚辈待人向来诚恳,可还是处处碰壁。”
“你方才求掌柜宽限时,眼神闪烁,言辞浮夸,这可算得上诚?”老者一针见血。
书生顿时面红耳赤。
掌柜拍腿笑道:“老先生慧眼!他刚才确实没说真话——明明前日还见他在酒肆挥霍,哪里是真穷?”
“这就是了。”老者正色道,“很多人把'诚'字想得太简单。真正的诚,是内外如一,是起心动念处的纯净。你心中存着算计,明眼人一看便知。”
李秀才汗如雨下,躬身长揖:“晚辈知错了。”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老者示意他坐下,“这第二要义,是'恒'字。德行修养,非一日之功。就像栽树,需要日日浇灌,时时呵护。”
掌柜若有所思:“我经营这茶楼二十年,最深的体会就是:做长久生意,靠的就是诚信二字。那些投机取巧的,终究做不长久。”
“正是此理。”老者点头,“贵人之所以愿意相助,往往看中的就是你这份持之以恒的品格。今日诚信,明日未必诚信;今年勤奋,来年未必勤奋。唯有经年累月不改初心,方能让人放心托付。”
李秀才喃喃自语:“所以不是贵人不来,是我的梧桐树还没长成?”
老者欣慰一笑:“孺子可教也。”
这时,茶楼外传来一阵喧哗。只见一个锦衣公子带着随从大步走进,径直来到柜台前。
“掌柜的,听说你们这来了位高人?”锦衣公子目光扫过老者,微微拱手,“在下周府周文远,特来请教。”
老者安然端坐:“公子请讲。”
周公子傲然道:“我周家世代经商,最重信誉。为何近来连连受挫,昔日好友都避而不见?”
老者打量他片刻,缓缓道:“公子可知道'德不孤,必有邻'的深意?”
周公子皱眉:“自然知道。有德行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相伴。”
“那公子可知,为何你的'邻'都离开了?”老者反问。
周公子语塞,脸色渐渐难看。
掌柜小声对李秀才道:“这位周公子可是城里出了名的势利眼。得势时眼睛长在头顶上,失势了才想起找朋友。”
老者仿佛听见了一般,对周公子道:“德行如镜,照见的是本心。若待人接物只以利益为准绳,危难时又怎能指望他人雪中送炭?”
周公子勃然变色:“你这话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老者不疾不徐,“你的梧桐树,生虫了。”
茶楼里顿时一片寂静。
李秀才忍不住问道:“老先生,这'生虫'指的是?”
“贪欲、傲慢、虚伪,这些都是德行里的虫蚁。”老者道,“它们会从内部蛀空一个人的品格,让明眼人望而却步。”
周公子冷笑:“说得轻巧!这世道,不讲利益难道讲情怀?”
老者微微一笑:“讲利益没错,但要把利益看得长远。真正的聪明人,都明白'厚德载物'的道理——德行深厚,才能承载更多的财富和机遇。”
“就拿周公子来说,”老者话锋一转,“你去年是不是为了一笔生意,背叛了多年的合作伙伴?”
周公子脸色骤变:“你……你怎么知道?”
老者笑而不答,继续道:“那位合作伙伴,原本是你父亲生前最信任的朋友,可对?”
周公子踉跄后退,扶住门框才站稳。
掌柜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怪不得周家的生意一落千丈,这是失了人心啊!”
李秀才若有所思:“所以,贵人其实一直都在,是我们自己用不当的言行,把他们推开了。”
“正是。”老者赞许地点头,“很多人四处烧香拜佛,求神问卜,却不知最好的改运方法,就是修好自己的德行。”
周公子忽然整了整衣冠,对着老者深深一揖:“晚辈愚钝,请先生指点迷津。”
老者示意他起身:“迷津不在远处,就在你心中。若能诚心悔过,用实际行动弥补过错,或许还有转机。”
“可……可是我已经伤了人家的心,现在弥补还来得及吗?”周公子急切地问。
老者捋须微笑:“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古时候有个书生,家境贫寒却酷爱读书。一日,他捡到一个钱袋,里面装着足以改变他命运的银两。”
李秀才插话:“他定然是物归原主了!”
“不仅如此。”老者道,“失主是位退隐的官员,见书生家境如此贫寒还能拾金不昧,大为感动,决定资助他读书。”
掌柜感叹:“这就是好人有好报啊!”
“但故事还没完。”老者话锋一转,“书生后来进京赶考,高中进士。当年资助他的老官员却家道中落,来投奔他。”
周公子紧张地问:“他收留了吗?”
“书生不仅将老官员奉为上宾,还帮助他的子女读书成才。”老者道,“更难得的是,书生为官后始终清廉自守,成为一代名臣。”
李秀才若有所悟:“所以善行会带来善果,而且会持续发酵?”
“正是此理。”老者点头,“今日的一个善念,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回馈于你。这就是德行的力量。”
周公子沉默良久,忽然对着老者再施一礼:“多谢先生点拨。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说完,他转身快步离去,背影竟有几分决然。
掌柜好奇地问:“老先生,您说他真会去道歉吗?”
老者含笑不语,只是轻轻搅动着茶汤。
李秀才忽然想起什么,问道:“老先生,您方才说的都是待人接物的道理。可若是一个人独处时,又该如何修养德行呢?”
“问得好!”老者眼睛一亮,“独处时的修养,才是真正的功夫。”
他指了指茶楼角落的一个盆景:“你看那盆兰草,无人观赏时依然芬芳自溢。真正的君子,独处时亦如众目睽睽,谨言慎行,不敢有丝毫懈怠。”
掌柜挠头:“这独处时的功夫,具体该怎么做?”
老者伸出三根手指:“有三件事,若能坚持,必见成效。”
李秀才连忙取出纸笔:“请先生赐教。”
“其一,静坐常思己过。”老者道,“每日抽出片刻,静心反思这一日的言行。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都要诚实面对。”
掌柜笑道:“这倒像是每日对账。”
“比喻得妙。”老者点头,“人生也需要日日对账,才能不亏良心。”
“其二,”老者继续道,“闲谈莫论人非。独处时最易生出是非心,想起他人的不是。这时要立即转念,多想别人的好处。”
李秀才认真记录:“这确实很难,但晚辈一定努力做到。”
“其三,”老者正色道,“行事但求心安。做任何决定前,先问自己:此事是否对得起良心?是否经得起推敲?若心安,便可行;若心不安,宁可不为。”
这时,茶楼外走进一个衣衫朴素的老农,手里提着一篮新鲜的蔬菜。
“赵掌柜,这是今早刚摘的,给您送些尝尝。”老农憨厚地笑着。
掌柜连忙起身:“张老爹太客气了,快请坐喝杯茶。”
老者看着这一幕,对李秀才道:“你瞧,这就是德行的力量。张老爹不过是个普通菜农,却能让掌柜如此敬重,靠的就是这份朴实厚道。”
李秀才若有所悟:“所以贵人未必都是达官显贵,平凡人中也有真君子。”
“说得好!”老者抚掌笑道,“很多人眼睛只盯着上头的贵人,却忽略了身边的良师益友。殊不知,真正的贵人,往往就藏在寻常百姓中。”
掌柜给张老爹斟上茶,回头接话:“确实如此。张老爹虽然不识字,但为人真诚,附近谁家有困难,他都会尽力帮忙。”
张老爹不好意思地摆手:“都是邻里乡亲,互相帮衬是应该的。”
老者对李秀才道:“你看见了吗?贵人相助,其实是一种双向选择。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贵人。”
李秀才深深点头:“就像磁石吸铁,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妙哉此喻!”老者欣然道,“所以与其到处寻找贵人,不如先打磨自己,让自己成为能够吸引贵人的磁石。”
张老爹听着对话,憨厚地插话:“我们庄稼人有个道理:地想长出好庄稼,得先养好地力。地肥了,好种子自然就来了。”
老者连连点头:“老人家说得在理!这养地力,就是修养德行啊。”
李秀才忽然起身,对着老者、掌柜和张老爹分别作揖:“今日听诸位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晚辈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些年科考不顺,求职无门了。”
掌柜好奇:“为什么?”
“因为我总把心思用在钻营人际关系上,却忽略了最根本的德行修养。”李秀才感慨道,“就像一味追求果实,却忘了培育树根。”
老者欣慰地捋须微笑:“能悟到这一层,你的梧桐树已经开始生根了。”
就在这时,茶楼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一个官差打扮的人快步走进,四处张望后径直来到老者面前。
“可是南山居士?”官差恭敬行礼。
老者微微颔首:“正是老夫。”
官差从怀中取出一封书信:“我家大人请居士过府一叙,有要事相商。”
掌柜和李秀才面面相觑,这才知道老者竟是名满天下的南山居士。
居士接过书信,对众人笑道:“看,贵人不就来了吗?”
但他随即话锋一转:“不过你们可知,这位'贵人'为何会来找我这样一个山野闲人?”
众人都露出好奇的神色。
“三年前,这位大人在微服私访时遇险,是我偶然救了他。”居士淡淡说道,“当时我并不知他的身份,救人也纯粹是出于本心。”
掌柜恍然大悟:“所以这是善有善报啊!”
居士却摇头:“不,这不是简单的善有善报。若我当时知道他的身份才去相救,今日他未必会如此信任我。”
李秀才若有所思:“正是因为您当初无所求,所以今日才显得可贵。”
“正是此理。”居士点头,“很多人帮助别人时,心里已经算计好了回报。这等功利之心,明眼人一看便知,又如何能换来真诚的相助?”
官差在一旁催促:“居士,大人还在府中等候。”
居士起身,对李秀才道:“年轻人,记住今日的话。栽好梧桐树,何愁凤凰不来?”
说完,他便随官差离去,留下茶楼中若有所思的众人。
李秀才望着居士远去的背影,忽然对掌柜道:“赵掌柜,之前的欠账,我这就去想办法还清。从今往后,我要脚踏实地,先从修养德行开始。”
掌柜笑着摆手:“今日听了居士一席话,我也受益匪浅。那些欠账,就当是我资助你读书的吧。”
“这怎么行!”李秀才正色道,“方才居士才说,要行事但求心安。若我欠账不还,心如何能安?”
掌柜闻言,不禁肃然起敬:“好!就冲你这句话,我认你这个朋友。以后你想读书,随时来我茶楼,清静。”
二人相视而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改变的光芒。
这时,张老爹忽然开口:“李秀才要是暂时没去处,不妨来我们村里住段时间。我们那虽然简陋,但乡邻和睦,正好静心读书。”
李秀才感动得热泪盈眶:“这……这怎么好意思……”
掌柜拍手笑道:“你看,贵人不就来了吗?而且一来就是两个!”
茶楼里顿时充满欢声笑语。窗外,一树梧桐正在春风中舒展新叶,几只不知名的鸟儿在枝头跳跃鸣叫,仿佛在预示着美好的未来。
但李秀才心中还有一个疑问:居士临走前说的“梧桐树要经历风雨才能茁壮”,又藏着怎样的深意呢?
李秀才站在茶楼门口,望着张老爹质朴的笑容,心头涌起阵阵暖流。他整了整洗得发白的衣襟,郑重其事地朝老爹深施一礼。
“老爹厚意,晚辈感激不尽。只是……”他略显迟疑,“村中清净固然难得,可我这般贸然打扰,实在过意不去。”
张老爹朗声大笑,拍了拍李秀才的肩膀:“你这后生忒多礼数!我们村里正缺个会写会算的,你要肯来,正好帮乡亲们读读信件、写写对联,这不两全其美?”
赵掌柜在一旁连连点头:“这个主意好!李秀才既能安心读书,又能帮衬乡亲,岂不妙哉?”
李秀才眼眶微热,正要答话,却见茶楼角落站起一位一直默不作声的灰衣男子。这人约莫四十岁年纪,面容清癯,方才始终独自饮茶,此刻却缓步走来。
“这位兄台请了。”灰衣男子朝李秀才拱手,“在下方才无意中听得诸位交谈,冒昧问一句,兄台可是要去张家村?”
李秀才连忙还礼:“正是。不知先生有何指教?”
灰衣男子从袖中取出一封书信:“在下姓陈,在城中开着一家笔墨铺子。张家村的里正曾托我寻个可靠的账房,若兄台不嫌弃,不妨顺路将这封信带给他,就说陈掌柜已替他物色到人选了。”
这接二连三的善意让李秀才一时怔住。赵掌柜见状,笑着推了他一把:“还愣着做什么?快接下啊!这可是送上门的机缘。”
李秀才双手接过书信,忽然想起南山居士方才那番话,不禁喃喃自语:“原来这就是梧桐树的道理……”
陈掌柜闻言挑眉:“兄台也知梧桐树的典故?”
“方才听一位老先生讲的。”李秀才将茶楼中的对话简单说了几句。
陈掌柜听得连连点头:“说得极是!我在城中经商二十载,见过太多人四处钻营却一事无成,反倒是那些踏实本分的,最后都得了好机缘。”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就比如方才那位周公子,你们可知他后来如何了?”
茶楼里众人都竖起耳朵。赵掌柜更是凑近问道:“怎么?他真去赔罪了?”
陈掌柜摇头叹息:“若是去了倒好了。我听说他回去后,觉得那位老先生让他当众难堪,不但没有悔改,反而变本加厉,如今已是众叛亲离。”
众人一片唏嘘。张老爹叹道:“可惜了啊,明明有人指点,却不肯回头。”
李秀才握紧手中的书信,心中暗暗发誓: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缘,绝不重蹈周公子的覆辙。
三日后,李秀才收拾行装,随着张老爹前往城外的张家村。一路上,但见麦浪翻滚,农人在田间忙碌,好一派祥和景象。
“我们村虽然不富裕,但乡风淳朴。”张老爹边走边介绍,“村东头的王寡妇独自带着两个孩子,大家都会帮衬着;村西的李铁匠手艺好,为人也厚道……”
正说着,迎面走来一个挑着柴火的汉子。那汉子见到张老爹,立即放下担子打招呼:“老爹回来了!这位是?”
张老爹笑着介绍:“这是城里来的李秀才,学问好着呢!以后就在咱们村住下了。”
那汉子顿时眉开眼笑,从柴担上取下一捆干柴塞给李秀才:“秀才公肯来我们这小地方,是我们的福气!这捆柴您先拿着,晚上生火用。”
李秀才推辞不过,只得收下。走远后,他好奇地问:“这位大哥真是热心。”
张老爹笑道:“他叫赵大牛,是村里最实在的人。前年他老娘生病,全村人凑钱给他娘治病,从此他见谁有困难都要帮一把。”
李秀才若有所思:“看来善心也是会传染的。”
“说得对!”张老爹点头,“我们村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谁家有了难处,大家都要伸手。这些年下来,反倒是家家户户的日子都越过越好了。”
到了村里,张老爹将李秀才安置在自家隔壁的空屋。村民们听说来了个秀才,纷纷前来探望,这个送米,那个送菜,不一会儿就把小屋堆得满满当当。
李秀才感动不已,当晚就点灯熬油,给村里几个孩子开蒙讲学。
消息传开,第二天来听课的人更多了。就连村里最顽皮的孩童,也规规矩矩地坐在院子里,跟着李秀才认字读书。
如此过了半月,李秀才白日里帮村民写信算账,晚上教孩子们读书,日子过得充实而快乐。更让他惊喜的是,在这清净的环境中,他读书作文反而比在城里时更有进益。
一日傍晚,李秀才正在院中温书,忽听门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开门一看,竟是赵大牛背着个老人站在门外。
“秀才公,快救命!”赵大牛急得满头大汗,“刘老爹突然晕倒在田里,村里郎中去邻村出诊了,这可如何是好?”
李秀才连忙帮他把老人扶到床上。他虽不懂医术,但想起从前在书上看过的急救法子,便让赵大牛去打盆凉水,自己则用湿布巾给老人擦身降温。
忙活了好一阵,老人终于悠悠转醒。这时村里郎中也赶回来了,把脉后连连称奇:“幸好处置得当,否则刘老爹这把年纪,怕是凶多吉少啊!”
消息传开,村民对李秀才更加敬重。刘老爹的儿子更是跪地叩谢,被李秀才慌忙扶起:“使不得!邻里相助,本是应当。”
当晚,李秀才在灯下温书,忽然想起南山居士说的“德行如镜”,不禁会心一笑。原来修养德行,并非什么高深莫测的道理,就藏在这日常的举手投足之间。
又过了几日,村里来了个陌生的商人,说是要收购村里的山货。村民们聚集在村口的打谷场上,听那商人侃侃而谈。
“诸位乡亲放心,价钱绝对公道!”商人拍着胸脯保证,“我陈某在城里做了十几年生意,最讲信誉!”
李秀才站在人群后,总觉得这商人眼神闪烁,不像老实人。他悄悄问张老爹:“这人可靠吗?”
张老爹皱眉:“不好说。去年也有人来收山货,最后压价压得厉害。”
那商人见村民犹豫,又加码道:“这样,我先付三成定金,剩下的货到付款,如何?”
一些村民开始动心。就在这时,李秀才忽然想起什么,上前问道:“敢问陈老板,可认识城东笔墨铺的陈掌柜?”
那商人脸色微变:“什么陈掌柜?不认识!”
李秀才心中起疑,继续试探:“就是托我给张家村里正带信的那个陈掌柜啊,他说与您是旧识。”
商人顿时慌了神,支支吾吾道:“许是我记错了,可能认识……”
这时,村里一个后生突然叫道:“我想起来了!去年骗了邻村山货的就是他!换了个名字又来了!”
村民们顿时哗然。那商人见势不妙,转身就想溜,却被赵大牛带人拦住了去路。
事后,里正握着李秀才的手连连道谢:“多亏了秀才公机警,否则我们又要上当受骗了!”
李秀才谦逊道:“不过是凑巧罢了。”
里正却摇头:“这不是凑巧。若不是你平日待人真诚,赢得了大家信任,今日你说的话,村民们也不会这么轻易相信啊。”
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让李秀才怔在原地。原来,贵人相助的背后,是平日一点一滴积累的信誉。
转眼秋去冬来,李秀才在张家村已是半年。这日他正在教孩子们读书,忽见赵掌柜骑着毛驴从城里赶来,满脸喜色。
“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赵掌柜还没下驴就高声喊道,“朝廷开了恩科,下月就要开考了!”
李秀才闻言,手中的书卷“啪”地落地。恩科难得,这确实是个好机会。可转念一想,自己这些时日虽未放弃读书,但毕竟精力大多用在教书和帮衬乡邻上,功课难免生疏。
更让他犹豫的是,村民们待他如亲人,孩子们的学习也刚有起色,此时离开,岂不是辜负了大家的期望?
赵掌柜看出他的迟疑,急得直跺脚:“你还犹豫什么?这是多难得的机会!”
李秀才望着院子里一双双纯真的眼睛,心中天人交战。若是前去赴考,万一落第,岂不是白白辜负了村民们的期待?若是不去,又可能错过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就在这时,远处忽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一个官差打扮的人纵马入村,高声问道:“这里可有一位李秀才?”
李秀才心中一惊,整了整衣襟上前行礼:“晚生便是,不知差爷有何指教?”
那官差翻身下马,从怀中取出一封公文:“奉知府大人之命,特来传讯。今岁恩科,大人亲点你由本府荐举应试,这是荐书。”
此言一出,不仅李秀才愣在当场,连赵掌柜和围观的村民都惊呆了。知府大人亲自荐举,这是何等荣耀!
赵掌柜最先反应过来,连连作揖:“差爷辛苦了!快请屋里喝茶!”
官差却摆手:“茶就不喝了,还要回去复命。李秀才,大人让你三日内到府衙报到,万万不可延误。”
送走官差后,村民们纷纷围上来道贺。可李秀才却眉头紧锁,毫无喜色。
赵掌柜不解:“你这是怎么了?知府大人亲自荐举,这是求都求不来的好事啊!”
李秀才长叹一声,指着院子里正在读书的孩子们:“我这一走,这些孩子怎么办?刘老爹的风湿每到冬天就犯,谁帮他抓药?村头的张婶不识字,谁帮她读儿子的家书?”
众人闻言,都沉默下来。
这时,张老爹拄着拐杖从人群中走出:“秀才啊,你的心意我们都明白。可你不能因为我们,误了自己的前程啊!”
“是啊!”赵大牛接口道,“孩子们读书是重要,可你的前程更重要!”
李秀才却坚定地摇头:“这半年在村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前程。若不是乡亲们收留,我可能还在城里流浪;若不是大家信任,我也不会有今日的机缘。”
他环视众人,语气诚恳:“南山居士说过,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我若在此时抛弃梧桐树去追凤凰,岂不是本末倒置?”
这番话让在场众人都动容不已。忽然,一个清朗的声音从村口传来:
“说得好!”
众人回头,只见一个青衫老者骑着毛驴缓缓而来,不是南山居士又是谁?
李秀才又惊又喜,连忙迎上前去:“居士怎么来了?”
居士笑吟吟地下驴:“听说你要赴考,特来送行。不过方才听你一番话,倒让我改了主意。”
他环视这个质朴的小村庄,目光落在那些孩童身上:“你在短短半年间,能让整个村子都为你说话,这份德行,比什么功名都珍贵。”
赵掌柜急道:“可这恩科难得,错过岂不可惜?”
居士捋须微笑:“功名如浮云,德行才是根本。不过——”他话锋一转,“若是真正的梧桐树,又何愁引不来凤凰?”
说着,他从袖中取出一封信:“知府大人与我是故交,他听闻你在这村里的作为,十分赞赏。这封荐书,本是要给你一个方便,不过现在看来,倒是多此一举了。”
李秀才双手接过荐书,心中百感交集。原来这一切的机缘,都源于他在村里的善举传到了知府耳中。
居士又道:“我且问你,若让你在功名与村民之间选择,你当如何?”
李秀才毫不犹豫:“我选村民。”
“即便此生与功名无缘?”
“无悔。”
居士仰天长笑:“好一个无悔!就冲你这两个字,老夫保你功名、村民两不误!”
众人都好奇地看向居士。只见他从驴背上的行囊中取出一卷书稿:“这是老夫这些年的读书心得,你拿去好生研读。以你的根基,加上这卷书稿,必能金榜题名。”
李秀才接过书稿,却仍面有难色:“可是孩子们的学习……”
“这个简单。”居士笑道,“我在城中认识几位致仕的老翰林,他们正愁无事可做,请他们轮流来村里教书,岂不两全其美?”
赵掌柜拍手叫好:“妙啊!如此一来,孩子们能继续读书,李秀才也能安心备考了!”
村民们闻言,个个喜笑颜开。张老爹更是老泪纵横:“我们这是哪辈子修来的福分啊!”
李秀才深深拜谢:“居士大恩,晚辈没齿难忘!”
居士却摆手:“不必谢我,要谢就谢你自己。若不是你甘愿放弃功名也要守护这些村民,我又怎会出手相助?”
他望着远处层峦叠嶂的群山,意味深长地说:“这世上的机缘,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你种下的每一分善因,都会在适当的时机结出善果。”
当晚,村民们在打谷场上设宴,既是欢迎居士,也是为李秀才饯行。酒过三巡,李秀才忍不住问出心中疑惑:
“居士,晚辈还有一事不明。这半年来,我并未刻意追求什么,只是本分做人,为何机缘却接踵而至?”
居士放下酒杯,微微一笑:“你可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真意?”
“请居士指点。”
“很多人行善,眼睛却盯着回报,这等功利之心,反而坏了善行的纯粹。”居士道,“而你在这村里,做事全凭本心,不求回报,这份纯粹,才是最难得的德行。”
赵大牛插话道:“就像我们种地,好好施肥浇水,庄稼自然长得好。要是天天扒开土看根长没长,反倒把苗弄死了。”
居士拊掌大笑:“妙喻!正是这个道理!”
张老爹感慨道:“我们庄稼人都知道,地不会亏待人。你好好待它,它就给你长出好庄稼。”
“天地之道,也是如此。”居士正色道,“你以诚心待人,天地必以诚心待你。这不是什么神通法术,而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李秀才举杯敬酒:“晚辈明白了。从今往后,定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宴席散去后,居士与李秀才在月下散步。走到村口的梧桐树下,居士忽然停步:
“你可知我为何今日特地赶来?”
李秀才摇头。
“因为今日是你的一个劫数。”居士神色凝重,“若你方才选择了功名而抛弃村民,此刻恐怕已经惹祸上身了。”
李秀才大惊:“此话怎讲?”
居士从袖中取出一张纸条:“你看这是何物?”
李秀才就着月光细看,竟是一张举报他“勾结村民,图谋不轨”的密信!
“这……这是从何而来?”
居士将纸条撕碎,任其随风飘散:“是周公子所为。他记恨当日茶楼之辱,一直想找机会报复。若你今日选择离开,他便会以此信告发你忘恩负义,到时功名不成,反而要惹上官司。”
李秀才惊出一身冷汗:“好险!若不是我选择留下……”
“若不是你德行无亏,此刻早已落入圈套。”居士叹道,“所以说,德行不仅是引来贵人的梧桐树,更是护身的法宝啊!”
这时,树影微动,一个黑影从树后转出,竟是周公子!
他面色惨白,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晚辈糊涂!请居士责罚!”
居士冷冷地看着他:“你可知错在何处?”
周公子涕泪交加:“错在心胸狭窄,睚眦必报!更错在不知悔改,一错再错!”
“还有呢?”
“还错在……错在不懂'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的道理!”
居士神色稍霁:“起来吧。你能明白这个道理,为时不晚。”
周公子却不肯起身:“晚辈还有一个不情之请……求居士允许我留在村中,与李兄一起读书劳作,洗心革面!”
这个请求出乎所有人意料。李秀才看向居士,见他微微颔首,便上前扶起周公子:
“周兄若肯来,小弟欢迎之至。”
月光下,三人的影子在梧桐树下交叠。夜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智慧:德不孤,必有邻。
周公子在张家村住下后,起初颇有些不适应。这位昔日的富家公子,第一次拿起锄头时连姿势都不对,惹得村里的孩童们掩嘴偷笑。
李秀才却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教他农活:“周兄,锄地要这样,腰背挺直,用力均匀。”
周公子抹了把汗,苦笑道:“想不到这农活里也有这么多学问。”
“天地间万事万物,都藏着学问。”李秀才指着脚下的土地,“就像这泥土,你善待它,它就回报你丰收;你敷衍它,它就让你颗粒无收。做人的道理,不也是如此吗?”
周公子若有所思。这时,赵大牛扛着农具路过,见状笑道:“周公子慢慢来,我刚开始下地时,连你都比不上呢!”
这般善意的鼓励,让周公子心头一暖。
日子一天天过去,周公子渐渐习惯了村里的生活。白天跟着村民下地劳作,晚上与李秀才一同挑灯夜读。粗茶淡饭,反而让他的面色红润了许多。
一日,两人在溪边洗衣,周公子忽然道:“李兄,这些时日我想明白了很多事。从前我总以为有钱就能解决一切,现在才知道,有些东西是金银买不来的。”
李秀才拧干手中的衣衫:“比如呢?”
“比如赵大牛今早特意绕路给我送来的新鲜野菜,比如张老爹昨夜悄悄放在我们门口的鸡蛋,比如孩子们见到我时真诚的笑脸……”周公子语气感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让我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温暖。”
李秀才微笑:“这就是居士说的'德不孤,必有邻'啊。”
转眼到了李秀才启程赴考的日子。全村人都来送行,这个塞干粮,那个赠盘缠,场面十分感人。
周公子更是准备了一个包袱:“李兄,这里面是我连夜抄写的笔记,还有几篇时文策论,你在路上可以看看。”
李秀才接过包袱,发现里面还藏着一个锦囊:“这是?”
周公子低声道:“这是我父亲生前留给我的护身符,你带着,保平安。”
这份情谊让李秀才热泪盈眶。他深深一揖:“周兄保重,待我归来。”
赴考的路上,李秀才每到一个驿站,都会给村里写信报平安。而村民们也常常托人捎来家乡的土产,让他虽在异乡,却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科考那日,考场外人山人海。许多考生都带着书童仆从,只有李秀才独自一人,背着简单的行囊。
“哟,这不是那个住在乡下的穷秀才吗?”一个锦衣公子嘲讽道,“怎么,你的乡下朋友没来给你壮行?”
李秀才不卑不亢:“心在一处,何必形影相随。”
那公子还要再说,却被考官威严的目光制止。
三场考试结束,李秀才自觉发挥不错。但他牢记居士教诲,不管结果如何,都要保持平常心。
放榜那日,果然金榜题名,李秀才高中举人。消息传到张家村,全村欢腾,周公子更是喜极而泣。
然而就在李秀才准备衣锦还乡时,却接到一个意外消息:知府大人要召见他。
知府衙门前,李秀才整理衣冠,深吸一口气。门房通报后,他被引到后堂。
让他惊讶的是,南山居士也在座。
知府大人约莫五十岁年纪,面容清癯,目光如炬。他仔细打量着李秀才,缓缓开口:
“你可知本官为何要见你?”
李秀才躬身答道:“学生不知,请大人明示。”
知府从案上取出一封信:“这是张家村全体村民联名写来的信,为你请功。信上说,你在村中半年,教孩童读书,帮村民解难,甚至为了他们甘愿放弃科考。”
李秀才连忙道:“村民厚爱,学生受之有愧。”
知府与居士相视一笑:“不必过谦。本官为官二十载,见过太多读书人,像你这般真正把百姓放在心上的,不多。”
居士接口道:“大人是想问你,可愿意留在府衙任职?”
这个提议让李秀才一愣。府衙任职,这是多少举人求之不得的机会。
知府又道:“不过职位不高,只是个文书,你可愿意?”
李秀才沉思片刻,郑重行礼:“承蒙大人厚爱,但学生已与张家村村民有约,要回去继续教书。”
这个回答出乎知府意料:“你可知拒绝府衙任职,意味着什么?”
“学生知道。”李秀才语气坚定,“但人无信不立。学生既已承诺要回去教书,就不能失信于民。”
知府凝视他良久,忽然大笑:“好!好一个'人无信不立'!难怪南山兄如此看重你。”
居士捋须微笑:“现在大人相信老夫所言非虚了吧?”
知府点头,对李秀才道:“既然如此,本官也不强求。不过,你回去之前,可否帮本官一个忙?”
“大人请讲。”
“本官正在编纂本地志书,需要人手整理文献。你在村中教书之余,可否承担此项工作?本官会按时支付酬劳。”
李秀才大喜:“此乃学生荣幸!”
回到张家村时,场面更是热闹。村民们敲锣打鼓,在村口列队相迎。孩子们举着自己写的字帖,争相给“先生”看功课进展。
周公子站在人群最前面,笑容满面:“李兄,不,现在该叫李举人了!”
李秀才握住他的手:“还是叫李兄亲切。”
当夜,村里再次设宴。酒过三巡,李秀才将知府委托修志的事告诉大家,并提议:
“我想在村里办个学堂,不仅教孩童,也教大人识字。修志的酬劳,就用作学堂的开销。”
这个提议得到全村支持。张老爹感慨道:“我们张家村,终于要有自己的学堂了!”
更让人惊喜的是,周公子也站起来说:“我愿捐出所有家产,资助学堂建设。”
众人都惊呆了。周公子解释道:“这些时日,我反复思量。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在身;良田千顷,不如诗书传家。这些钱财若能用来办学,才是真正用得其所。”
李秀才感动不已:“周兄能有此心,实在难得!”
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张家村学堂很快建成。不仅本村的孩子,连邻村的孩童也慕名而来。李秀才白天教书,晚上修志,日子过得充实而快乐。
周公子则在经营学堂的同时,跟着村民学习农事,竟然对种植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利用自己的见识,帮助村民改进种植方法,使村里的收成大大提高。
一年后的春天,村里来了位特殊的客人——知府大人微服私访。
看到学堂里书声琅琅,田地里庄稼茁壮,知府连连点头:“好!真好!”
更让他惊讶的是,在查看李秀才整理的志书初稿时,发现其中不仅史料详实,还收录了许多民间智慧和农事经验。
“这些内容很有价值。”知府赞许道,“可否将其单独成书,供其他地方参考?”
李秀才谦逊道:“这都是村民们的智慧,学生只是记录整理而已。”
这时,周公子捧着账本前来汇报学堂收支。知府见他面色红润,举止沉稳,与一年前那个骄纵的公子哥判若两人,不禁感叹:
“这真是'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啊!”
当晚,知府与李秀才、周公子在灯下长谈。
“你们可知,为何张家村能在短短一年间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知府问道。
周公子答道:“是因为有了学堂,村民开了眼界。”
李秀才却摇头:“学生以为,是因为大家的心聚在了一处。”
知府点头:“说得都对,但最根本的是,你们在这里种下了一颗善的种子。这颗种子发芽、生长,最终改变了整个村子的风气。”
他顿了顿,又道:“本官准备将张家村设为典范,在全府推广你们的经验。”
这个消息让众人都很振奋。知府看着李秀才,忽然问:
“若现在让你去做官,你可愿意?”
李秀才沉吟片刻:“学生以为,未必非要戴乌纱才算做官。在这乡村之中,教书育人,整理文献,同样是在为百姓做事。”
知府闻言,肃然起敬:“好境界!本官明白了。”
知府离开后,村里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但变化在悄悄发生:邻村纷纷来请教办学经验,周边的乡绅也主动前来捐助。
最让人意外的是,一天,城里最大的书坊派人来找李秀才,想要出版他整理的农事手册。
“这本书一定会大受欢迎!”书坊掌柜信心满满,“我们愿意出高价购买。”
李秀才却道:“出版可以,但价钱要便宜,让普通农户都买得起。另外,所有收益都归学堂所有。”
书坊掌柜感慨:“李举人真乃君子也!”
这本出版后,果然大受欢迎。不仅本地农户争相购买,还流传到外府,甚至有人专程来张家村取经。
名声传开后,难免引来一些非议。一日,村里来了几个书生模样的人,指名要见李秀才。
“听说李举人宁可在这乡下教书,也不愿出仕,不知是何道理?”为首的书生语气倨傲。
李秀才平静答道:“人各有志。在下觉得在这里更能实现抱负。”
那书生冷笑:“怕是科场侥幸得中,自知才学不足,不敢出仕吧?”
周公子闻言大怒,正要反驳,却被李秀才拦住。
“诸位远道而来,不如先在村里住下,看看我们平日都做些什么,再下论断不迟。”
这几个书生将信将疑地住下了。起初他们百般挑剔,但渐渐地,被村里的氛围所感染。
他们看到李秀才是如何耐心教导每一个孩子,看到村民们是如何互帮互助,看到学堂的灯火常常亮到深夜。
七日后,这几个书生要离开了。临行前,为首的那人向李秀才深深一揖:
“昔日闻先生之名,以为不过是欺世盗名之辈。今日方知,先生是真君子。在下惭愧!”
这样的故事,在张家村不断上演。李秀才和周公子,一个教书,一个务农,将这个小村庄经营得有声有色。
三年后的一个秋日,村里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客人——已经致仕的南山居士。
老人精神矍铄,看着学堂里认真读书的孩子,田地里丰收的景象,满意地点头:
“老朽云游四方,所见村落无数,能像张家村这般祥和的,实在不多。”
李秀才和周公子陪着居士在村里散步。走到村口那棵梧桐树下时,居士忽然停步:
“你们可知,这棵树为何长得特别茂盛?”
周公子答道:“因为村民们常常为它施肥浇水。”
居士摇头:“不止如此。你们看,它的根系已经延伸到整个村子,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了。”
他意味深长地看着两个年轻人:“你们也是如此。三年前种下的善念,如今已经深深扎根,与这片土地、这些百姓融为一体了。”
当晚,居士在村里住了下来。夜深人静时,三个人在灯下品茶谈心。
“居士,晚辈一直有个疑问。”李秀才道,“您当年说'梧桐树要经历风雨才能茁壮',这三年来,我们确实经历了不少困难,但都挺过来了。这是否就是您说的风雨?”
居士颔首:“是,但不全是。真正的风雨,可能还在后头。”
这话让两个年轻人都愣住了。
居士缓缓道:“如今张家村名声在外,难免会招来嫉妒。你们要有心理准备。”
果然,不久后麻烦就来了。邻县一个乡绅看中了张家村的山林,想要强行购买,被拒绝后竟诬告村民聚众闹事。
官府派人来调查时,村民们都慌了神。
周公子却镇定自若:“清者自清,我们行得正坐得直,怕什么?”
李秀才也道:“大家照常生活,该教书教书,该种地种地。”
调查的官员在村里住了几天,看到的却是村民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景象,与诬告的内容完全不符。
更让官员感动的是,在查阅学堂账目时,发现每一笔收支都清清楚楚,连一支笔、一张纸都有记录。
“本官为官多年,从未见过如此清明的账目。”官员感慨道,“若是天下账目都如此,何愁吏治不清?”
这场风波反而让张家村的名声更加响亮。知府大人特意颁下匾额,上书“德化之乡”四个大字。
匾额悬挂那天,全村欢庆。李秀才看着载歌载舞的村民,忽然对周公子说:
“周兄,你还记得当年在茶楼,居士说的那句话吗?”
“哪句?”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李秀才微笑道,“现在我们终于明白,最大的凤凰,不是功名利禄,而是这份祥和安乐。”
周公子深有同感:“是啊,这才是最珍贵的。”
这时,一个孩童跑过来,举着自己写的字给两位先生看。那纸上工工整整地写着: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两个相视一笑,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欣慰与满足。
夜深了,村里的灯火渐次熄灭。李秀才独坐在学堂前的石阶上,望着满天星斗,心中充满感恩。
这些年的经历让他明白:贵人从来都不是求来的,而是修来的。当你诚心修养德行,踏实做事,贵人自然会被你吸引。
就像那棵梧桐树,不必四处寻找凤凰,只需深深扎根,努力生长,终会等来凤凰栖息。
而人生最大的贵人,其实就在我们心里——那个始终向善、坚守本心的自己。
来源:肉鸽岛PmJK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