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18字 阅读4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广东的陈先生,怎么也想不到,给鱼缸换水这件小事,竟要了他的命。他不过是手上有个小破口,就直接伸手去清洗鱼缸。结果第二天开始发烧、红肿,第三天手臂肿得像面包,第四天进ICU,第五天不幸去世。
诊断结果是——创伤弧菌感染。
医生摇头叹息:“来得快、救不回,最凶猛的细菌之一。”
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是一种生活在温暖沿海海水中的细菌,广泛存在于贝类、鱼虾等海产品表面,尤其在夏秋季节数量激增。
它不是新发现的“外星病毒”,但它的可怕在于:一旦进入人体血液,繁殖速度极快,能在短时间内引发败血症和坏死性筋膜炎,并伴随极高的死亡率。
据《中华检验医学杂志》报道,感染者从出现症状到死亡,平均仅需两到三天。
国家疾控局2023年通报显示:该菌感染导致的死亡率高达50%—100%,尤其是基础免疫差、肝病、糖尿病患者,几乎是“遇上就没命”。
很多人以为,创伤弧菌只通过吃生蚝、生鱼片才会感染。这是个误区。皮肤接触传播,正在成为更危险的感染途径。
只要海鲜未彻底清洗干净,或者清洗鱼类、贝类时手上有破口,就可能让细菌趁虚而入。哪怕只是一个肉眼看不到的小划痕,都可能成为致命入口。
2024年夏天,广州南沙的医院就收治了一名中年男子,因用手清洗带血的螃蟹时手指被扎破,仅30小时后就出现高烧、休克、器官衰竭,最终截肢保命。
医生坦言:“这种感染发展太快,一旦进血,几乎没有回头路。”
创伤弧菌之所以致命,在于它具备三大“杀手锏”:
超强繁殖力:在人体内能迅速复制,每20分钟就分裂一次,极短时间内即可形成感染风暴。高毒素分泌:它产生的毒素可直接破坏血管壁,引发组织坏死、全身炎症反应。隐蔽传播性:初期症状和普通感染相似,容易被误判为蜂窝织炎、普通皮肤病,错过最佳治疗窗口。感染后,患者常出现剧烈疼痛、皮肤发紫、水泡糜烂、迅速肿胀等表现,一旦细菌进入血流,死亡可能在48小时内发生。
医生反复提醒,以下这些行为,正在把你我推向危险边缘:
手部有伤还清洗海鲜
赤手处理鱼虾贝类
海边玩水时有皮肤破损
购买死贝类或未冷藏海产品
糖尿病、肝病患者吃海鲜不慎
这些看似普通的小事,在高温季节,尤其在南方沿海地区,都是高危动作。
广东省疾控中心指出,2023年广东省报告的创伤弧菌感染病例中,八成以上都与直接接触海鲜或伤口接触海水有关。
预防创伤弧菌感染,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关键在于做到这几点:
处理海鲜戴手套:不管有没有伤口,接触鱼虾贝类时都应佩戴防水橡胶手套。
海产品彻底加热:煮沸、蒸煮至中心温度超过75°C,持续不低于10分钟,才能杀死细菌。
避免伤口下海:有伤口时严禁游泳、泡海水、接触海产品。
保护基础病患者:肝病、糖尿病、免疫力低下者避免食用生冷海鲜,更不能裸手处理。
伤口及时处理:一旦被鱼刺、贝壳划伤,立即用碘伏消毒并包扎,如24小时内出现红肿、发热,必须立刻就医。
“我没事吧?”很多人都心存侥幸。但医生提醒:创伤弧菌不是有毒,而是有机会就钻。
一位广州三甲医院感染科主任说,自己每年接诊多起类似病例,病人几乎都说:“我知道要戴手套,但想着就一下,应该没事。”
结果,就是这“一下”,成了生命的转折点。
我们每天都接触成千上万的细菌,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并不会致命,但像创伤弧菌这样的“超级杀手”,只要一次不慎,就可能致命。
不是说人人都会中招,而是:只要中一次,就是致命的那种。
它不像感冒,有药可缓。它不像蚊虫,叮了还能忍。它是那种——一旦感染,可能连抢救的机会都不给你。
写在最后天气热的时候,海鲜吃得多、清洗多,下海玩的人也多。戴个手套、注意下伤口、煮熟点海鲜,看起来是小事,但守住的,可能就是命。
别等发生了,才想起来医生说过什么。防住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别让它有机会进你体内。
参考资料:
《国家疾控局:创伤弧菌感染病例分析与防控建议》.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2023年8月发布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3年第44卷第10期:创伤弧菌快速识别与临床救治经验总结
广东省疾控中心:高温季节创伤弧菌感染风险提示. 2024年7月
来源:健康内科南医生